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4856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文档格式.docx

(1)方以药成,药物是方剂功用的物质基础,因此方中药味和药量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

(2)此外,①剂型和服用方法及②治疗病证等对方剂的功用也有重要影响。

简述汤剂的概念和汤剂的性能特点

(1)汤剂是药物经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渍、煎煮后,去滓取汁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2)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且便于临证加减化裁使用,(3)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及适应各种疾病不同发展阶段治疗的需要。

何谓汗法?

汗法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哪些章节的方剂主要运用了汗法?

汗法是通过宣发肺气、开泄腠理,使人体出汗,从而祛除在表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及邪涉肌表的类表证(麻疹、痢疾、疮疡初期及风水等证)。

解表剂是体现汗法的主要方剂。

简述桂枝汤药后啜热稀粥及服后“遍身蛰蛰微似汗”的意义

桂枝汤原为伤寒太阳表虚证而设立,其主治病证病机涉及营卫俱弱,外感风邪,营卫不和。

原方服法要求“药后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意在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使易为酿汗,邪气速去而不伤营卫。

药后“遍身蛰蛰微似汗”是营卫和谐,津液得通,腠理复固,邪去正安之标志。

请简述小青龙汤的方药配伍特点

小青龙汤为素体内有寒饮,外感风寒证而设。

根据方证中表寒里饮,兼有气弱津少的病机,该方的配伍特点主要有:

①解表与化饮并用,表里同治:

既用麻黄、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又用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以治里,内外兼顾,使寒散饮除。

②辛散与酸收并用,刚柔相济:

既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等辛温刚燥之品,又用芍药、五味子、炙甘草等酸甘敛柔之品,主散佐收,使散不伤正。

简叙麻杏甘石汤的方药配伍、功用及主治证候

麻杏甘石汤以辛温发汗之峻药麻黄与辛甘大寒清热的石膏的配伍为主体,佐使以宣降肺气之杏仁与甘缓和中之炙甘草而成。

本方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主治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所致的肺热壅盛之咳喘证,主要表现为喘咳气急,身热鼻扇,脉滑数或浮数等。

简述人参败毒散主治证候和方中配伍少量人参的用意及其使用注意点

败毒散原为小儿外感而设,今多用于气虚之人,感冒风寒湿邪者,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满闷,舌苔白腻,脉浮而重取无力者。

因体虚外感,故本方从扶正解表立法,方中在选配大量解表散邪药味的基础上,配伍人参,意在扶正以助祛邪,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使用中人参的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过补反有闭门留寇之弊。

简述辛凉解表方银翘散的配伍中选配辛温淡豆豉和荆芥穗的理由及其临床使用注意点。

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者。

本方所主病证病机具有外感风热夹毒和邪犯肺卫,表郁较重的特点,故治疗不仅要清热解毒,还应透表散邪。

通常辛凉解表药的透散作用比较弱,故本方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药配伍的基础上,选配辛温的荆芥穗和淡豆豉,以助君药透表散邪。

需要注意的是,辛凉解表剂中选配辛温之品,既不可过于温燥,用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因配伍辛温之品而改变全方辛凉解表的性质。

若有汗,甚至汗出较多者,辛温之品则宜少用,甚则不用。

结合大承气汤的主证、病机分析其方药配伍意义

"

大承气汤为治阳明腑实之证而设,所主证候,或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或热结旁流,或为热厥、痉病、发狂等,皆为邪传阳明,入里化热,实热积滞,内结胃肠,阻闭气机,消烁津液所致。

其病机要点为燥实内结,肠腑阻闭,津伤欲竭,证情急重,治当峻泻热结,急下存阴。

故方用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为君;

芒硝润燥软坚,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臣,二药相须为用,泄热泻结之力增强。

积滞内停,腑气不通,故又佐枳实、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下行。

四药相合,共成寒下热实之峻剂。

试述温下剂的适应症候及其配伍规律

温下剂适用于因寒结滞的里实证,多以大便秘结,脘腹胀满冷痛,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凝非温不散,积滞非下不除,所以此类病证治当温下,而本类方剂在配伍上应以温下药为主,但泻下药中性温者极少,故常用寒下药配合温里药组成方剂,其中应以温里药为主(一则温里散寒,二则制泻下药之寒,变寒为温下),方如附子大黄细辛汤、温脾汤。

简述温脾汤中选用苦寒的大黄攻下积滞却成温下剂的理由

温脾汤为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腹痛便秘或久痢赤白,手足不温者设(2分)。

本方虽用苦寒之大黄攻下积滞,但与炮附子、干姜、人参、炙甘草等温热及温补之品同用(1分),且辛热的附子与干姜的用量超过大黄(1分),因此大黄之寒性被制约,其苦泄下行之性得以保留,所谓“去性存用”(1分),全方合之,于温补之中而有攻下冷积之用,故为温下剂。

简述十枣汤主治证及其方中大枣的配伍意义。

十枣汤主治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脉沉弦者。

亦可用治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之里水实证者。

方中甘遂、芫花、大戟皆逐水峻药,且有毒,合而用之,药力尤为峻猛,易伤正气,故用大枣肥者十枚煮汤调服,既护胃气,又缓三药之毒峻,使邪去正不伤,并减少药后不良反应。

临证应用本方时应注意:

晨起空腹;

煎汤送末;

始自小量,或逐渐增量,中病即止;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以复正气。

若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去者,应考虑与健脾扶正之剂交替使用,方为妥当。

简述黄龙汤主治证侯及方中煎加桔梗一撮的意义

黄龙汤由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甘草而成,具有泄热通便,补益气血之功用,为攻补兼施之剂。

陶氏原方主治热结旁流,应下失下,气血耗伤之证,今可用于素体气血不足,阳明热结之重证。

由于本证里热结滞,治疗非峻剂不足以去其热实;

然气血大伤,元神将竭,峻逐又虑正气不支,又当兼顾正虚。

故方中既用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即大承气汤)峻泻热结,又用人参、甘草、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更加桔梗一撮煎服者,其意有二:

一是从“肺和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出发,藉其开宣肺气以助通肠腑以下邪实;

二是取其升浮上行之用,配伍人参、甘草等,有补气升提之用以防正随下脱。

蒿芩清胆汤主治什么证候?

方中为何选用青蒿而不用柴胡

①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小便短少、舌红苔腻、脉弦数或滑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2分)。

②青蒿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之邪热,又芳香化湿。

虽疏达腠理之功较柴胡为缓,而辟秽宣络之功较柴胡尤胜,况柴胡不具化湿之功,故该方用青蒿而不用柴胡(3分)

痛泻要方主治何证?

方中为什么配伍防风而不用柴胡

①痛泻要方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其临床特征是: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腻,脉左弦而右缓(2分)。

②由于方证病机涉及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肝气疏泄由于过强,故治宜扶脾土之弱和抑肝木之强。

全方在白术合芍药以扶土抑木,陈皮理气燥湿的基础上,配伍防风的作用有二:

一是舒脾升清,胜湿止泻以助白术补脾祛湿止泻;

二是兼散肝气以防白芍抑肝太过。

柴胡功善疏肝解郁,但适宜于肝气疏泄不及者;

又微寒质燥,只归肝胆而不归脾经,且无胜湿止泻之功,故方中不用柴胡而佐用防风(3分)

简析半夏泻心汤的主证病机及配伍特点

①半夏泻心汤主治伤寒少阳病,误下伤中,少阳之邪内陷,寒热互结心下,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的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症(2分)。

②配伍特点:

苦辛并用以除心下之痞结;

寒热并投,以调心下之寒热;

邪正兼顾以调其虚实(3分)

四逆散与痛泻要方的功用、主治有何异同

①四逆散与痛泻要方均为调和肝脾之剂,都能理脾调肝,而治肝脾不和,腹痛泄泻之证(1分)。

②所不同的是:

四逆散长于透邪解郁,理脾疏肝,主治肝郁脾滞所致脘腹疼痛,泄利下重而脉弦者(2分);

痛泻要方则重在补脾泻肝,主治脾虚肝旺,土虚木乘,脾受肝制所致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不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者(2分)

简述逍遥散主治病证的临床表现及其配伍特点

①逍遥散主治肝郁脾弱血虚证。

临床表现为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3分)。

②配伍特点是:

疏养并施,肝脾同调,气血兼顾(2分)

清热剂分哪几类?

各适用于何种热证?

试各举一方剂为例。

①清热剂按治法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1分)。

②分别适用于热在气分证;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气血两燔证;

邪热偏盛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和阴虚发热证(2分)。

③各以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导赤散、青蒿鳖甲汤等为代表方剂(2分)。

为什么说竹叶石膏汤是“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方中配伍半夏的意义何在?

①竹叶石膏汤是由大寒的白虎汤衍化而来,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1分)。

②方中半夏虽温,但配伍于清热生津药中,其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人参、麦冬补而不滞(2分)。

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

故《医宗金鉴》言: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2分)

简述清营汤的方证特点及其配伍银花、连翘与丹参的意义。

①清营汤主治热邪初入营分之证。

其病机特点是营热伤阴,扰心窜络。

主要表现为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或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2分)。

②全方在清营凉血、解毒养阴的基础上,佐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2分);

丹参清心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1分)。

简述犀角地黄汤证的病机要点和临床表现以及方中配伍芍药、丹皮的意义。

①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之证。

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而致身热谵语;

二则迫血妄行,见各种出血;

三则蓄血留瘀,瘀热扰心,见善忘如狂。

其病机要点为邪热深入血分,热扰心神,迫血妄行,阴血被耗,蓄血留瘀;

治疗当以清热、养阴、凉血、散瘀为法(3分)。

②以赤芍、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与水牛角、生地相配,凉血与散瘀并用,使凉血止血而无冰伏留瘀之弊(2分)。

何谓“以泻代清”?

举例说明之。

①“以泻为清”法,是指针对热郁胸膈证的病机,在轻清宣泄膈热的同时,配伍通腑泻下之品,以导胸膈邪热从肠腑下行的一种配伍方法(2分)。

②凉膈散所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由脏腑积热,聚于胸膈而致(1分)。

方中大黄、芒硝虽有通腑之功,但同时配用甘草和蜜,其目的在于导泻胸膈烦热,而并非专为便秘而设。

因此,凡热灼胸膈证,无论有无便秘皆可使用(2分)。

龙胆泻肝汤主治何证?

方中为什么要配伍当归、生地?

①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下注证(1分)。

②肝乃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实火伤之,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2分)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2分)。

左金丸主治何证?

方中配伍吴茱萸有何意义?

①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主要表现为胁肋灼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2分)。

方以苦寒之黄连为君,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

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一者取其下气之用,可助黄连和胃降逆(3分)。

简述清胃散的方证特点以及黄连配升麻的用意。

①清胃散主治胃火上攻而见牙痛牵引头疼,其齿喜冷恶热,口气热臭,或面颊发热、口干舌燥,甚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颊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2分)。

②方以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降胃火。

升麻,清胃解毒,且升阳散火,寓“火郁发之”之意(3分)。

石膏和熟地在玉女煎中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方中配伍牛膝又有何意?

①玉女煎主治胃热有余,肾阴不足之证,故以石膏为君药,用以清阳明有余之火,熟地为臣药,以之滋肾水之不足。

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3分)。

②方中牛膝引热下行,且补肾水,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为佐药(2分)。

芍药汤中为何配伍大黄?

体现了什么治疗法则?

方中官桂的作用是什么?

①芍药汤主治湿热痢,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相兼,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本证前人谓之“滞下”,其形成多由伤于湿热,内生积滞而成(2分)。

②大黄苦寒沉降,泻热祛积破瘀,使积滞除,瘀血去,则下痢可止。

体现了“通因通用”的治疗法则(2分)。

③方中辛热之肉桂配在苦寒药中,能防止呕逆拒药与冰伏湿热之邪,配伍活血药可助行血之力(1分)。

钱氏创制导赤散是根据小儿何种体质特点而立?

钱氏之导赤散是根据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变快速的特点(3分),治实证当防其虚,治虚证当防其实的用药原则而创制(2分)。

举方说明何谓“先入后出之妙”?

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2分)。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合谓先入后出之妙(3分)。

柴胡在龙胆泻肝汤和普济清毒饮中各有何意义?

①柴胡在龙胆泻肝汤中疏畅肝胆以防肝气被郁,并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2分);

②在普济消毒饮中合升麻疏散风热,并协助诸药上达头面,使之有“火郁发之”之义(3分)。

黄连解毒汤主治什么证?

其与大承气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①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毒证。

其病机特点是火毒炽盛,充斥三焦。

主要表现为大热烦躁、错语不眠、口燥咽干,小便黄赤,热病吐血、衄血、热甚发斑,身热下利,疫毒黄疸,外科痈疡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3分)。

②错语伴有便秘与否是本方证与承气汤证的鉴别要点(2分)。

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的方证异同。

①两方均可用治身热、汗多、口渴、少气、心烦、脉虚数等暑热病气津两伤证(2分);

②清暑益气汤所治暑伤气津偏重,尚见小便短赤者(2分);

③竹叶石膏汤所治暑热未清,尚有胃气不和之气逆欲呕者(1分)。

何谓阴暑证?

简述香薷散的制方原理。

①所谓“阴暑”乃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1分)。

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湿,内化脾胃之湿滞(1分)。

方中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要药,既解表散寒,又祛暑化湿,为君药(1分)。

厚朴行气化湿,为臣药(1分)。

白扁豆健脾和中,兼能渗湿消暑,为佐药(1分)。

入酒少许,温散以助药力。

三药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

理中丸为何以干姜为君药?

①本方主治中焦脾胃虚寒证,方证病机虽涉及寒伤中阳,但以中寒为要点(2分)。

②根据方证病机,立法当以温中祛寒为要,兼行益气健脾(2分);

③干姜辛热,主入太阴,为温中祛寒之要药,故以此为君(1分)。

简述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及配伍大枣的用意。

①本方证病机中以胃中虚寒或肝寒犯胃,浊阴冲逆为要点,同时中虚不能化谷生液,而剧烈的呕吐或下利均提示病机中有津损液伤(2分);

②治疗立法当以温胃(暖肝)散寒为要,兼行益气滋液(1分);

③方中重用生姜以助君药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配伍大枣以助人参益气滋液(2分)。

四逆汤中配伍甘草有何用意?

本方主治阳微阴盛的寒厥证(2分)。

方中在以生附子为君、干姜为臣,合以回阳逐寒的基础上,佐以甘温之甘草意义有三:

①益气守中,合姜、附辛热而成辛甘助化阳气(2分);

②监制君臣药之毒性及峻烈之性(1分);

③寓有护阴之意,可使全方回阳逐寒而无劫阴和致虚阳暴散之虑(1分)。

当归四逆汤证如兼内有久寒,仲景为何不加附子、干姜,却加吴茱萸、生姜而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①本方原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如兼呕吐、腹痛等肝胃久寒之象,当加温里祛寒药,但已有血虚,用药又当慎用刚燥(2分);

②吴茱萸、生姜能温肝暖胃,而不甚燥烈(1分);

③附子、干姜配伍以祛寒回阳救急为功用见长,但其辛热燥烈,有劫伤阴血之弊(2分)。

简述小建中汤二个基本加味药法的思路。

①本方主治中焦虚寒所致虚劳里急腹痛。

如“诸(虚)不足”,尤其是气虚明显者,可加甘温益气升阳之黄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而成黄芪建中汤(3分);

如血虚明显者,可加补血和血之当归,即内补当归建中汤(2分)。

如何理解理中丸一方可用治多种病证?

①本方主治包括太阴虚寒腹痛下利、寒中太阴的霍乱、阳虚失血、病后喜唾、小儿慢惊、胸痹等病证(3分)。

②本方治证虽多,但均由中焦脾胃虚寒所致,故伴见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等(2分)。

吴茱萸汤为何能用治厥阴头痛?

①足厥阴肝经贯肝膈,夹胃口上循止巅顶(1分);

②厥阴有寒,浊阴不降,循经上犯而致巅顶作痛(2分);

③本方主用吴茱萸,辅佐以生姜,具有暖肝温胃,散寒降逆的作用,故可选用(2分)。

简述小建中汤的功用和主治。

本方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2分);

主治三种病证:

①虚劳里急证:

腹中挛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弦而缓(1分);

②虚劳心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1分);

③虚劳发热,四肢酸楚,咽干口燥等(1分)。

当归四逆汤主治何病证?

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①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2分),②其临床表现是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3分)。

简述大建中汤主治证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①本方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证(2分),②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腹寒痛,呕不能食,舌苔白滑,脉沉紧,甚或肢厥脉伏(3分)。

试简述葛根在葛根芩连汤的配伍意义

葛根芩连汤主治表邪内陷之协热下利,治当解表清里,(2分)方中重用葛根为君,(1分)外能解肌除邪,内能升清止利。

(2分)

结合方证病机,简述源于四君子汤演变而成的四首成方。

1.四君子汤方证病机:

脾胃气虚,运化无能。

(1分)

2.根据病机偏颇演化的成方:

(1)病机虚滞,加陈皮为“异功散”:

使补而不滞;

(2)病机停湿生痰,加半夏、陈皮为“六君子汤”,兼顾燥湿化痰;

(3)病机湿阻气滞,由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兼温中化湿,理气和中。

(4)病机寒湿中阻,加藿香、葛根、木香为“七味白术散”,兼行理气化湿,和胃止泻。

简述补中益气汤中佐用升麻、柴胡的意义以及使用要点。

本方为脾胃不足、气虚发热和中气下陷证而设,制方从健脾益气,升清举陷而立法。

2.方中在使用大量甘温健脾益气药味的基础上,佐助升散之性的升麻、柴胡,(1分)意在:

(1)补气升阳以举中提陷复脏位;

(1分)

(2)升阳达表以固表御邪退寒热。

3.方中配用升麻、柴胡时,应注意其用量一般不宜太大。

简述归脾汤主治病证的病机要点和其临床适应证。

方证病机为气血不足,心脾两虚;

脾虚无力统摄运

化,心虚不能生血主神。

2.适应证包括:

(1)脾虚不运的气血两虚证;

(1分)

(2)血

不养心的神虚证。

(1分)(3)脾不统血的失血证。

简述六味地黄丸的功用和配伍特点。

本方为滋养肝肾的要方,以熟地为君,辅以山茱萸、山药,

佐以泽泻、丹皮和茯苓而成;

2.配伍特点:

三阴并补,主补少阴;

补泻兼施,寓泻于补;

3.功用特点:

为调补之剂,既能滋补肝肾之阴以治本,兼利浊祛湿清热以顾标。

简述一贯煎制方原理及特点。

一贯煎为肝肾阴虚,血燥气滞证而设立;

2.该方以地黄为君,辅佐以枸杞、当归、沙参、麦冬、川楝子而成;

3.制方蕴有

(1)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如滋水涵木(枸杞与地黄同用滋肾养肝)、清金制木和扶土御木(辅佐沙参与麦冬以清养肺胃)等;

(2分)

(2)主以滋养,疏柔兼施(以生地、当归等柔养肝体,配川楝子理气疏肝)。

结合组方配伍,简述肾气丸方名含义。

肾气丸为补肾温阳方,由地黄(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附子、桂枝(肉桂)所组成,剂之以丸。

2.方中滋填阴精及泻浊活血药与辛热补火药的配伍剂量比例约为10:

1,即在多味大剂养阴药中纳小量补火药;

3.其配伍意在“微微生火”和“少火生气”,以求“水中生火”,“精中化气”,故方名不言补火而谓“肾气”丸。

简述张景岳左、右归丸中“阴阳互求”的配伍药味。

肾为阴阳之脏,内命火藏于真水之中,蒸化精气而充养全身。

2.左、右归丸分别为肾脏真阴不足和真阳虚衰证而设立;

方均以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菟丝子、鹿胶滋填下元精血为基础,左归丸加用龟胶、川牛膝而成,右归丸加配附子、肉桂、杜仲而成;

3.左归丸中的鹿胶、菟丝子、枸杞子滋填精血但有温阳之用,与地、萸、龟胶等配伍,有加强补阴之力,取其“阳中求阴”;

右归丸则是在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养阴精药基础上加配中温阳填精和辛热补火药以奏补火壮阳之功,取其“阴中求阳”。

(3分)

简述一贯煎中川楝子的配伍意义。

一贯煎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滞证,该方从滋养疏肝立法而组方。

2.方中在主以滋养肝肾(生地、枸杞、当归),辅佐滋养肺胃(沙参、麦冬)的基础上,佐以苦寒的川楝子,(1分)其意义是:

(1)疏肝散结,理气止痛;

(1分)

(2)清泻肝热;

(1分)(3)佐制阴柔药之滋腻。

简述泰山磐石散从八珍汤变化而来的加减思路。

"

1.泰山磐石散为气血不足,胎元失养的胎动不安或素有滑胎宿疾者而设,其组方从益气健脾,养血固冲立法。

2.本方由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变化而来。

原方中茯苓渗湿下行,此两味有动滑胎元之嫌,故去之;

(1分)并加续断助熟地补肾固系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1分)黄芩合白术健脾清热(胎阻蕴热),(1分)小量砂仁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黄芪益气升阳以固胎,糯米养胃和中(安中)(1分)。

全方诸药相合,使气血充盛,冲任得养,胎元安固。

当归补血汤为补血之剂,为何重用黄芪五倍于当归?

当归补血汤主治劳倦内伤,阴血耗损,阳气浮散于外(2分),故方中重用黄芪配伍少量当归,重在补气固表,急固行将耗散之阳气,且具补气助生血之功(3分)

大补阴丸怎样体现了“培本清源”法?

大补阴丸具有滋阴降火之效。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

(1分)本方组成虽仅六味药物,滋阴填精之品多于降火清热药物,且用量比例悬殊较大。

(1分)方中重用熟地黄、龟板滋补真阴,并配有猪脊髓、白蜜等血肉有情甘柔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