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4685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

而肠梗阻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诊断依据]

1.多数发病急,呈阵发性腹绞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和肛门排气。

2.临床常表现为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及肠蠕动波;

常有腹部压痛及腹膜刺激征;

肠鸣音阵发性亢进、减弱或消失或有气过水声;

严重时出现脉速弱,血压下降,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有中毒性休克症状。

3.白细胞计数增多,严重时伴发热、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4.X线检查见腹胀气及多个气液平面。

【治疗方案】

本病以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拟以理冲汤保留灌肠。

理冲汤加减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汤。

理冲汤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散结功效,可改善梗阻肠管缺氧、低灌注状态,保护胃粘膜,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粘连松解,治疗肠结、痞满、腹痛等症状。

1.基本配方:

黄芪30g、白术15g,党参15g,山药15g,天花粉30g,三棱15g,莪术15g,鸡内金15g,水蛭12g,桃仁15g,当归15g

2.用药方法:

每剂加水500ml,煎至200ml,患者取左侧卧位,保留灌肠,2~3次/日。

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后,停止灌肠治疗,继续适当补液、抗炎及对症治疗。

【预防调护】

张景岳云:

“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

”因此,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凋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肠梗阻的重要措施。

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胃肠。

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疏通气血,胃肠功能虚弱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

 

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两者比较,聚证

中医内科学

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聚证。

如痰浊气血搏结,气滞血阻,脉络瘀塞,日久则可形成积证。

《景岳全书·

痢疾论》说:

“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

3.感受寒邪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积聚乃成。

如《灵枢·

百病始生》篇说: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亦有外感寒邪,复因情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竺血凝聚而成积。

“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以上说明,内外合邪可形成积聚。

4.病后所致,黄疽、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

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

或感染虫毒(血吸虫等),肝脾不和,气血凝滞;

或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均

二、病机

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又有一定区别。

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肝主疏泄,司藏血;

脾主运化,司统血。

如肝气不畅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脾运失职

本病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多属实;

积聚日久,病势较深,』:

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

以上所谓虚实,仅是相对而言,因积聚的形成,总与正气不强有关。

故《素问·

经脉别沦》说: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著而为病也。

聚证病程较短,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人血转化成积旺。

症积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并亏。

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症积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

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此严重蛮证c如积久肝脾两伤,藏血与统血失职,或瘀热灼伤血络,而导致出血;

若湿热瘀结,肝脾失调,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疽;

若气血瘀阻,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症。

故积聚的病理演变,与血证,黄疸,鼓胀等病证有较密切的联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腹腔内有可们及的包块。

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

久泻,久痢等病史。

或胀,不

2.9

症剠成的时叵分,多大者,六脐穷处;

彝聚也。

瘕贝诊断,上核,必勇日趋肿了

积补兼施正气尚未者,病证鉴别

理冲汤加减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汤。

治疗方法

方中大黄苦寒泻下、破瘀散结;

枳实破气止痛、消痞散结;

厚朴宽肠理气、降逆平喘;

炒莱菔子消食化痰、降气平喘;

木香行气止痛、健中消食;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同时桃仁润肠通便,与大黄合用,除泻下通便外,还可活血通络,防止肠粘

连的发生;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有时单纯的理气或攻下均不能获得理想疗效,需攻补兼施。

我们加用党参补中

益气,茯苓、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生津、和中缓急,以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诸药合用,共奏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健脾之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肠壁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改善胃肠道微循环,而且还能改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排泄肠道内细菌和毒素,避免止酸剂和肠肽的毒副作用,有效缓

解中毒性肠麻痹,提高患者对胃肠营养的耐受性[4]。

枳实可加强平滑肌的收缩强度和收缩持续时间,从而使小肠平滑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增强,更加有力地清除小肠内容物,促进小肠的消

化和吸收能力[5]。

厚朴煎液对家兔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且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不因加热而被破坏[6]。

莱菔子的中药水煎剂对大鼠胃排空、肠推进均有一定的作用,证明具有促

进胃肠动力的作用[7]。

木香有促胃动力作用,对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

赤芍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组织受损、结构破坏造成的影响,并有利于消除和排泄有害的病理产物。

蒲公英可

加快肠道传输,但对胃动力无明显影响[8]。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可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9]。

中药煎剂灌肠治疗,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有效成分吸收较快,显效迅速,且与中药口服具有同等的灵活性,可随症加减。

直肠给药后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黏膜,影响胃肠道神经系统的物理和化学感受器,对结肠平滑肌产

生直接的调控作用,促进肠道蠕动而产生自主性排气、排便反应。

本观察结果显示,清肠汤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总有效率可达92.3%,起效快,可加速患者肠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禁食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尽快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若出现剧烈腹痛,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呕吐物为血性,休克,肠鸣

音减弱或消失,发热及白细胞显著增高,腹膜刺激征或腹腔有血性渗出液等绞窄表现时,要立即中转手术。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74.

[2]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88-5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三辑[S].1997:

61-62.

[4]陈德昌,景炳文,陈基岱,等.大黄对内毒素所致肠源性感染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4,3

(2):

84.

[5]王翠芬,杨德治,魏义全,等.枳实对大鼠胃肠电活动影响的初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0(3):

153-154.

[6]方文贤,宋崇顺,周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71.

[7]朱金照,冷恩仁,桂先勇,等.白术、藿香等中药对胃排空、肠推进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

(1):

21.

[8]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等.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5):

436-438.

[9]张仁岭,张胜华,冯寿全.四君子汤加味对胃肠道手术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

(1):

6-9

下篇各论第四章肝胆病证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症积与瘕聚

症就是积,症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

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

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难经·

五十五难》说:

“故积者,五脏所生;

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三、相关检查

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检查,症积多为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必须结合B超,CT,MRI、X片、病理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

聚证多实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

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

后期日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二、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

积证初期属邪实,应子消散;

中期邪实正虚,子消

补兼施;

后期以正虚为主,应子养正除积。

《医宗必读·

积聚》曾指出: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

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三、证治分类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腹中结块柔软,寸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

.290·

证机概要:

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

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前方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适用于肝气郁结,脾弱血虚者;

后方疏肝行气,温中化湿,适用于寒湿中阻,气机壅滞者。

常用药:

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

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行气散结、

如胀痛甚者,加川栋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

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活血化瘀;

如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心等温化药物。

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六磨汤为主方:

本方行气化痰,导滞通便,适用于痰食交阻,脘腹胀痛,饱闷气逆,大便秘结之证+

大聋,槟榔、帜实导滞通便;

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使痰食滞结下行,气机畅通,则瘕聚白消。

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虱,雷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

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六曲。

六磨汤以行气导滞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为主,运用时宜加区别。

(二)积证.

血结块,为本证的主方;

六君子汤旨在调补脾胃,适用于脾虚气弱,合用或间服,达到攻补兼施的目的。

如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坚,兼顾正气。

运化失健者,可与上方可并服鳖甲煎丸化瘀软

常用药:

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活血化瘀消积;

香附、乌药、陈皮行

气止痛;

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

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气止痛;

加白芥子、半夏、苍术等化痰散结药物。

3.正虚瘀结证

如痰瘀互结,舌苔白腻者,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症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八珍汤补气益血,适用于气血衰少之证;

化积丸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适用于瘀血内结之积块。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

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益血;

三棱、莪术、

阿魏、瓦楞子,五灵脂活血化瘀消症;

香附、槟榔行气以活血。

若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加生地、北沙参、枸杞、石斛;

牙龈出血,鼻衄,酌加山栀、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

若畏寒肢肿,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等以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预防调护]

张景岳说:

”因此,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凋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

此外,在血吸虫流行区域,要杀灭钉螺,整治疫水,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感受虫毒。

黄疸、疟疾、久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邪,疏畅气血,凋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瘀结成积。

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凝滞气血。

如见湿热、郁热、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积热伤阴动血。

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血流通,积聚消散。

积聚兼有气血损伤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

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

[结语]

积与聚为腹内结块。

区别言之,聚是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者,病在气分,属腑病;

积是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病在血分,属脏病。

积聚的病因多与情志,饮食、寒邪及黄疸、虫毒、疟疾等病后有关;

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病变脏器以肝脾为主。

辨证应区别邪正虚实主次。

聚证多实;

积证初期以实为主,中期邪实正虚,后期正虚为主。

聚证治疗主以理气散结;

积证治疗初期宜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应养正除.

'

.气滞血阻证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证机慨要:

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治法: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前方疏肝行气

脉弦。

血结块,合用或阳坚,兼烟

聚证肝气郁结,可用逍遥散、木香/顷气丸加减;

食滞痰阻者以六磨汤为主方。

积证气滞血阻,以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瘀血内结,以膈下逐瘀汤配合六君子汤,鳖甲煎丸;

正虚瘀结,以八珍汤合化积丸治疗。

[临证备要]

1.积按初、中,末三个阶段,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三个证型,但在临床中,各个证型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理表现,其中,兼郁热、湿热者尤为多见。

至于正气亏虚者,亦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临证应根据邪气兼夹与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相应地调整治法方药。

2.积聚除按气血虚实辨证外,尚须根据结块部位、脏腑所属综合考虑,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积聚的性质,对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如症积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肿大者,在辨证沦治的基础上可选加具有抗病毒、护肝降酶、凋节免疫、抗纤维化等作用的药物;

如恶性肿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实验筛选和临床证实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3.积聚治疗上始终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

六元正纪大论》所说: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培脾运中。

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

如过用,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

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损络出血;

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情。

要把握好攻与补的关系及主次轻重,《医宗必读·

积聚》提出的“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深受医家重视。

[医案选读]

杜右,腹部结块,按之略疼,或左或右,内热神疲。

脉沉弦,苔薄腻。

症病属脏,不移,瘕病属腑,移而不着。

中阳不足,脾胃素伤,血不养肝,肝气瘀凝。

脉症合参,轻浅。

若仅用攻破,恐中阳不足,脾胃素伤,而致有臌满之患。

辗转思维,殊属棘手。

香砂六君加味,扶养脾胃,冀其消散。

炒潞党参三钱制香附钱半大枣五枚术二钱陈广皮一钱

复诊:

前方服二十剂后,神疲内热均减脾胃得生化之机,再拟前方进步。

云茯苓三钱春砂壳五分炙甘草八分炒白

瘕块不疼略消,纳谷渐香,中阳有来复之象

炒潞党参三钱炙甘草八分陈广皮一钱云茯苓三钱制香附钱半大腹皮三钱炒白术二钱春砂壳五分炒谷芽三钱大红枣五枚桂圆肉五粒

(丁泽周著,丁泽万编.丁甘仁医案·

症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病案二

金某,男,32岁。

病已月余,腹胀而痛,右少腹时现突起一块,按之则上移,或左窜,并不固定,肠鸣辘辘,但不腹泻,且间见大便干结,饮食睡眠正常,经单位诊疗所诊断为消

化不良

.

同布包)lo克,陈皮炭5克,紫油朴5克,法半夏6克,香附炭10克,苏桔梗各5克,薤白头10克,全瓜蒌25克,台乌药6克,炒枳壳5克,炙甘草3克,晚蚕砂(与炒皂角子10

型,但在湿热者尤邪气兼夹

现代医学·

致肝脾肿作用的药肿瘤作用

纪大论》,脾气易切不可急出血;

过2重,《医

分炒白

复之

诊断为消

化不良肠胀气症。

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涩间见。

辨证立法:

平时饥饱不匀,加之情志郁结,日久胶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气火充塞于上焦,气血失其常候,脏腑不能传导,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调,遂发气痛,当以理气为法治之。

处方:

川厚朴5克,香附炭10克,台乌药6克,青皮炭5克,莱菔子6克,苏桔梗各5陈皮炭5克,莱菔缨6克,炒枳壳5克,云茯苓10克,法半夏6克。

二诊:

前方服7剂,腹胀减轻,胸间堵闷,并有一硬块,按之则痛,大便千。

仍遵前增加药力。

青皮炭5克,瓦愣子(生牡蛎15克同布包先煎)30克,代赭石(与旋覆花6苎

克同布包)10克。

三诊:

服药6剂胀痛全消,大便通畅,希配常方,以防再发。

嘱其将二诊方留用胀满即服2—3剂。

(祝谌子编著.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其它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病案三

稍觉

詹某,女,26岁。

因右侧卵巢囊肿,已行手术切除三年。

但左侧尚有鸽蛋大囊肿,月经宋潮量多,色红有块,腹痛颇剧,婚后数年未孕,平素头晕,腰酸疲乏,腹部隐痛,脉象细弦,舌苔薄,质暗红,有齿印。

肝肾不足,气血瘀滞,症瘕结聚,正虚邪实之候,当虚实并顾,攻补兼施,补益肝肾,化瘀活血。

药用:

桑椹膏,每日二次,每次一匙,冲服c桂枝茯苓丸,每日二次,每次一钱五分。

连续服药半年以上,左侧卵巢囊肿竟得消散,一年后怀

孕,顺产一孩,母子俱安。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医内科学·

积证.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

[文献摘要]

《素间·

举痛论》: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灵枢·

百病始生》:

“枳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血脉凝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张氏医通·

积聚》:

“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急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

余尝用阴阳攻积丸通治阴阳二积,药品虽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乎为期。

经曰:

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

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

不攻自走。

……若遽以磨坚消积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痞愈大,竟何益哉!

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

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

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无益也,审知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何

患其不愈!

《景岳全书·

“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

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

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

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者阳气,其义即此。

凡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积其破难。

临此证者,但当辨其有形无形,在气在血,而治积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沈氏尊生书·

寒·

积聚症瘕痃癖》:

“若积之既成,又当调营养卫,扶胃健脾,使元气旺而间进以去病之剂,从容调理,俾其白化,夫然后病去而人亦不伤。

乃今之治积者,动议吐下,竟渭非此不除,不知吐与下只治病之卒暴作者。

若积之成,必匪朝伊夕,其所由来者渐矣,故积之治亦必匪朝伊夕,其所由去者,不可不以渐也。

第二节痞满

定义

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为胃痞。

历史沿革

1.《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

病因——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素问·

太阴阳明论》: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