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4235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交礼仪Word下载.docx

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

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

吉礼,指祭祀的典礼;

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

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

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

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

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

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的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的等级。

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

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

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

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

《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荀子:

战国末期。

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指出: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

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

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

《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

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

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

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

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

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

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等。

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

《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宋代:

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

”“礼即是理也。

”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

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

”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司马光的《涑水家仪》和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 

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

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

清后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

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

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

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中山装)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

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

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

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

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的差异:

一是二者的基础不同。

古代礼仪主要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现代礼仪则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人格尊严。

二是二者的目标不同。

古代礼仪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现代礼仪则是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

三是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古代礼仪与平民百姓无关,“礼不下庶人”。

现代礼仪则是用于任何交际场合和交际者。

 

二、中外礼俗文化的差异

⏹从内容上讲:

中外礼俗七不同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有七个方面。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

“还不行!

”、“马马虎虎吧!

”、“那能与你相比啊!

”、“过奖了!

”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

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

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

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

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

我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

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

“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

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

“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

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

“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

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

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

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

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

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

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

”、“你要多注意身体!

”、“你该刮胡子了!

”、“你该去上班了!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

”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

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

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

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

这些私人问题包括:

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

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

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

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

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

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

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

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

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

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

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

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

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

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

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

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

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礼的方式上,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

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他(她)送的礼物。

而我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间的情谊,而不是物质利益,如果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就有重利轻义的嫌疑。

从形式上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西方礼仪追求个人至上。

强调个性自由,要求个人尊严,保护个人隐私,维护人格自尊。

2.国际礼仪强调女士优先。

在一切交际场合强调尊重女性,关心女性,体谅女性,帮助女性,保护女性。

对男性来说这是一种教养的具体体现。

3.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

在交际过程中既讲究礼仪又强调沟通、互动。

反对虚假造作,不提倡过渡客套,不认同自谦、自贬,特别反对自轻、自贱。

礼仪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1、礼仪的概念

从静态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状态;

但从动态的角度看,礼仪又是一种活动。

礼仪包含着状态和活动两重涵义,礼仪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因此认为:

礼仪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不知不觉约定俗成了的社会规范,它指导和协调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实施有利于处理相互关系的言行举止。

2、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一)礼仪的基本特征:

规范性、限定性、传承性、操作性、时效性、

(二)礼仪的原则:

敬人、遵守、适度、自律、宽容、平等、从俗、真诚、沟通、互动

礼仪的原则总起来讲就是:

(1)尊重原则;

(2)遵守原则;

(3)适度原则;

(4)自律原则。

礼仪的功能和内容

(一)礼仪的功能:

提高自身修养、美化生活和提升个人形象、改善人际关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礼仪的内容

⏹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

⏹适用的范围:

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和国际礼仪

第二章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对个人形象的设计、塑造和维护的具体的行为规范。

个人礼仪是社交礼仪的基础,社交礼仪的核心是以适当之法敬人。

每个人在进入社交活动之时,除了以礼敬人之外,也有必要对个人形象加以关注,以免失礼或失仪。

个人礼仪也称私人礼仪,它是我们私人社会交往活动的行为规范。

处理的是私人的事情。

具体原则:

(一)首因效应: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留给初次见面的交往对象的第一印象,影响着这个交往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这个看法和评价形成很快,而且一旦形成一成不变。

这就是首因效应。

(二)三应原则:

所谓的三应,即应事、应己、应制。

应事,就是塑造个人形象要适应所处的具体场合。

应己,就是塑造个人形象要适应自己的个人特点。

应制,就是塑造个人形象要适应约定俗成的各种规范。

(三)修饰避人原则:

塑造、维护个人形象时要避免在大庭广众之前进行,尤其是不能在社交场合的陌生人、异性面前进行修饰。

即不要当众修饰。

仪容

社交礼仪对个人的仪容要求有三点:

自然美、修饰美、内在美。

修饰仪容基本上要做到:

美观、整洁、卫生、得体。

而且个人礼仪要从头做起

化妆:

就是用化妆品按照一定的技法对自己或他人的容貌进行修饰、装扮,以使其容貌更加靓丽。

1.化妆的原则:

a.美化:

化妆时要适度矫正自己面容部位的不足之处,避短藏拙。

b.自然:

化妆要自然真实,不留痕迹。

做到天衣无缝。

c.得法:

化妆前要学会一些化妆技巧,懂得一些化妆知识,这样化出来才能心想事成,令人满意。

d.协调:

化妆要做到整体协调,以体现出自己的品位不俗。

2.化妆的礼规:

化妆时必须遵守礼仪规范,不得随意违反、勿当众化妆、勿在异性面前化妆、勿使化妆妨碍他人、勿使面妆出现残缺、勿借用他人化妆品、勿评论他人的化妆

举止

1、基本手姿

垂放:

相握于腹前。

贴放于大腿两侧。

背手:

显示权威,镇定自己。

持物:

动作要平稳自然,用力要均匀。

鼓掌:

右手掌轻拍左手掌心。

必要时可站起来,鼓掌尽量不要用语言配合,那是无修养的表现。

鼓掌时不要忘形。

举手致意:

也叫挥手致意。

掌心向外,面对对方,指尖朝向上方,不要忘记伸开手掌。

用来向他人表示问候、致敬、感谢。

当你看见熟悉的人,又无暇分身的时候,就举手致意,可以立即消除对方的被冷落感。

2、微笑是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1)微笑是一种典型的自得其乐、充满自信、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笑容。

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广泛。

(2)微笑是所有笑容里最为自然大方、真诚友善并充满热情的笑,在社交场合中她能够融洽交往双方的气氛。

(3)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在社交场合里她可以使人自然放松能、缓解紧张,消除误解、疑虑和不安。

(4)微笑能够美化自我形象。

她使人充满自信、乐观向上,从而表现出一种热情开朗、真诚友善的人生态度。

所以面带微笑的人,在社交场合总会无往而不胜的。

(5)微笑也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利器。

社交场合中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时,微笑可以缓解气氛,可以化敌为友,甚至可以让你转危为安。

所以我们说“微笑是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3、坐姿

(1)正确的坐姿兼顾角度、深浅和舒展。

角度:

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小腿与脚面都应该是90度。

深浅:

臀部与座面接触的面积应是座面的2/3。

不可一屁股坐满。

舒展:

手、脚、腿的放置要舒适自然。

(2)坐时要做到:

a.注意顺序;

(优先尊长,同时落座)b.讲究方位;

(左进左出)c.座无落声;

d.入座得法;

(背对座位,女士隆平裙摆)e.离座谨慎。

(不要弄出响声)

(3)坐定的姿势:

a.上身挺直;

b.注意深浅和角度;

c.调整坐姿;

d.双腿并拢(男士张开不可过肩,女士必须并拢);

e.双脚自然置于地面(并拢、平行、外八字、一前一后);

f双手自然放在两腿上(扶手上、一侧的腿上)

一、着装的总体原则

1、TPO原则:

服饰穿着的基本原则是“TPO”原则。

T即时间(Time),P即地点(Place),O即场合(Occasion),即指在选择服饰时,要注意配合时间、地点、场合三个重要因素,否则会贻笑大方。

时间原则:

不同时段的着装规则对女士尤其重要。

男士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以包打天下。

•女士的着装则要随时间而变换。

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现专业性;

晚上出席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

•服装的选择还要适合季节气候特点,保持与潮流大势同步。

场合原则:

衣着要与场合协调。

•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等,衣着应庄重考究。

•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惯例着正装。

•出席正式宴会时,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长裙晚礼服。

•朋友聚会、郊游等场合,着装应轻便舒适。

地点原则:

•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可以穿着舒适但整洁的休闲服。

•如果是去公司或单位拜访,穿职业套装会显得专业。

•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

二、着装的整体性原则 

•正确的着装,能起到修饰形体、容貌等作用,形成和谐的整体美。

•服饰的整体美构成,包括人的形体、内在气质和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

服饰美就是从这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

三、个性化原则 

•着装的个性化原则,主要指依个人的性格、年龄、身材、爱好、职业等要素着装,力求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选择服装因人而异,重点在于扬长避短,显现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最佳风貌。

现代人的服饰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趋势。

四、整洁原则

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

衣服不能沾有污渍。

不能有绽线的地方。

更不能有破洞。

扣子等配件应齐全。

衣领和袖口处尤其要注意整洁。

二、男士职场着装

“三色原则”——是选择正装色彩的基本原则。

它的含义是:

正装的色彩在总体上应当以少为宜,并最好将其控制在三种颜色之内。

这样有助于保持正装庄重、保守的总体风格,并使正装在色彩上显得规范、简洁、和谐。

正装的色彩若超出三种颜色,会给人以繁杂、低俗之感。

“三一定律”——鞋、腰带、公文包同一颜色,首选黑色

“三大禁忌”——袖子商标未拆;

穿西装穿白袜子或尼龙丝袜;

穿夹克打领带。

1、西装

(1)西装的穿着

•讲究规格。

西服有二件套、三件套之分,正式场合应穿同质、同色的深色毛料套装。

•二件套西服在正式场合不能脱下外衣。

•按习俗,西服里面不能加毛背心或毛衣。

在我国,至多也只能加一件"

V"

字领羊毛衣,否则显得十分臃肿,以致破坏西服的线条美。

  

•穿好衬衫。

衬衫为单色,领子要挺括,不能有污垢、油渍。

衬衫下摆要放在裤腰里,系好领扣和袖扣。

衬衫衣袖要稍长于西装衣袖0.5~1厘米,领子要高出西装领子1~1.5厘米,以显示衣着的层次。

 

•系好领带,戴好领带夹。

西装驳领间的"

字区最为显眼,领带应处在这个部位的中心,领带的领结要饱满,与衬衫的领口吻合要紧凑,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下端正好触及腰上皮带扣上端处为最标准。

领带夹一般夹在衬衫第三粒与第四粒扣子间为宜。

西装系好钮扣后,不能使领带夹外露。

•用好衣袋。

西服上衣两侧的口袋只作装饰用,不可装物品,否则会使西服上衣变形。

西服上衣左胸部的衣袋只可放装饰手帕。

有些物品,如票夹、名片盒可放在上衣内侧衣袋里,裤袋亦不可装物品,以求臀位合适,裤形美观。

•系好钮扣。

双排扣的西服要把钮扣全部系上,以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