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378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doc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

17.《苏州园林》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景致”中“致”的意思是情趣;你能再说出几个和“镂”同义的词吗?

雕、刻、镌、锲、铭

2.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有墙壁隔着,“不隔”指的是墙上有镂空图案“界”指的是有廊子界着“未界”指的是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3.第二自然段中,“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句中“补”字用得准确吗?

说说你的看法。

“补”写出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说明他们注重图画美,善于将单调化为多彩。

4.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这一特征(用原文回答)。

四.阅读训练(40分)

(一)(13分)

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⑵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的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在第一段文字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4分)

2.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

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句中“图画”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选文第二段中的“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3分)

3.两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举例子、引用。

(2分)

4.说明事物要注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逻辑顺序。

从全文看,这两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总—分。

(4分)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4.第二段可分为二层,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总分。

在假山的堆叠部分,文中 “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游览者得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的堆叠的艺术效果。

在说池沼的特点部分,文中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了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5.在第一段文字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6.说明事物要注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从这两段看采取的是逻辑顺序,从全文看,这两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总分。

7.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8.“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和“技术”两词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

“艺术”以“技术”为基础,原句强调“艺术”,更能体现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匠心独到之处。

9.“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3分)

(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10.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

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

(2分)

1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3分)

(    )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的经验和水平。

12.选文开头有“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句,其中能将它改为“苏州园林里都有池沼和假山。

”吗?

为什么?

(3分)

13.选文中划线句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分)

第①句的说明方法是:

;第②句的说明方法是:

(三)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④没有修剪的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⑤有几个园林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文中的画线字加注音。

着眼(zhuò)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①句。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中心句与支撑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原文看,①句概括了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其它句子紧扣①句说明如何着眼于画意。

故选①。

3.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D)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点拨】本题承第1小题而来,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区别是划分层次的主要依据。

①句提出说明的中心,②——⑥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

②③句从正面说,④——⑥句从反面说。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C)

A.从整体到部分B.从主要到次要

C.从概括到具体D.从原因到结果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段的结构是总——分——总。

B.“盘曲嶙峋”中“嶙峋”是用形容山石突兀的词来形容藤萝的美。

C.文中的冒号的作用是表示解说。

D.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摹状貌、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点拨】明确段落内容,把握句间关系。

本段先用“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总说,然后具体分说,因此结构应为总——分。

6.对文段开头画线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D)

A.“栽种和修剪”是并列短语,在这里可以互换位置。

B.“也”字表示强调,其含义是“更加”。

C.从这句可以看出全段文字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D.“着眼在画意”是全段表达的中心。

【点拨】A项中“栽种和修剪”不能互换,应先栽种后修剪。

B项“也”为“同样”的意思。

C项中“时间顺序”是错的,应为逻辑顺序。

7.对这段中的部分此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一句写出事物的动感和层次。

B.“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中两个“花”的含义一样。

C.文段中“这”(已加点)是指景物配合的自然之趣。

D.文段中“中国画的审美观”是指追求自然美。

8.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外国花园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民族特色。

9.文中加点词“多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中的表达作用。

“多种”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也正因为种类之多,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有关说明文语言如何运用得准确。

10.文中两加点字“这”分别指代什么?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第一个“这”指代: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第二个“这”指代:

没有修剪的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

【点拨】回答以上这样的问题,内容一般要到“这”字前边去找。

11.你认为本文的结尾好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纵观全文,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写些什么呢?

请简要举例说明。

全文的说明顺序,由整体到局部到细部,续写应是写细部,如盆景,装饰,小径等

12.学习这篇说明文,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说明文,请简要说说。

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认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说明文复习资料

18.《桥梁远景图》

阅读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选段,完成11~18题。

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车子过桥就转个大转弯。

这是因为桥两头的路都与河身平行,与桥身垂直,如用笔直的桥,桥两头的引桥就不易布置了。

现在公园里有“七曲桥”、“九曲桥”等,一段曲向左,一段曲向右,为的是点缀风景,并非使桥转弯。

将来的弯曲桥可就大不同了。

问题在于桥孔的长度。

每孔桥搭在两头桥墩上,如桥身弯曲过甚,桥墩就支持不住了。

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靠下面的桥墩支持,而靠空中的缆索悬挂(缆索是固定在两岸的石山里的),不就可以自由转弯了吗?

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

这种“袖珍”桥也许要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做材料。

先把这种材料制成极薄的管子,用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了非常坚硬的杆件。

再把这样的杆件造成桥的形状,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可以架起一座桥。

这样,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

将来还会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