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9793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隧道下穿昆玉高速监控量测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四、人员配置

本段设测量组,成员4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名,测量工3名。

五、仪器设备

一台全站仪,标称精度为2″,2mm+2ppm(徕卡TC802)用于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地表沉降观测,一台电子水准仪(徕卡TC802)用于高速公路两侧地表沉降观测,一台水准仪(DSZ2),一台收敛仪(JSS30A型数显收敛仪)。

六、监控量测保证

1、做到观测人员固定;

仪器设备固定;

基准点,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固定;

观测环境固定;

观测方法固定。

2、定期维护和保养测量仪器,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

3、严格执行测量双检制度,做到每一个点位都能换手测量

4、组织业务能力强的测量人员,组成专业测量班组,负责现场的变形监测

5、测量数据取得后,应及时进行校队和整理,并报隧道技术主管,保证监控测量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反馈及时有效。

七、监控量测项目

本段隧道主要设置地表沉降观测和隧道内拱顶沉降和拱(墙)脚收敛观测。

监控量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表7-1监控量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量方法和仪表

测量精度

单位(㎜)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地质罗盘仪、数码相机

2

初期支护拱(墙)脚净空变化

采用埋点接触式测量,收敛仪

0.01

3

初期支护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挂尺

4

地表沉降

水准测量的方法,电子水准仪、全站仪、铟钢尺

注:

H为隧道埋深;

b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八、监控量测测点布置、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

1、地表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及埋点样式

为了不影响昆玉高速正常运行,监控量测地表沉降观测点沿公路两侧及中央分隔带布置,并在两侧路基排水沟中设立变形点,观测路基变形情况。

两排监控点沿隧道中线方向距离约15m。

地表变形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变形观测点埋设方式

(1)沿公路两侧采用直接在路面钉设水泥钉,并标记点号。

(2)沿公路边排水沟内直接在沟底中央钉设水泥钉,并标记点号。

(3)公路两侧草丛内变形点埋设:

先清理杂草,在挖40cm×

40cm×

80cm的坑,然后夯实并注入C25混凝土,中间插入50cmΦ20钢筋,露出外面的必须磨圆。

(4)高速高路中央分隔带采用在路沿贴反光贴。

2、洞内沉降观测

(1)晋宁隧道在下穿昆玉高速段属于Ⅴ级围岩,断面纵向间距采用5m。

变形点布置和初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①上部弧形导坑开挖并施做拱部初期支护后,布设拱顶下沉测点A和第一条净空测量基线B-C,在3~6h内取得初读数;

②下台阶开挖并施做上部边墙初期支护后,布设第二条净空测量基线D-E,在3~6h内取得初读数;

③拱(墙)脚净空变化、拱顶、地表观测点应布设在同一断面,便于分析、比较。

一般情况下,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时,围岩与支护变形有以下规律:

开挖中台阶时,A点和B-C基线位移会发生突变,中台阶墙部初期支护施做完成后,变形趋于平缓;

A点和D-E基线位移会发生突变,仰拱初期支护是做完成,支护全环闭合后,变形趋于平缓。

(2)埋点样式

考虑到隧道内施工作业对监测点破坏,在埋设监测点时要将预埋件保护起来,以防破坏后达不到监控数据的可分析性,现埋点如下图所示:

3、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1和表2确定。

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表8-1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监控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B为隧道开挖宽度

表8-2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mm/d)

≥5

1~5

0.5~1

0.2~0.5

1次/3d

<0.2

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一循环记录一次,必要时应加大频率。

4、监控量测基准

(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2)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表8-3。

表8-3跨度7m<

B≤12m隧道初期支护基线相对位移

围岩级别

隧道埋深h(m)

h≤50

50<h≤30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

0.20~0.50

0.40~2.00

拱顶相对下沉(%)

0.08~0.16

0.14~1.10

注:

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

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的修正。

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3初期支护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1-1.2后采用。

(3)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8-4要求确定。

表8-4位移控制基准

类别

距开挖面1B(U1B)

距开挖面2B(U2B)

距开挖面较远

允许值

65%U0

90%U0

100%U0

B为隧道开挖宽度,U。

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表8-5位移速率控制基准表

位移速率(mm/d)

施工情况

拱顶及周边收敛

5

可正常施工

8

施工中应加强注意

10

加强支护采取特殊措施

九、监控量测方法

1、洞内观察

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

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2、变形监控量测

建立变形测量监测网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

基准点使用设计院提供的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水准点;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实施监测工作

(1)地表沉降监控量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利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进行,在中央分隔带采用全站仪进行。

(2)拱顶沉降监控量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利用水准仪,钢挂尺进行水准测量。

(3)净空测量采用收敛仪进行。

十、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每次观测后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及时补测,并对数据进行整理。

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

对净空变形数据采用经验公式分析:

Y=0.5345㏑(x)+0.3571

并预测最终值。

对拱顶和地表采用累计值分析:

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单日沉降量

及时反馈监控量测数据并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施工支护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对策:

(1)稳定掌子面(注浆、超前支护)

(2)调整开挖方法(双侧壁导坑法)

(3)调整初支强度并及时支护(调整钢架间距)

量测评判标准:

当拱顶下沉速率>

5mm/d时或收敛速率>

5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化情况,应加强初期支护。

当收敛速率<

0.2mm/d时围岩处于稳定状态。

各测量项目持续到仰拱封闭成环变形稳定后一周结束。

附表1:

拱顶沉降观测记录表

附表2:

净空收敛测量记录表

附表3:

地表沉降观测记录表

位置:

xxx拱顶沉降观测

观测里程

观测日期

水准点高程

观测点高程

本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

观测

计算

复核

净空水平收敛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观测里程:

收敛仪型号:

基线

基本长度

收敛值(收敛读数)

本次收敛值

累计收敛值

收敛速率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记录

地表沉降观测记录表

观测里程(点位)

本次沉降量(mm)

累计沉降量(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