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99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培训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为什么

第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是什么

第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怎么做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2.1、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为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为使我国教育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把现代化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战略的高度,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

2.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

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或根本问题是:

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在校生,今后十年累计还有2亿多适龄儿童要陆续进入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这4亿多青少年在今后二十多年内要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足,行动不快,措施不力,那将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后腿,就要负历史性的责任。

2.3、教育理论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教育形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

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其特点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和至高目的。

知识型教育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智能型:

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的消极被动教育形态。

创新型: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未来社会对人们固有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的冲击愈来愈大。

教育不但要告别旧的时代,还要适应新的方式,教师更要在网络时代扮演新的角色。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第四次教育革命”。

面对这场新的教育革命,传统的教育理论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2.4、国家课程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课程改革目标:

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

 

重点: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包括:

全体发展;

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

只有拥有了个性化的教师和个性化的教学,才能拥有个性化的人才;

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

计算机素养培养;

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

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潜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所带来的绝非单纯的手段的变化,而是教学理念、模式、学习理论等多方面的变化。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的成长

信息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如果不思改革,不图进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

信息时代,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机遇大于挑战,教育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要求教师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扮演新的角色,重塑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面对网络化的教育,教师一般有三种选取择:

第一种是保守的选择

第二种是激进的选择

第三种是辨证的选择

1、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

①理解和运用技术的能力

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③运用技术支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④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能力

⑤知晓技术使用的伦理、道德、法律等

只有当教师对技术的理解达到一定层次,新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才能从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中产生。

2、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阶段性的:

第一阶段——挣扎阶段:

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

第二阶段——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的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经验和信心。

第三阶段——冲击阶段:

第四阶段——创新阶段:

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运用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完全不同。

第三章 

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

为了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同时还要了解有关课程和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与新理念。

1、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理论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现象的一些思考,并不深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学习理论家,都有意或无意地对学习作出了一些假设。

学习理论主要存在三大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于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生反复地练习乘法口诀表,最后能背诵出乘法口诀表来。

行为主义信奉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2)教学原则

当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在教学上时,教学便被看作是知识的传递,教师是信息的呈现者,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以下四条教学设计原则:

①接近性原则:

出现刺激,马上作出反应。

②重复性原则:

练习能增强并提高、保持学习效果。

③反馈原则:

学习者必须获得有关反应是否适当的信息。

④强化原则:

反馈要起到强化的作用,使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

(3)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在程序教学法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①程序教学法的优点:

及时反馈;

学习者必须不断作出反应…

②不足:

按照成人逻辑设计作业;

过于琐细,学习者看不到总体;

开发耗时,学习也费时太多;

教材缺乏难度和趣味性,无错学习;

框面过多、程序太长,使人厌烦;

学习方式枯燥、单调;

不利于高层次思维培养(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③适用条件:

简单知识和技能,学习困难者,补习……

1.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特别关心学习时学习者头脑内部所发生的事。

把学习看作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是由接收、短期存储、编码、长期存储以及提取信息等几部分构成。

总的来说,认知主义理论家们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在认知主义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①定向与回忆:

在教学时需要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激活学生记忆中的相关信息;

②智力技能:

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策略和方法来学习新的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

③个别化:

教师需要调整教学,以适应个别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学习的效率。

直接教学(目标教学)就是典型的教学模式

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1.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化的变化(重组、转换或改造)。

学习时,学习者不是像接受东西一样在接受客观的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皮亚杰指出:

人的知识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的反映(经验论),也不是天赋的(先验论),而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包括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因此教学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①随机进入式教学:

②情境性教学:

③抛锚式教学:

④认知学徒制:

⑤支架式教学:

⑥协作学习:

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人是自由的,人能够追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断进行创造和自我实现;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自主选择受制于人的主观感受和观点;

决定个人行为的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苦或乐),而是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看法(他认为苦或乐);

如果人的行为是出自内在的感情、意愿所做的自主性和综合性的选择,那么人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崇高的,教育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操作性差,在现实社会中便显得难以实现。

2、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可以被概括为:

①学习对象;

②学习工具;

③教学工具。

第一、作为学习对象

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第二、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与认知的有效工具。

具体讲就是:

①获取和存储信息

②处理信息

③创作、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

④探究、解决问题

⑤工具书及参考资料

第三、作为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主要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师生交流工具、测评工具以及情境展示等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将更加关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于教学之中。

①信息资源

②演示工具

③交流工具

④辅助教学

⑤管理工具

⑥评价工具

⑦备课和教科研帮手

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与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与信息有关的技术。

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

(2)整合的概念: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

整合实质上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教育、教学中的整合可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地教学设计,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

“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在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身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

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应当服务于课程。

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

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仅限于学科课程,还要涉及活动课程;

不能仅限于显性课程,还要涉及隐性课程。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使两者在一个系统内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从而使整个系统发挥最大效益。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

(1)在学习理念上的整合

(2)在学习目标上的整合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其他课程,其深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概括地说,它包括五个方面,即:

①信息处理技能

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能力

④批判性思维能力

⑤社会交流与协作能力

(3)在课程内容上的整合

(4)在发展历程上的整合

(5)在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上的整合

(6)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

总之,根据新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意味着,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这三大功能统一起来,系统处理和实施课程的各个方面。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应当同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两个方面。

而且我们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还要从教师、学校等多个角度来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针对学生的整合目标

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例如:

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应用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与学习;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

(2)针对教师的整合目标

①革新课程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革新课程内容。

②扩充课程资源。

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信息技术手段;

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学者等交流,扩大课程资源范围。

③改进教学评价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设计、实施教学评价,处理测评结果以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④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例如:

l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

⑤发展信息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价与应用,提高备课、学习以及科研等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只有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促进学习。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

(1).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解决课程标准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支持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目标

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上可以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是改善学科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目的。

第二步是优化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的。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以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整合实则为推陈出新的过程,一个扬弃的过程。

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点:

(1).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

(2).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1).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注意综合发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3).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4).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服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在达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以促进学科教学改革为己任,把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且作为相关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促进因素。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1)在学习理念上整合:

主要是指现代知识观和现代学习观。

(2)在学习目标上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科课程教学双赢的目的。

(3)在学习方式整合:

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合作学习和学科综合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4)在课程内容上整合:

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内容组合起来,使其相互依托、协调发展。

(5)在媒体技术上整合:

在运用媒体技术时,应该在分析媒体技术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取长补短、综合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经历一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其核心,网络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小学网络教育将会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般把网络学习分为以下五种应用模式:

讲授模式、个别辅导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

(2).积极建立本地教育资源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

能够缩小目前教育资源区域分配差距,促进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真正促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3)、教育资源库的特点:

①针对性:

既教育资源库针对教和学的各个环节和围绕整个教学过程。

②组织性:

资源库绝对不是资源简单的叠加,而是按照科学的体系结构组织在一起的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的结合。

③灵活性: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对资源库进行个性化的使用。

④易用性:

教师和学生不会因为资源库的使用复杂而放弃使用。

⑤开放性:

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成为资源库的建设者。

(4)目前校本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重量不重质:

教学资源库中放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许多资源根本不符合教育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②缺少对教学设计技术的足够重视:

教学资源库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技术,还包括教学设计的技术。

这两者间必须共同作用,彼此协调,才能为校本资源库建设提供充分而到位的支持。

③缺少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效管理制度:

学校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既存在合作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教师个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保证他们在学校中获得专业地位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能会担心由于共享自己的知识,特别是个人引以为豪的知识,会使自己的专业地位丧失,也因而对于有价值的思想、技术或信息进行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