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72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昭通市昭阳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1)高原湖积盆地。

指昭通坝子,系新生代湖泊沉积高原盆地,海拔1890-1950米。

(2)河流冲积平地,海拔1870——1950米。

(3)岗岭起伏山地,海拔1800——2400米。

(4)高原深谷,相对高差1000——1300米。

(5)江边河谷阶地,相对高差2000米。

(6)高山丘陵,海拔2400米以上,相对高差150——500米。

3.气候条件

我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种类繁多而发生频繁,为高原立体气候类型。

夏秋季节受西南海洋季风控制,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雨热同季;

冬春主要受极地大陆季风(干冷气团)控制,空气干燥,温度低,干冷同季,干旱极为突出。

年均气温11.7℃,月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天数191.3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3217.4℃,年降雨750——1100㎜,无霜期221天,日照1902.2小时。

4.资源情况

国土面积2167平方公里,其中,坝区占33.6%,山区占64.3%,江边河谷区占2.1%,耕地面积75453.99公顷,基本农田地57051.23公顷,荒山荒坡面积2363公顷,水域面积4871公顷,石漠化面积22493公顷,牧草地面积43202公顷,林地面积53935.84公顷,森林覆盖率34.2%,水库库容量43100万立方,农村塘库总容17082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470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7000公顷。

2010年全区大小牲畜存栏56.3751万头,出栏39.6万头。

其中:

生猪存栏38.1857万头,出栏60.7604万头,牛存栏8.6571万头,出栏2.299万头,马存栏2.4936万头,马出栏0.0344万头,羊存栏9.5323万只,出栏6.0204万只。

家禽存栏70.396万只,出栏108.1742万只。

5.特色资源

区内盛产烤烟、雨露亚麻、苹果、核桃、花椒、药材和蜡虫等经济作物,其中,烤烟、苹果和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苹果种植面积超过24.5万亩。

其次,雨露亚麻的开发种植,将成为我区的又一优势产业。

境内褐煤储量达81.82亿吨,居南方第一位、全国第二位。

无烟煤、铅锌、铜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

大山包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我区也因此荣膺“中国黑颈鹤之乡”。

全区有丰富的褐煤资源,无烟煤资源,年产苹果75000吨,优质马铃薯1.2亿吨,魔芋、花椒等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6.生态环境状况

我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叠加。

风灾、洪灾、干旱、冷痨、冰雹、滑波泥石流是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同时,我区的环境和水体环境的洁净度和污染程度加剧,根据环境监测表明,我区属酸雨严重污染区,出现频率较全省平均高38个百分点,由于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全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森林覆盖率为34.2%,石漠化面积22493公顷,水土流失面积97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4.8%,年均水土流失量339万吨,。

(2)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05亩,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平方公里372人,恳殖指数高,人口土地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加剧了水土流失。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3.28亿元,第一产业值12.69亿元,第二产业值63.64亿元,第三产业值46.95亿元,财政总收入9.037亿元,其中:

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5.034亿元,中央专项转移支付13.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9.21亿元,其中:

农林水支出2.99亿元,教育支出4.1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92亿元,社保和就业支出3.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城镇化率33.15﹪。

规模以上企业54个,其中:

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数8个。

粮食总产量27.88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49.3公斤。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个,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0.34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6353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118.92亿元,其中:

农业贷款44.1亿元。

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煤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北部新区全面推进,以朱提大道(现昭阳大道)为中心,基本形成了“九纵六横”的路网结构,城镇化率达到17.43%。

先后引进永孜堂制药、骅成药业、华新水泥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逐步培植壮大了农特产品、矿产化工、建筑建材、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五大支柱产业群。

昭阳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已有22户企业入驻园区。

内昆铁路、213线昭阳段等级公路、昭鲁快捷线、洒大公路、卡新公路、洒苏公路、通阳大桥、杨马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

昭彝、昭巧2条二级路建设顺利推进,盘河、炎山、田坝和大寨子4条通乡油路开工建设,已有16个乡镇通沥青、水泥路,38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的21.34%,通公路的自然村占全部自然村的60%;

有50个行政村完成农网改造,占行政村的28.1%。

2.社会事业

围绕科技、教育、卫生、扶贫等工作建成了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有了较快的发展。

通电话的自然村占全部自然村的比重为60%;

能接受电视节目的自然村占全部自然村的比重为97.25%。

全区7-15岁农村儿童入学率达99.53%,初中入学率达98.0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0%以上;

累计新补充教师1338人,105.36万人次享受免费教科书、23.86万人次享受寄宿制贫困生生活补助,1940名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但是,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为112‰,村小学还有危房面积286013平方米;

全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25%,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全区有56238人享受农村低保,有26284人享受城市低保,3556名五保供养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增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提高到1.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

3.民族文化

我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各族人民语言相通,交流没有障碍。

形成了伊斯兰文化、苗族文化、彝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收集编辑了昭阳区回族、彝族、苗族志书初稿,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限制,三部志书搁置多年未付之出版。

有苗族射弩、芦笙舞和口碑文学,滇东北次方言(花苗)的苗族,苗族服饰文化保留较好,尤其是苗族蜡染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芦笙相伴,芦笙舞的套数上百种,芦笙音乐曲谱不下50种,有苗族口碑古籍《古歌》、《盘歌》等在民间传唱,有迎宾待客的三杆羊角酒,有高亢婉转民间传唱的《飞歌》,富有民族风情的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我区还是彝族发祥地,已经建成“彝族六祖分支民族文化”广场,作为彝族祭祖圣地,民族文化旅游重要场所。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1.贫困状况

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扶贫开发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投入各项扶贫项目资金43222.03万元,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攻坚项目和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区开发较早,人口密度大,垦植指数高,每平方公里372人,人均耕地面积1.05亩,土地贫瘠,产出率较低。

由于我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错综复杂,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叠加,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1.46亿元左右。

由于我区高寒冷凉地区,二半山区面积大。

由于我区经济投入少,基础薄弱,条件性,区域性贫困突出。

由于我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少。

贫困山区大多数农户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来增加收入,几乎无其它经济收入。

由于我区基础设施薄弱,人畜饮水困难,能源匮乏,科、教、文、卫发展滞后。

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末,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54.4%,城镇化率仅为17.43%。

还有4个乡镇未通沥青、水泥路,148个行政村未通沥青、水泥路,978个自然村未通公路;

128个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

83587户农户饮水十分困难;

生活燃料越来越困难的农户125290户;

居住危房的农户还有82000户;

经济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6万人,贫困发生率38.8%。

部分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2.特殊困难

我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

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虽然实施了大量的扶贫攻坚项目和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解决温饱极不稳定,一遇大的自然灾害,极易返贫。

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都分布于高寒山区,二半山区和江边河谷地区,扶贫开发的难度较大。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

全区主干道网络虽然基本形成,但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多,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信等设施落后。

有4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20%;

有148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3.15%;

有128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71.9%。

区内的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

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

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3:

28:

49,与全国10:

47:

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471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率17.43%,与全国49.68%相比,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25个百分点。

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率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

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第五,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区内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风灾、雨雪冰冻、冰雹等灾害易发。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石漠化现象严重,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

土壤瘦瘠,人均耕地面积为1.0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

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第六,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

2010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01年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大。

由于我区是传统农业大区,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乡和乡、村和村、户与户之间发展差距极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15元,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02倍。

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老板、包工头占有的经济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也就是说我区70%的经济掌握在30%的人手里,广大的群众仍然处于贫困之中。

第七,地方财政收入5.034亿元,支出19.21亿元。

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项目的开发建设。

 

(五)发展机遇

昭阳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民族地区发展;

中国面向西南开发重要桥头堡战略、支持贵州又好又快发展、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特色食品工业、能源基地、重化工、西电东送项目。

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协作发展的共同愿望,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扶持力度。

(六)重大意义

加快昭阳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交往、发展,有利于保障金沙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边疆地区崛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南一体化发展、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阐述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人口控制与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

坚持人口控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贫困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区域发展。

2.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区域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

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

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3.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4.跨区域协作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结合。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区域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5.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广大干部群众是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区域发展的特殊困难。

(三)战略定位

人口控制、生态建设、扶贫攻坚综合试验区。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着力进行生态建设。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探索我区发展和扶贫攻坚统筹推进新路子,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一体化,探索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新途径。

努力将我区打造成为滇东北核心增长极,滇、川、黔、渝结合部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人口控制、生态建设、扶贫攻坚综合试验区。

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大通道。

突出强基础、兴产业、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综合实力,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大通道。

国家战略能源基地。

坚持把能源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出发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途径,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煤炭基地建设。

加强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按照能源清洁化、低碳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发中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建设区域性电力枢纽。

按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及保障自身用电,支持电力外送的要求,搞好电网规划建设。

结合溪洛渡电站和镇雄火电电力送出工程,加快强输电网和调配枢纽建设,提高供输电能力和可靠性。

积极开发我区褐煤产业,努力发展褐煤工业化,使昭阳区成为国家能源重要基地之一。

国家重要食品、重化工、清洁载能产业区。

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按照“三个”功能区的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形成城镇和工业功能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竞争力,成为带动滇东北发展的引擎和内外联动的重要枢纽。

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水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矿产、电力等资源,使我区成为综合产业重要基地。

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区。

重点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源地保护,加快构筑与生态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从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出发,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和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我区生态系统核心区、生物多样性、高原季风立体气候的作用,建设昭阳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16亿元,年均增长12.6%以上;

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7.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12.8%以上。

其中,区属生产总值达102亿元,年均增长12.6%以上;

工业总产值达104亿元,年均增长29.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亿元,年均增长15.1%以上。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力争达35亿元,年均增长12.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十二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年均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贫困发生率控制在29.9%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65吨标准煤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控制在10.05立方米以下,森林覆盖率达4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完成通泥青(水泥)路行政村达142个、通路的自然村1630个,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农户21587户、农村安全饮水25653户,有钢筋混凝土或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35367户,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52000户,完成贫困行政村整村推进47个,区内易地扶贫搬迁7200户30000人。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基本医疗条件、义务教育和住房,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

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高效运转,区域发展步入一体化协调发展轨道。

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繁荣,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1主要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12.6%,“十三五”期间高于13.2%。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在“十二五”期间8%,“十三五”期间9.6%。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十二五”期间12%以上,“十三五”期间14%以上。

4.城镇化率到“十二五”期末达到35%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0%以上。

5.人口自然增长率到“十二五”期末控制在6.5‰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5.5‰以内。

6.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在“十二五”期末年均涨幅控制在3.5%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2.5%以内。

7.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41%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

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66%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

三、空间布局

(一)功能分区

三区:

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