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245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46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修改稿Word下载.docx

B、放大镜看物体;

C、纸板托水;

D、小试管爬山;

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

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

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三、物理不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科学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

正是有了电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生:

正是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有了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才能使生产飞快发展,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怎样学习物理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三站。

(多媒体展示学习方法)

  

(一)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我们的同学是不是个有心人。

  问题:

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

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上面(左边),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3.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

(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经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

因此我们同学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实验:

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鸡蛋的沉浮(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

继续加盐,鸡蛋;

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2.惯性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

(二)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论都是科学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得出来的。

  (多媒体展示)牛顿的伟大发现地球引力及白光的分解。

物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和其它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

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

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特种减少等

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心这样的问题。

相信有了广大同学们的参与,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四站。

四、课本STS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8页的STS,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伟大发现。

(多媒体展示画面)

五、结束语

六、作业

  调查:

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

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

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转化法)

乘势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

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

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

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

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得出结论: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

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

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器材?

操作?

(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教师指导)

介质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

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类比法)

(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第2课时

问题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引导点拨)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1.150C时,V声=340米秒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

V固>

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

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

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

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

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请举一例。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②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③了解双耳效应及应用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②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传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导”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

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

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如:

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器官等知识上。

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行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一、人耳的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

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2、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现在,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始时认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成功组装了一个完整的耳,如果没有成功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行验证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3、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

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

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

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

二、双耳效应

1、提问:

谁来说说耳朵的重要性?

2、让学生用手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一些话,然后让学生谈谈刚刚自己的感受。

【评析】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一下,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们理解有听力缺陷的人的处境,对他们报以爱心和同情心。

3、课堂小结

1、人耳感知声音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4、作业布置: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

“声音的特性:

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

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

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

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

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

一、教师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钢锯条(25根)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

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

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

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

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

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

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

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生分组试验]

物品:

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

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

(1)将锯条15伸出桌外;

(2)将锯条13伸出桌外;

(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

(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

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

振动快慢情况?

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

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