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4754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用Word文档格式.docx

如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生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

原始生命体→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

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①前寒武纪时期(太古代和元古代):

生命进化历史始于38亿年前。

35亿年前开始出现了细菌、蓝细菌等原核生物。

之后出现了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6亿年前出现了原生动物。

(蓝藻的出现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成分(氧气产生),此时期,出现了原核生物,并发生了从异养到自养,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过程。

即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

②古生代:

寒武纪大爆发:

早期出现三叶虫(三叶虫时代)等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

中期出现了海洋鱼类和首次出现陆生的裸蕨类植物;

后期动物出现了两栖类和有翅昆虫,植物出现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构成的沼泽森林。

蕨类植物繁盛和两栖类动物的发展,表明生物完成了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阶段。

③中生代:

出现裸子植物和恐龙等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④ 

新生代:

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哺乳动物和鸟类繁盛,人类出现。

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1、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和考察 

2、大自然的选择 

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的原因:

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各种变异并能遗传,外因是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即内因:

遗传和变异(基础),外因:

环境变化】 

3、自然选择: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做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4、人工选择:

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两种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适应环境,人工选择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

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 

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1、外部形态:

类人猿颜面扁平,两眼在一个平面,无尾,身体比猴大,外形与人接近。

2、 

身体结构:

骨骼与人相似;

乳头一对,位于胸部,单子宫;

大脑遮盖了小脑。

与人相似。

3、 

面部表情:

大多有喜、怒、哀、乐等多样表情,和人的面部表情相似。

4、行为表现:

善于模仿;

懂得交流;

会使用枝条作工具等。

5、 

其他:

喜欢群居,有的有家庭生活;

可勉强直立行走。

二、猿向人的过渡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一部分陆栖进化为人类的祖先,一部分继续树栖进化为现代类人猿的祖先。

原因:

造山运动和气候环境的变化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重要变化:

两足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和使用工具,产生语言,头和脑进化,出现原始文化和意识,加强彼此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形成。

三、人类进化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等阶段

1. 

南方古猿(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脑容量与现代类人猿相当。

非洲的南方古猿化是最 

早的原始人类化石。

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类

2. 

能人(约200万年前)平均脑容量约为700ml,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3. 

直立人(180万年-20万年前)脑容量约为1088ml,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

如元谋直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

4. 

智人(20万年-1万年前),唯一现存的人种。

脑容量与现代人相当,可创造原始艺术。

如金牛山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

四、现代人可划分为4个人种

根据肤色和鼻形等不同的特征,将现代人分为四个人种:

蒙古利亚人(黄)、高加索人(白)、尼格罗人(黑)、澳大利亚人(棕)。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

二、 

科学家进行生物分类的方法

1、分类的依据:

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

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3、分类目的:

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4、生物的命名:

瑞典科学家林奈的双名法:

一种生物的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都用小写,所有字母用斜体表示。

大熊猫:

Ailuropoda(属名) 

melanoleuca 

(种名)

5、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相似特征越多,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三、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五大类群

1、原核生物界: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等;

都是单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

以下四类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都有真正的细胞核

2、原生生物界:

包括藻类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3、植物界:

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真菌界:

单细胞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木耳、蘑菇等)

5、动物界:

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第二节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11万种)

1、原生生物特征:

有细胞核,个体微小,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

分类依据:

依据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原生动物、藻类等生物类群

一、原生动物是能摄取食物的原生生物(消费者)

1、特点:

一个细胞构成,能摄取环境中的食物,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

2、分布:

一般生活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地中,少数寄生在人和动植物体内生活。

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类群

3、原生动物对自然环境的的影响

(1)眼虫等鞭毛虫——吸收水中有机物,减轻水体污染

(2)腰鞭毛虫和夜光虫大量繁殖(海洋)——赤潮(3)疟原虫——疟疾

(4)阿米巴变形虫——痢疾

二、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的原生生物(生产者)

1、分布:

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池塘和海洋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潮湿的土壤或岩石表面

2、主要特征:

藻类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有些藻类还含有藻黄素、藻红素或藻蓝素等。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1)绿藻:

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而呈绿色。

衣藻——单细胞,生活在池水中(杯形叶绿体)

水绵——多细胞,生活在淡水中

石莼——多细胞,生活在海水中

(2)褐藻:

含有较多的藻黄素而呈褐色。

如:

海带、裙带菜、马尾藻等

它们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其个体像根的部分叫做根状物,其固定作用;

像叶的部分叫叶状体(食用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3)红藻:

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而呈红色。

如紫菜、石花菜等

4、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藻类的光合作用不仅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氧气,而且是大气中氧的主要来源

(2)海带、紫菜等多种藻类可食用

(3)许多海藻是医药和工业提取碘的重要原料,石花菜等提取的琼脂也是医药和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4)藻类已成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标生物,我国一些近海海域繁盛的赤潮现象,主要是某些藻类短时间内在污染水域大量繁殖引起的

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33万种)

1、分类依据:

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

2、植物的主要类群: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苔藓植物个体矮小,密集生长于潮湿环境

潮湿地带、矮小。

2、代表植物:

小墙藓、葫芦藓、地钱。

3、主要特征:

①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假根只起固定作用。

②茎弱小,没有输导组织。

③叶片绿色,小而薄,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可进行光合作用。

4、作用:

(1)苔藓植物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二氧化硫等) 

(2)保持水土 

(3)植物的拓荒者,也可作为先锋植物之一 

(4)作饲料 

二、蕨类植物出现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

山林、田野阴湿环境里。

芒萁、肾蕨、海金沙、满江红、贯众、卷柏、金毛狗、蜈蚣草 

①植物体具有根、茎、叶,并且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②多数形成孢子囊群,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①食用;

②药用;

③绿肥、饲料;

④观赏植物;

⑤古代蕨类植物形成煤碳 

三、种子植物主要以种子繁殖

1、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类。

种子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

②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A.裸子植物:

种子没有果皮包被而裸露在外面。

代表植物:

马尾松、松、柏、杉、苏铁、银杏等。

我国有“裸子植物故乡”之称 

主要特征:

①能够产生种子。

胚珠没有子房壁包被,因而种子也没有果皮包被而裸露。

②根、茎、叶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体外的水。

B.被子植物:

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①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胚珠包被在子房里,结成的种子包被在果皮里,不裸露出来,故称为被子植物。

②植物体结构完善,多数具有导管。

③受精过程不需要体外的水,受精方式为双受精。

被子植物根据子叶的片数,又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种子的结构

子叶2片,无胚乳

子叶1片,有胚乳

花瓣的数目

多为4、5或4、5的倍数

多为3或3的倍数

根系

直根系

须根系

叶脉

网状脉

平行脉

茎中有无形成层

举例

瓜果类

粮食作物

第四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1、动物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蛔虫等;

一类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兔等。

A、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

B、脊椎动物:

①鱼类;

②两栖类;

③爬行类;

④鸟类;

⑤哺乳类。

A、无脊椎动物类群

一、腔肠动物:

由两层细胞组成,身体辐射对称

1、代表动物:

水螅、水母、海葵、海蛰、珊瑚虫(群体生活)等。

①生活在水中(淡水海水都有);

②有口无肛门;

③体内有消化腔;

二、扁形动物背腹扁平,身体两侧对称

猪带绦虫(“米猪肉”囊尾蚴—幼虫)、血吸虫、涡虫等。

①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②有口无肛门。

3、与人类关系:

米猪肉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猪肉体内形成的。

血吸虫可由皮肤直接进入人体血管内,主要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吸收血液中的营养,危害人类健康。

采取消灭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方法,可防治血吸虫病。

三、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具有完整的消化道

蛔虫、钩虫、蛲虫等。

①身体细长;

②有口有肛门。

消化功能有了分工,利于营养的吸收和残渣的排出。

四、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常包有贝壳

河蚌、鲍鱼、江珧、扇贝、牡蛎、乌贼、鱿鱼、章鱼等,

①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②有外套膜;

③身体表面有贝壳(有的有内壳)。

3、与人类的关系

(1)多种软体动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可食用

(2)人工养殖的珍珠贝等可以培育成名贵的珍珠(3)鱼的天然饵料(4)一些可作为家禽和家畜的饲料(5)钉螺等作为吸虫的中间宿主(6)船蛆等破坏海港建筑(7)玉螺等危害农作物和贝类养殖

五、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无附肢

蚯蚓、沙蚕、水蛭等。

①身体细长而柔软由许多体节构成,呈蠕虫状,大多为蠕动爬行动物

3、蚯蚓对人类的益处:

①可以疏松土壤;

②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③是优良的蛋白质食品和饲料;

④可以用来处理有机废物(促进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⑤中药材。

六、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均分节----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1、常见类型(100万种,占动物界84%左右)主要有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和多足纲等。

①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②体表都有外骨骼;

③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

①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②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

与运动有关的结构有三对足、两对翅和一对触角。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4、与人类关系

(1)海洋中血多小型的节肢动物或大型节肢动物的幼体和成体,是鱼类的天然食物

(2)一些昆虫在花丛中采蜜,有效地促进了植物的传粉(3)有些昆虫可以用来防止有害生物,如:

七星瓢虫和赤眼蜂(4)家蚕、蜜蜂、蝎子、虾蟹等被人类驯养或食用、药用等(5)有些种类如蚊、蝇等会传播疾病

(6)一些有害昆虫会危害几乎所有的植物,如棉铃虫、稻螟、稻飞虱等

七、棘皮动物

1、常见类型:

如海星、海胆、海参等

①身体呈辐射对称,主要为五辐对称;

②常向外突出形成棘。

B、脊椎动物类群

一、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1、主要特征:

①终生生活在水中;

②身体呈流线型,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

③用鳃呼吸;

④用鳍游泳;

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与此相适应的特征主要有两个:

①用鳍游泳②用鳃呼吸。

3、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还可以制成药品、饲料、皮革制品等

二、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多数成体水陆两栖生活(由古代鱼类进化而来)

①变态发育、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

②成体有的水陆两栖生活,有的终身生活在水(如大鲵、蝾螈) 

中,用肺呼吸;

③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作用;

④体外受精、卵生;

⑤体温不恒定。

2、代表动物:

如大鲵、青蛙、蟾蜍、蝾螈等

绝大多数蛙类、蟾蜍类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人工养殖的牛蛙可供食用,许多两栖动物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三、爬行动物是陆生变温动物

体表都覆盖鳞片,利用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干燥环境中)。

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卵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受精卵发育时利用。

都是变温动物,炎热时到阴凉的地方栖息,很冷时则冬眠。

恐龙和翼龙(灭绝),现存的有鳄、龟、蜥蜴、变色龙和蛇 

为人类提供了皮革制品及多种名贵药材,很多类型是有害动物的天敌,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

四、鸟类是适应飞翔的恒温动物

1、特征:

身体被有羽毛、前肢变为翼,适应飞行生活。

恒温动物,可适应不同的气候。

体形多变,鸵鸟的身高可达2.5米,体重可达160kg,最小的蜂鸟身长仅3.6cm

鸡、鸭、鹅、企鹅、鸵鸟、鸳鸯等

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

(1)身体成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有羽毛;

(2)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排出。

(3)胸骨具有龙骨突,便于着生发达的胸肌。

(4)有发达的气囊,减轻体重,进行双重呼吸(5)体温高而恒定

4、与人类的关系

(1)禽肉和蛋是人类的重要食品

(2)信鸽可以传信(3)鸟粪还是优质的肥料

(4)美丽的鸟羽和悦耳的鸣叫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更加徇丽多彩

(5)很多鸟类以鼠类和昆虫为食,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五、哺乳动物是胎生哺乳的恒温动物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大多数体表有毛,几乎所有种类都通过胎生直接产下幼崽,幼崽依靠母乳喂养长大。

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体温能够保持恒定。

哺乳动物大脑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多样的环境中生存,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2、代表生物:

啮齿类(兔)、有蹄类(猪)、食肉类(狮子老虎)、灵长类(人、猴子)

3、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家畜是人类肉用和役用的对象

(2)鹿茸等是优质药材

(3)各种哺乳动物是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4)人类活动也影响哺乳动物的生存。

一方面,过度捕杀及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使野生动物频临灭绝;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生态平衡,也影响了野生哺乳动物的生存

因此,保护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1、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称为生态学

2、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

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一、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1、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2、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二、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

绿色植物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在叶绿体中把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1、光对植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

三、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1、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2、温度和降水总量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四、生物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

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

(1)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竞争:

两种生物因利用同一有限资源而发生斗争。

(水稻与野慈姑)

(3)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菟丝子和黄瓜)

(4)共生:

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依存的种间关系(小丑鱼和海葵)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概述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2、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为生物提供非生命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自养微生物):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

(包括植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和寄生微生物)。

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腐生性动物):

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变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各种生物之间存在这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1、营养结构基础:

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链: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每条食物链不是孤立存在的)

3、食物网:

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就称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二、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活活动的能量来源)

1、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向:

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

3、散失:

呼吸作用(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等生命活动)、遗体和遗物等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

(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质积累得愈多。

形成能量金字塔(一定)。

数量一般也体现出数量金字塔。

三、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1、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来自于无机环境

2、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物质循环特点:

全球性、循环利用

4.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它们是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逐渐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为什么有些生态系统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2、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

(1)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等

(2)人为因素: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

(3)不合理引种(外来物种入侵)———缺乏天敌的制约,使其迅速繁殖、扩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补充: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节能力的关系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