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220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讲解Word下载.docx

2、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深入进行。

实行学分制和实行学年制哪种方法好呢?

关键是要看学生学习效果,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有一套必要的教学改革措施给予保障。

第一、要对陈旧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改造,建立新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等教学文件;

第三、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经过以上配套改革才能使学分制实施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些配套改革措施将会给实行学分制带来一系列阻力,得到相反的效果。

3、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多种人才。

学年制一个专业只培养一种规格的人才,也就是说,全专业只培养一种规格的人才,全专业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实行学分制,在一个专业中,根据学生的爱好,可以培养十几种不同规格的人才,扩大了专业服务面,为社会提供各种有用的人才。

4、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行学分制与其配套的是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导师制,弹性学制就是打破了学年制学生固定学制年限,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

实行导师制就是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配给导师,由导师指导这些学生学习和自学一些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提前拿满全部学分,提前毕业或争取拿到双学历,对这些学生来说经过这段时间的段练,他们的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

三、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实行学分制的制约

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导师队伍、教学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

否则,学分制就很难真正开展。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不约而同地实行“学年学分制”,并不是高职院校不愿意采用完全的学分制,实乃形势所迫,尚不具备推行完全学分制的主客观条件。

这些都是造成我国高职院校难以实行完全学分制的主要原因。

(1课程设置的制约。

完全学分制是以大量任选课为基础的,以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为例,本科教育的总学分为14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36学分,本专业必修课39学分,有65学分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占总学分的46%。

相比之下,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总学分多在150~170学分之间,但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一般为100~130学分,学生实际上自主选

择的课程很少,在选修课中,又有不少是限选课,任选课一般在20个学分以下。

如某高校本科教育的总学分为165,公共基础课为67个学分,专业基础课为57学分,即必修课为124学分,限选课为67学分,而任选课为16学分。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7.5:

2.5,这与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必修课与选修课各占半壁江山,还相距甚远。

所以,实行学分制,首要的是降低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的学分,尤其是任选课的学分。

(2教学设施的制约。

实行学分制,就意味着将为同等数量的学生开更多的课,必然要求有更多的教室。

选修课的增多,使学生选择教师成为可能,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很多教师会要求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实行学分制,不仅要求增加教学设施,而且还要改善办学条件。

而高职院校教学设施捉襟见肘的现状,无疑会成为推行学分制的“瓶颈”之一。

(3师资力量的制约。

实行完全学分制,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有足够多的教师开出足够多的选修课;

其次,同一门课要由多名教师来上,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就我国高职院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总量并不富余,个别专业任课教师缺额较大,有的教师一学期甚至要上3~5门课程,难有余力开设选修课,更难实现同一门课程由两位以上教师主讲。

所以,在教师资源并不丰富的条件下,实行学分制,不仅限制学生选课的范围,而且还难以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4相关制度的制约。

当前,多数高校在评定职称时,把教学工作量作为一个“软”指标,而把科研成果作为最主要的指标,导致不少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不愿意上更多的课,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研上。

实行完全学分制,要求开设大量的选修课。

如果不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如增加教学时数、教学水平等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提高选修课课酬等,很多教师不愿意上选修课。

而选修课过少,学分制就失去了根基。

(5教学管理的制约。

学分制的特点是“活”,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可以跨系选课、选教师、可以提前或推后毕业。

学生群体性活动减少,而个体活动增加。

一方面增加了对学生管理的难度,淡化了班级观念、集体意识,不利于群体活动的开展和各种信息的有效传输,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和毕业时间的即时性,使得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较学年制要多得多,既要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率,也要考虑必修

课与选修课的比率,同时,由于打破了年级、专业的界限,大大增加了排课、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的难度。

第二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根本问题不在于学分的计算。

不在于作为教学管理操作程序的设计,而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问题的重新审视,在于对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学分制建没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以大学生掌握知识多寡、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用人部门不断反映大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加之西方教育理论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影响,大学生中开始流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说法,即“轻知识、重能力”的倾向,知识质量观一度有转变为能力质量观的趋势。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具有选课的自由性、学习的自主性、能力锻炼的自觉性和全面发展的主动性,对他们来说,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应学会做人。

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纳入我们培养人才的全面质量中。

因此,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

全面素质质量观必须在学分制实施中得到体现,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综合,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全面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新的教育质量观,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的忠实体现。

正是立足于现代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的跨越发展。

二、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动力,创建更加人性化的学习制度

学分制实施要求在人才观上加以变革,继承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变革以往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贬低学生价值的人才观。

将每个学生都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因此,必须转变以“教为主体”的思想,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制度,树立“以学为主体”的观念,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分制教育阶段的时间和对学生有利的外部资源,也就是给学生尽量多的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

如学

生自主学习、实验、科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有的学校将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进行考核和奖励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要实施学分制,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适应性更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明确的培养目标,弹性的、具有很强指导作用的、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变革单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为由专业教学计划、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和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三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按照淡化专业意识、注重职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三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不同水平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课程。

四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教育质量观上,变革以往那种通过考试层层筛选淘汰,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惟一标准的做法。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在致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针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新知识的能力。

五是按大类设置若干课程群的立交、自主的选课体系,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和选择成才方向。

学分制和选修课相伴而生,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为学分制的必要条件。

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是高职教育高效运行的神经网络,实行学分制必须根据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上的特点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这是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建立和完善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要着重抓住教学管理的几个中心环节。

一、计划管理

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必须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的需求为依据,采用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因而必须制定合理的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学生朝着某个专业目标学习和发展的具体规划。

实行学分制不是脱离计划,而是对计划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保证专业的发展方向,即设置必要的必修课,为防止专业知识的合理性及系统性割裂,进而要设置指定选修课,其内容要适应高职特点,其范围可大些,也可设立若干组供学生选择或设置最低的学分数。

为扩大和延伸知识,还可结合新科技要求设立任意选修课。

这样,教学计划的内容大体应包括三方面,即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反映专业的主体,其学分应占总学分的50%。

指定选修课是加深学科主干课程的内容,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与本学科有边缘关系的课程。

其学分应占总学分的30%。

任意选修课主要是反映学生的多样和个人的兴趣等,其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

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确保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管理。

学分制的特点是通过选修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抓好选修课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

(1设置足够的选修课以供学生选修。

(2建立必要的选课指导小组或导师,减少盲目性。

(3选课可以跨专业和年级。

(4确定好选课的时间,一般应在期末考试前进行,并为下一学期开学做好相应的准备。

(5设置最低的选课人数,一般在20人以上即可开课。

学生一旦选定课程,一般不得更改。

(6建立课程的评估制度,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7提供必要的选修课程的教学空间。

二、学籍管理。

实行学分制,仍需坚持质量标准,必须做到:

(1取消年级界限和升、留、转、退等制度。

考试不及格不能取得学分,但可参加下一届或几届的同一科目的考试,成绩及格者可取得学分。

但修学年限应根据各校的情况有所控制。

(2学习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

(3免修。

一般提出免修的可参加免修考试,成绩合格即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已在同类学校学过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同层次、同课程的成绩合格可申请免修,并办理有关手续,其学分按现有学校的学分计算。

四、考务管理。

实行学分制,取消课程的考试、考查之分。

学生根据学校要求选定的课程一律参加考试,考试方法可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多样,所以考试是学生能否取得学分的关键,必须把好关,把住考试关就等于把住了学生的质量关。

(1建立题库。

每学期结束,从题库中抽取试卷进行考试。

(2任课教师回避监考和阅卷。

(3严肃考场纪律,凡作弊者一律取消考试资格,可借鉴高自考作弊者一年内不准考试的方法,推迟考试时间即推迟毕业年限。

(4严格掌握评分标准,流水阅卷,确保成绩真实可靠。

五、成绩管理。

学分只表明学生学习的数量,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优劣。

因此,对成绩的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分制下成绩的考核仍可实行百分制,并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一般为5比5计算课程的总评成绩。

学生每学期的平均成绩可按学分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

学分体现学生学习的数量,成绩体现学生学习的质量,辩证法告诉我们:

质和量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通过对学生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可使我们从质和量的统一中考查学生。

这样才能区分学生学习的效果,体现学生学习的优劣。

并可作为学生奖励的依据。

六、考勤管理。

实行学分制决不是出勤放开。

学分制只是选课上的自由,而不是出勤上的自由。

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出勤上课。

我院现在实行的是教师点名制和班长填写教学信息册,其中一项就是缺勤情况。

缺勤达到课程的三分之一就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无故缺勤者一律按旷课论,旷课达到一定程度,可按学院有关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第四节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分制的实施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整套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打破原来的学年学分制那种按计划进行单一规格培养的做法,

培养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人才,特别是创造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条件。

因而,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并建立一种适合自己学校的科学的学分制管理机制,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学分制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学分制是对原有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但这绝不仅仅是教务处的事情,学分制的实施是事关全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学生工作的开展、后勤管理的配套、教材的供应、学费的收取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学年制与学分制从教育思想、人才模式、管理体制、教学环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而这些内容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相辅相成的,必须把它作为系统工程来研究,作为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来抓,不能人云亦云,想一点改一点,应有系统的构想和设计。

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有权决定学什么和如何学,有权选择教师,这就造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从客观上激励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十分注意扩大专业口径,拓宽基础面,这就要求改变过去专业划分过细的状况,逐步建立以学院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的新体制。

实行学分制学生作息时间不一致,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体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淡化班级,强化宿舍和社区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行政实施为主的德育体系。

要求图书馆、实验室延长开放时间。

二、建立适应学分制新的教学管理观念

学年制,一切按计划组织教学,注重过程管理;

而学分制则以选课制为核心,注重目标管理。

学年制要求统一课程,统一进度;

而学分制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上的自主权。

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同要求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作为教学管理者,要从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创新培养的角度,改革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政策制度,改革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体系和方法,改革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的政策环境。

在认识上,要避免担心由于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会降低培养质量的认识障碍,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在较宽口径的教学计划中自主设计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课程、教师、进程和发展方向。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传统做法,建立

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评价学生,允许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有所进步,承认学生在各方面,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分制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可能和条件。

三、修订教学计划,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行学分制,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且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最为直接反映的是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上,既要做到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科目相对稳定,又要能做到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方向,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计划。

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计划修订,应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以利于对课程进行整合。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相对独立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标准,强调教学的定向性、应用性、现实性和灵活性,从而利于选课的实施、多元整合课程的推行和教学计划的及时调整。

要减少教学计划中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跨系跨专业选课,灵活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增加基础课,减少专业课,压缩总学时和总学分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和各种创新活动,对于获得科技奖励或在全国和省级的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特别奖励一定的学分。

学校还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课程基本框架达到优化标准的同时,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我们还注意进行专业建设,加大力度进行院校级“名牌专业”和“名牌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的内容和考评标准,提高课程的水平和质量。

四、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实行学分制管理后,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各不相同,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设计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实行导师制。

导师的职责就是在教务部门的配合下,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和咨询,具体地研究、

设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导师要让学生了解所设课程的性质、要求和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了解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

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能力及相关的条件,制定学习过程计划,并依据计划选择主修的专业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

导师的素质对学分制的顺利实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们对导师的素质做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导师必须由本专业中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应熟悉所指导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以及主要实验和实践环节,能够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生热情负责、为人师表,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陶冶学生。

学校应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对导师的培养、选拔、聘任、考核等一系列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从政治、思想、业务、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导师提出更高要求,确保导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导师在工作量计算和其它奖励上倾斜,鼓励更多更好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从机制上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行。

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系、部要成立选课指导委员会,在学校成立选课中心,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管理。

五、建立质量监控系统,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学院系领导听课制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的有关情况,我校于2001年在校长办公会上一致讨论通过并形成文件,要求学校正副校长和正副书记都要到课堂听课,以此作为学校领导干部了解教学工作的切入点。

规定每位校领导每个学期必须进课堂听课3至5次,各教学系部的领导每学期听课5至10次,听课采用不提前通知任课教师的抽查办法,听课后要认真填写《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听课记录表》,及时反馈课堂有关情况,交由教务处汇总,每学期结束前由教务处统一公布听课情况,促使听课工作有章可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第二,学院成立院系两级教学督察机构,不定期地进入课堂听课,抽查教学情况及时向学院和教务处反馈课堂教学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教师每周至少下班检查4次,每周进行一次总结、交流,并将检查结果编发《教学检查情况通报》,便于学院领导和系部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掌握教学动态。

发现在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教务处每年通过设立“优质课奖”、“教学名星奖”等评奖办法进行奖

励;

对于教学态度差,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要求定期跟随老教师听课,提高教学水平,如确实不适合教学岗位的,将其调离到别的工作岗位上。

第三,为了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专家评价和同行评价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每学期在期末考试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评估,使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更加直接。

调查问卷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由所有班级的全部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打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分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评优评奖和职称评定的参考。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一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课程教学质量问卷评估,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重视教学、热心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教风已基本形成。

六、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深深认识到,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办出高职特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实践教学的内外部条件,加大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实践教学环节从整体上达到系统、优化、高效。

我院借着“省州共建”和“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的东风,进行了教学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完成和正在建设中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共有48项,我院还先后与州电力总公司、星汉电脑公司、红庙农科所、天池山农科所等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9个,这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原有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台套数不足以及实验场地不足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