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2183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06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

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

苦刑害我失去天然。

成为皇帝印玺如何?

他下的谕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伤害天良。

皇帝腐朽,印章孤寡于陈年旧制中,成了木乃伊。

被供奉达官显贵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过被当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几上落座,也是藏污纳垢的明证,从此堕入污泥!

至于雕虫之人,主观任意把我变成个非我所愿的样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装点之事,那种委屈连石头心肠也是要暗自垂泪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让自由的心灵窒息而萎顿。

我若是—块寿山石,果然被人发现,发现者不知道我是珍宝,管他把我弃置门外被风雨剥蚀还是扔到墙头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这对命运都不是最坏的。

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破坏我,我还是囫囵原朴地活着,灵魂丝毫未损。

即使无人问津,我也乐得逍遥,再生百年千载,让天地继续养护我的灵性。

而一旦发现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视我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换名利而付给他人。

石头是不会腐烂的,时间和空间永远编织它的摇篮,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

有时,时间和空间会给石头—身青苔,那是阳光与露水给它披覆的锦绣,可比花朵或彩云,远非桑麻可能媲美。

(节选自2005年《散文》第8期,有删改)

18.“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

请简要概括这样说的原因。

(6分)

19.寿山石宁可被“弃置门外”,也不愿“雕琢成器”。

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5分)

20.默想自己是一块寿山石,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交代寿山石的由来,突出“自然的伟力”,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铺垫和对照作用。

B.认为宝石的珍稀程度取决于它的自身质量,同时在不同用途上也能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C.不主张将寿山石琢磨出各种形态,是因为寿山石无法超凡脱俗,寿山石的灵魂也无法复活。

D.本文以寿山石为线索,先写寿山石的发现,接着写寿山石被人为利用,最后抒写的思考。

E.文章末段指出“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真切地表达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追求,深化了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

18、①不对等的描述,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

②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

③寿山石在形状上并无什么特殊。

19、寿山石被“弃置门外”,本质没有遭到破坏,守住了灵魂。

而被“雕琢成器”,则“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

人为塑造的束缚,往往造成灵魂的悲剧。

20、表达了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不愿被人为塑造束缚,一心追求平等人格的思想感情。

这样写形象生动,表达自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寿山石的默想,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1、BC 

B.不主张“在不同用途上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C是因为不愿让寿山石“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

书海茫茫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

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

如何泅得出来?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

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

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

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

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

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

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

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

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

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

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

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跋扈,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

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

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

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

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的。

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

人生几何?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

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18.在图书馆、书店和街头报亭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为什么?

根据文章说明原因。

(4分)

答:

感到“威逼”的原因是

19.“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0.“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读书观点?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

又汹涌混 

沌、巨浪排空,令人惊心动魄。

B.对“读书没有禁区”的问题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C.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

D.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 

的;

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E.从全文来看,对“沉浮予汹涌混沌之中”“泅得出来”是有信心的,并认为今天的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良好环境,应当倍加珍惜。

参考答案

18.(4分)书海无边,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掌握知识难度也是在不断增大的。

「解析」一为“无限”,一为“有限”,因而感到“威逼”。

符合此思维特征,意思相近即可。

19.(4分)各种(读书的)时尚此起彼伏,要坚持自己的(读书)标准。

「解析」单从读书方面回答也可。

与“时尚”相近的“潮流”等词,与“标准”相近的“观念‘’等词都可。

20.(6分)读书要少一些浮夸、卖弄、圆滑,读书要多一些执着、坚定、真诚。

「解析」一为“否定”,一为“肯定”,重点在“肯定”上。

只答肯定的一面也可。

意思相近即行。

21.(4分)B、C(B项不是绝对的“赞同”和“不赞同”,的思想是辩证的;

C项并未“忽略”。

说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

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

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了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

“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

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找范畴了。

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

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

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叶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

柳如烟。

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

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

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

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

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

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

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

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

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首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搞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永存在艺术中。

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

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

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在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

往往是三年、二年、二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

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

天坛

(1)、太庙

(2);

依傍的是祖荫。

注:

(1)天坛:

在北京。

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2)太庙:

古代帝王的祖庙。

18.从文章第二段看,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19.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20.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

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运用象征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18.

(1)第一点:

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第二点:

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是树之精灵,人之精灵。

19.

(1)前人种树后人凉,为子孙造福中我们的职责

(2)我闪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

20.

(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21.DE

松子茶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

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

“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

”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

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

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

”“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

”我疑惑地问。

“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

”“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

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

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

”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

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

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

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

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

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

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

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

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

“风吹幡动,是风动?

还是幡动?

”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

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

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

“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

”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

“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

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

谁能束缚着月光呢?

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2.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请问阐发的是什么人生道理?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生活的哲理。

E.为了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主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让人备受启迪。

「参考答案」

1.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意思对即可)

2.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

3.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

4.AC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 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

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记得古诗上有两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

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

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

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

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

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

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

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

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

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

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

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

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

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

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

忽然间,他双眼含泪。

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

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

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

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

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6.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7.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8.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