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2082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6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Word文档格式.docx

库茨涅兹分析了发达国家经济的长期统计之后,认为18—19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同以往的经济增长相比,不仅有着上述的“量(增长率数字)的差别”,而且有着“质的差别”,应当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日本史上指明治维新以后,西欧史上指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

“人口以‘现代前’时代所未曾有过的速度增长,而国民收入以比人口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即人均生产品的持续增长”。

将上述定义作一简单的分解,就是:

(1)人口与人均生产量都迅速增长;

(2)这种增长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持续的。

作为第一次产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于18世纪中叶最早开始了现代经济增长,其后,荷兰、比利时、法国、美国、德国在19世纪前期也开始了现代增长,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晚于上述国家,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

1.2对“经济增长”的全面理解

但是,仅仅说经济增长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容易引起对经济增长的不全面理解:

其一,似乎经济增长专指一国生产的“量的增加”,而不包括生产的“质的提高”,比如,粗放型生产与集约型生产都可以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但两者的“生产水平”或“增长质量”是不一样的;

其二,似乎经济增长专指一国在生产方面的发展,而不包括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比如,尽管生产发展得很快,然而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结果大大降低了人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所饮用的水的质量,至少从一个侧面可以说不是“改善了”、而是“恶化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这种生活水平的“恶化”或下降,从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却反映为“经济的增长”。

将经济增长归结为GNP和人均GNP的增加,确实存在着“仅仅反映了经济的量的增长而不足以反映经济的质的提高”、“仅仅反映了生产的发展而不足以反映国民生活的改善”的局限性,为此,人们开发了或正在开发各种更加合理的经济增长指标,如绿色GNP,但仍没有找到一种比GNP更好的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全面的统计指标,因此,至今世界各国仍然普遍采用以GNP为中心的统计数字系列(包括人均GNP、GDP、人均GDP、GNE、NI等等)来反映其经济发展的状况。

2.国民生产总值(GNP)

2.1什么是GNP?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由其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根据这个定义的内容,需要讨论4个问题,其一是“国民”与“国内”;

其二是“名义”与“实际”;

其三是“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其四是“总值”与“净值”。

2.1.1“国民”与“国内”

一国的国民不仅在其国内进行生产,而且也在国外进行生产;

同时,在一国的境内从事生产的不仅有本国的国民,而且有外国的国民。

因此,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在该国国境内开展的全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不是重合的,而是有出入的。

其“出入”在于:

(a)一国国民在国外从事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b)外国人在该国从事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报酬。

“国民生产总值”应包括(a)但不应包括(b);

“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b)但不应包括(a)。

比如,日本企业在中国开设的合资、独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应计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日方的收入应计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日趋扩大,各国的生产活动相互交叉、渗透程度的增大,不少国家在生产量统计方面更多地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

比如,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早就以GDP、而不是以GNP作为生产量的主要统计数字。

美国也从1991年以后开始以GDP作为生产量的主要统计数字。

GNP与GDP这两个数子虽然相差不大,但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比如,1993年度日本的GNP为473.36万亿日元,GDP为469.28万亿日元,两者相差4.08万亿日元;

而1973年度两个数字分别为116.68万亿日元和116.71万亿日元,两者相差仅0.03万亿日元。

2.1.2“名义”与“实际”

GDP使用市场价格作为衡量的尺度,把诸如面包、汽车、理发等不同种类的产品与劳务“加总”为一个数字。

然而,“价格”这东西是经常变动的,恰如一把经常伸缩的“橡皮尺”,当它伸长时,就会把一个东西量“短”了(量出来的长度短于实际长度),反之亦然。

比如,假定按现时价格计算的GDP在过去的一年中增长了3%,同时市场价格水平也上升了3%,那么,GDP仅仅是在“名义上”增长了3%而在“实际上”并没有增长(即实际产量未变)。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给实际产量统计造成的失真,以便对不同年份的实际产量进行比较,经济学家发明了“GDP价格调整指数”(简称“价格指数”)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所谓“价格指数”代表在现时购买所有商品与劳务的费用与其在基准年的费用之比。

通过以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现时价格表示的“名义GNP”就被换算成以“基准年”价格表示的“实际GNP”,而如果各个年份的生产总值都以同一个基准年份的价格加以表示,它们之间就有了可比性。

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GDP或GNP,即未经调整的“名义GDP”(或名义GNP)和经过调整的“实际GDP”(或实际GNP)。

实际GDP(GNP)等于名义GDP(GNP)除以价格指数。

2.1.3“最终产品”与“增加价值”

在GNP的定义中,被“加总”的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不再被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至于“被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则称为“中间产品”。

比如,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包房从其他单位购入的生面团就是中间产品;

苹果酱是最终产品,而苹果酱制造商购入的苹果就是中间产品;

汽车是最终产品,而汽车组装厂从承包厂购入的零部件、原材料就是中间产品。

当然,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并非总是很容易区分的,有时甚至是很难区分的。

GDP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最终产品的总和”,在这个总和之中不应包括“中间产品”,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中已经包含了“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比如面包的价值中已经包含有生面团的价值,汽车的价值中已经包含有零部件、原材料的价值。

我们要把面包计入GDP之中,但不应把做面包的生面团也计算进去;

要把汽车计入GDP之中,但不应把制造汽车用的零部件、原材料也计算进去。

如果把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也计入GDP,就形成了二重计算甚至三、四重乃至更多次重复的计算。

除去以“最终产品法”以外,GDP也可以用“增加价值法”来计算。

比如,家电制造商使用价值8万日元的零部件与原材料,制造一台价值10万日元的电视机,那么,按照“增加价值法”,作为该制造商的生产额计入GNP的金额应该是2万日元,即从电视机的价值10万日元减去其中的零部件与原材料的价值8万日元。

因为那8万日元已经在零部件与原材料的生产阶段计入GNP,如果再计入电视机厂商的生产额,就成为重复计算。

从某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价值中减去购自其他厂商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从“生产额”减去“投入额”),所剩下的就是该制造商所实际创造的“增加价值”(valueadded,也译作“附加价值”,简称“增加值”)。

GNP正是该国所有生产者在一年之中所创造的“增加价值”的总和。

2.1.4“总值”与“净值”

GNP的“G”是英文词Gross的词头。

Gross的意思之一是“总的、全体的、毛重的”,Gross的反义词是Net,其意思是“净的、纯的、无虚价的”。

与Gross与Net这两个词相对应,一国的国民生产值也有GrossNationalProduct与NetNationalProduct之分,前者即GNP-—国民生产总值,后者则是NNP-—国民生产净值。

那么,GNP“毛”在何处,NNP又“净”在何处?

两者出现差别的根源在于,进行生产是要使用机器设备的,而机器设备用于生产是要被磨耗的。

比如,某工厂在一年之中制造了价值300万日元的产品,购入100万日元的原材料,同时使用价值100万日元的机器设备并假定该机器设备由于磨耗而只能使用两年,那么,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虽说是200万日元(减去了作为中间产品的原材料费),但这个“增加值”仍只能说是“毛值”,因为它没有扣除机器设备价值的降低(在一年之中降低了50万日元)、即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如果从工厂创造的“毛”增加值中再减去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则可得到工厂创造的“净”增加值,即200万日元减去100万日元的1/2,等于150万日元。

国民生产净值(NNP)就是全国所有生产单位在一年之中所创造的“净增加值”的总和。

由于机器设备的折旧费较难估计,几乎不可能对每个季度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作出迅速而准确的统计,因此,各国总是先计算GNP,然后再来推算NNP。

一般情况下,折旧费的变动比较缓慢,其数值大致稳定在GNP的百分之十几的范围,因此,就不太长的时期而言,GNP与NNP的变动是非常相近的。

2.1.5潜在增长率与现实增长率

一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该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增长率,即在其劳动、资本、技术能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的场合下所能实现的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由该国的劳动者人数、劳动时间、教育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及质量、技术进步等因素所规定。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在规定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中,还应考虑能源、国土、环境问题等制约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

此外,日本人口结构的高龄化、少子化,全球市场竞争的激化所导致的日本企业竞争力的相对下降,也具有使日本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作用。

与潜在增长率相对照,“现实增长率”是指一国经济在实际上所实现的增长率,它可以由政府通过审时度势,采取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加以调整,并由于企业、个人的心理变化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动。

2.2“三面等价”及GNE、NI的构成

2.2.1GNP、GNE、NI的“三面等价”

人们生产出东西,不管是商品还是劳务,不管是面包、汽车还是给人理发,都可以用同一把尺度来衡量,这就是货币价值,换句话说,生产活动创造了市场价值。

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不是卖给个人用于消费,就是卖给企业用于投资,而从“把东西买来加以使用”的意义上说,投资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消费”,在GNP统计中,“消费”又被称作“支出”。

同时,生产者把它所生产的东西卖给个人、企业乃至政府以后,需将所得到的收入分配给对生产做出贡献的各种“要素”,这里所说的“要素”既包括劳动者,又包括土地、资本等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

总之,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都可从生产、支出、分配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而对于一国的生产活动,从生产(值)方面来把握,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从支出方面来把握,就是国民支出总值GNE(GrossNationalExpenditures);

从分配方面来把握,就是国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

以某厂家生产一台汽车为例,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的市场价值为100万日元,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最终需求者为购买这台汽车所支出的100万日元,应计入国民支出总值GNE;

厂家(生产者)通过销售这台汽车所获得的100万日元,应计入国民收入NI。

从一台汽车推及一国的全部生产活动,人们不难理解,GNP、GNE、NI这三者应是等价的,这个原理通常被称为“三面等价”。

2.2.2 

GNE的构成内容

尽管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GNP与作为国民支出总值的GNE在原理上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统计精确性等原因,两者的统计结果并非是完全一致的。

在日本的国民经济计算中,实际上是将GNE的数值当作GNP,通常称作为GNP的数字基本上采用的是GNE的统计数字。

那么,GNE是由哪些项目构成的呢?

从“支出”(或“使用”)的角度看,各种最终产品(或劳务)被生产出来之后,可能有各种用途:

它可能被个人用于消费,这部分被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及劳务的总额称为“总消费”,可用英文词Consumption(意即“消费”)的词头“C”表示;

它可能被企业用于建造厂房及添置机器设备等,这部分被用于企业(包括民间的和公共的企业)的设备及库存投资的产品及劳务的总额称为“总投资”,可用英文词Investment(意即“投资”)的词头“I”来表示;

它可能被政府所购买和使用,这部分被用于政府消费的产品及劳务的总额称为“政府支出”,可用英文词Government(意即“政府”)的词头“G”来表示;

它可能被用于出口,这部分被用于出口的产品及劳务的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称为“净出口”,可用英文词Export(意即“出口”)的词头“E”来表示。

由上述可见,国民支出总额GNE是由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所组成,即:

GNE或GNP=C+I+G+E

在日本的国民经济计算中,相当于上述的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的各个统计项目分别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国内总资本形成”、“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及“经常海外剩余”。

(1)民间消费支出(常用记号为CH)的大约99%是家计消费支出,包括家计为购入新生产的耐用、非耐用消费品及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家计为购入旧货、废品及非生产成果的土地的支出。

此外,家计购入住宅的支出也不在此列(见后文)。

民间消费支出的特点是,其在整个国民支出所占的比重大,接近60%;

但变动比其他项目(例如企业的设备、库存投资等)小;

不过,正因为比重大,即使是较小的变动,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影响民间消费支出的因素有:

收入的变化、物价的变化、消费倾向的变化、货币供给的增减等等。

(2)政府消费支出(常用记号为CG)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它们是面向公众的服务的提供者)自身的消费支出,其支出的内容包括公务员的工资、从国外购入商品及劳务的支出。

(3)国内总资本形成(即广义的“投资”)由“总固定资本形成”与“库存投资”这两个方面组成。

“总固定资本形成”包括个人为建造住宅的投资即“民间住宅投资”(常用记号为IH)、民间企业为扩大生产手段的投资即“民间企业设备投资”(IP)及公共企业为建造住宅、购置机械设备的投资即“公共固定资本形成”(IG)三方面,这三方面均体现为通过购入建筑物、机械设备等而导致固定资本的“存量”的增加。

“库存投资”是指企业内部的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的增加值,包括民间企业的库存投资(JP)与公共企业的库存投资(JG)。

也有人将公共固定资本形成与公共企业的库存投资合称为“政府资本支出”。

在上述的国内总资本形成中,企业(包括民间的与公共的企业)设备投资包括“生产能力增强投资”(又称“诱发投资”)和“合理化、省力化投资”、“更新投资”、“其他(为了防止公害、节约能源、开发新产品等)投资”(这3种投资又合称为“独立投资”)。

设备投资的特点是:

在整个国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达百分之十几;

具有既是“需求项目”又形成“供给(生产)能力”的两面性;

波动较大,往往成为引起景气波动的重要原因。

企业库存投资的特点是:

在整个国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变动幅度大;

与景气变动的关系极密切。

此外,民间住宅投资(包括新建住宅投资与扩建、改建投资)关系到国民生活的基础,占整个国民支出的比重达6%左右,也是GNE的重要构成项目。

(4)经常海外剩余包括“净出口”(即出口E减去进口M)与日本国民从国外获得的纯要素收入(从国外获取的要素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这里说的“要素收入”主要指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收益),它反映本国与外国之间日常进行的交易活动的动向。

至于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中的“出口”,除去出口到外国的商品之外,还包括运输费、保险费等劳务的出口,以及非居民在国内的消费支出;

同时,“进口”也包括劳务的进口以及日本居民在国外的消费支出。

如果更详细地列出GNE的公式,就是:

GNE=CH+IH+IP+JP+CG+IG+JG+E-M

2.2.3NI的构成内容

国民收入NI是从收入的角度来把握国民的生产活动的统计数字。

其构成项目包括雇员收入、财产收入、企业收入等。

(1)雇员收入(常用记号为YW)是指分配给雇员——他们为生产活动提供劳动——的收入,所谓雇员是指除去小业主、无报酬的家族就业者之外的所有从事生产活动的就业者,法人企业的经营者,国会议员也都属于雇员之列。

雇员收入包括工资(现金工资与实物工资)、雇主所负担的社会保障费及其他雇主负担,其中工资占雇员收入的约90%。

(2)财产收入是指伴随金融资产、土地等的贷借所发生的收入,主要有利息、红利、地租。

财产收入按政府、企业、家计等部门分别计算,其中家计的利息收入占财产收入的约60%。

(3)企业收入是指营业剩余加上企业的纯财产收入(从接受的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的财产收入)。

企业收入按民间法人企业、公共企业、个人企业等部门分别计算,其中民间法人企业的收入约占企业收入的20%—30%,个人企业约占70%—80%。

如果将上述的雇员收入、财产收入、企业收入加总起来,其结果会超过实际的国民收入,其原因是无论是家计、政府、还是企业,都可能负有债务,为此要支付负债利息,而企业所支付的负债利息已从企业收入扣除,然而在政府、家计等部门尽管将其接受的利息计入了财产收入,却未扣除其支付的负债利息,因此,为了求出整个国民收入,需从上述三项收入的总和中减去政府、家计等部门的负债利息。

2.3新国民经济计算体系(新SNA)

上述的GNP统计仅仅是更加全面的“国民经济计算体系”(SNA,即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的简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1978年,日本在原来采用的“国民收入统计”(“旧SNA”)的基础上,扩大统计的对象领域,改为采用1968年由联合国开发并建议世界各国采用的“新国民经济计算体系”(新SNA)。

该统计在以GNP为中心的“国民收入统计”之外,还包括反映各产业部门(60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的“产业连关表”(工业间关联表)、反映资金流动的“资金循环表”、显示整个国家资产与负债状态的“国民贷借对照表”以及详细整理对外交易状况的“国际收支表”,由上述5项基本统计结合,构成了全面的国民经济计算体系。

将来,该统计还将进一步充实,比如增加有关余暇、生活时间的社会统计、反映各地方经济活动的地区统计等。

①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即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临近结束之时,由于伴随经济增长而发生的公害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物和汽车排放的尾气等将美丽的日本国土弄得脏兮兮的,一些地方的居民由于饮用水及空气被污染而患上了水俣病、“痛痛病”等,日本列岛到处流行一句名言,叫做“该死的GNP”。

此外,在美国,一些思想激进的人甚至说:

“不要对我说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一概念,对我而言,GNP的意思就是国民污染总值”(引自[美]萨谬尔森:

《经济学》)。

①1991年1月,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召开的环境部长会议发表宣言表示,要将制定“绿色GNP”作为90年代的一项重要政策。

联合国环境开发会议事务局也建议导入“绿色GNP”。

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已经开始“绿色GNP”的试算工作。

所谓“绿色GNP”就是从原来的GNP扣除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环境恶化的成分,比如,采伐林木虽带来GNP的增加,但是却减少了向地球供应氧气的贵重的木材资源,由此导致环境的恶化相当于“负的经济增长”,应从GNP数字中扣除。

①固定资本是指投在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其所以被称为“固定”资本,并非是因为它的位置是“固定”的,尽管一部分固定资本的位置确是“固定”的(如厂房等建筑物),但也有的固定资本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如生产车辆、船舶等),然而,这些固定资本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在较长的时期内,在反复多次的生产过程中,能保持其“固定”的实物形态(这一点显然与投入生产的原材料不同)。

当然,随着在生产中被使用,固定资本会被不断磨损,因而其自身的价值不断降低,也可以说固定资本通过生产过程,其价值逐步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了。

第二节 

日本的经济增长

1.日本经济增长的过程

1.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

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

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

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

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

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

开始最晚;

起点最低;

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

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

日、美、英、法、德5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

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例如,在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两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

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

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

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