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0785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epigenetics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表达变化,这种变化可通过减数分裂或/和有丝分裂遗传,不涉及编码的DNA序列改变,却能引起基因表达水平的异常[1]。

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smodification)包括三种调节性机制:

DNA甲基化,RNA相关性沉寂和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这些机制常与启动和维持表观遗传沉寂有关[2],三者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作用的。

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等影响细胞生长调节、分化、凋亡、转化以及肿瘤发展相关基因的转录等。

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表观遗传修饰异常密切相关。

  目前认为白血病的发生是复杂的多步骤的,涉及与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基因组整合有关的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其他细胞内的重要基因。

在器官和细胞水平,机体对细胞的转化有内在的抵抗或保护作用,所以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积累的结果。

白血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除了细胞遗传学变化外,还发现它们都存在一种或多种基因的失活,肿瘤抑制基因不能表达。

因此,白血病的发生是细胞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的结果。

  DNA甲基化与白血病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上研究最深入的一种机制,是一种酶介导的化学修饰过程。

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DNA上胞嘧啶5碳位置,形成CpG位点,富含CpG区域称为CpG岛。

在大约40%的哺乳动物这些CpG岛延伸到DNA的启动子区域,导致稳定的可遗传的转录沉寂,对基因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3]。

启动子区域的CpG岛甲基化能沉寂基因转录,在正常细胞中是一种调节基因表达的手段。

然而抑制肿瘤生长的基因发生异常甲基化是在肿瘤早期就发生而且一直进行的,导致恶性肿瘤表型的表达。

抑癌基因能被这种表观遗传机制沉寂。

98种不同原发性人类肿瘤的基因组筛查揭示,在每种肿瘤平均存在600个异常CpG岛甲基化位点[4],很多甲基化CpG岛存在于尚未确定的基因组区域,也许在肿瘤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域过甲基化常常是白血病/淋巴瘤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

白血病细胞周期异常、增殖失控与细胞周期蛋白异常表达或缺失相关。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78%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7%的浆细胞疾病、46%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0%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存在p15INK4B(p15)基因高甲基化,在B细胞NHL存在p16INK4A(p16)的高甲基化。

追踪MDS进展发现,7例p15基因正常的早期患者随疾病进展有5例发生了甲基化[5]。

另一项研究显示,7例p15基因正常的MDS转化为白血病后5例发生了甲基化[6]。

还有学者报道,153例NHL中低恶性的41例p16表达正常,71例高恶性者中41例全部或部分丧失p16的表达,而发生由低恶性向高恶性转化的41例在转化前p16表达正常,转化后35例全部或部分丧失p16的表达[7]。

Reddy等[8]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SHP1、蛋白激酶基因SYK、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基因SOCS1发现,在93%(119/130)的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至少存在一种基因的甲基化,在100%的NHL和94%的白血病细胞株存在SHP1甲基化,SOCS1甲基化率达30%。

应用去甲基化处理后可见到SHP1重新表达,STAT3磷酸化水平降低,结果提示细胞因子信号紊乱与这些基因甲基化沉默有关。

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甲基化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基因甲基化导致其表达异常,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增殖失控,MDS细胞恶性转化,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

  不仅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基因发生甲基化,白血病/淋巴瘤细胞促凋亡基因同样也存在过甲基化,而在抗凋亡基因有低甲基化现象。

Murai等[7]发现,在15%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1%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存在促凋亡基因BNIP3基因位点的高甲基化,并且使该区域组蛋白乙酰化时也能直接促使该基因表达,因此作者认为,BNIP3基因的沉寂是该基因组DNA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的结果。

vanDoorn等[9]在T细胞淋巴瘤中发现肿瘤抑制基因P73和凋亡相关基因BCL7a启动子区域过甲基化,与DNA修复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凋亡信号传导异常而使细胞增殖失控。

Nakatsuka等[10]在对白血病/淋巴瘤的研究中发现,促凋亡蛋白激酶DAP(death-associatedprotein)启动子基因在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甲基化率为79.4%(27/34例),在T细胞和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甲基化率为47.4%(9/19例)和62.5%(15/24例),并发现DNA甲基化程度高的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均耐受凋亡诱导作用,联合应用去甲基化处理则恢复对凋亡诱导的敏感性。

Chen等[11]应用DMBA诱导小鼠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实验中发现,DMBA处理组抗凋亡蛋白survivin明显表达,mRNA合成增加,在药物未处理组则未测到。

同时发现在DMBA未处理组,survivin基因高甲基化,而DMBA处理组未发现survuvin基因甲基化,表明survivin的表达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控制的。

这些研究说明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是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与

  白血病

  一些证据表明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AT)具有肿瘤抑制功能。

如果HAT活性缺失或失调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编码HAT的基因发生易位、扩增、过表达和突变。

在已知的HAT中,P300和CBP认为是肿瘤抑制因子。

P300和CBP基因分别位于16p13和22q13,在白血病或治疗相关性MDS中表现染色体移位、重排。

在80%的恶性角质瘤和急性白血病中发现P300的杂合性缺失。

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因t(8;

16)(p11;

p13)染色体异常使CBP移位,并和乙酰化酶基因MOZ或同源盒基因MLL融合,在此两种融合蛋白中,CBP的HAT结构域保持完整。

在另一种AML中,t(11;

22)(q23;

q13)异常导致P300基因重排。

MLL基因位于11q23,分别和P300、CBP形成t(11;

q13)、t(11;

16)(q23;

p13)移位融合基因,产生MLL-P300和MLL-CBP融合蛋白。

这些染色体异常证明,HAT错误靶向的乙酰化在白血病发生的原因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小鼠中发现MLL-CBP融合蛋白能形成MDS综合征,并进展为髓性白血病[12]。

CBP的嗅结构和乙酰化酶活性区域是致白血病必须的,认为MLL的N端部分直接被CBP乙酰化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MLL-CBP的潜在靶点是HOX基因家族,可能导致这些基因异常表达,引起白血病[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参与癌症发展的证据来源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融合蛋白PML-RARα和PLZF-RARα,利用融合蛋白中的RARα部分,PML和PLZF募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至维甲酸(RA)受体α的靶基因阻抑转录和细胞分化。

在t(8;

21)M2b白血病中,AML1-ETO失去了AML1作为调控造血和细胞周期转录因子的功能,它们招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作用于AML1靶基因,抑制AML1介导的转录活性。

AML1-ETO融合蛋白中ETO的CRD功能域介导的转录抑制活性占到50%左右,主要通过与mSin3A结合而起作用[14]。

因此,AML1-ETO致髓系细胞分化受阻和白血病转化作用可能是通过如下模式实现的:

AML1-ETO仍与DNA上的AML1特异序列结合,但与野生型AML1不同,融合蛋白AML1-ETO不能启动P300/CBP引导的组蛋白乙酰化和转录激活。

相反,通过融合蛋白中ETO的锌指结构域,AML1-ETO募集N-CoR和HDAC,使该复合物持久地固定于AML1反应基因的启动子区,维持该区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构象,DNA和转录复合体不能接近,主动阻抑分化基因转录[15]。

  组蛋白修饰与白血病

  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机制,包括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和甲基化修饰。

组蛋白赖氨酸的N端乙酰化或去乙酰化修饰改变着核小体的结构,组蛋白中去乙酰化的赖氨酰带正电荷,被吸引到带负电荷的DNA中,产生一种紧密的染色质结构,抑制转录。

另一方面,组蛋白乙酰化酶使赖氨酰乙酸化移走它们的正电荷,从而导致开放的染色质结构,加速基因转录。

HDAC从赖氨酸移走乙酰基,可以逆转这一过程从而抑制转录。

核小体中组蛋白的异常去乙酰化可能与HDAC专一性的错误调节有关,也与肿瘤转化相关。

组蛋白中赖氨酸被特异性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甲基化,一方面核小体中组蛋白H3的赖氨酸4甲基化与染色质开放构象和基因表达相关;

另一方面,组蛋白H3中赖氨酸9的甲基化与染色质的浓缩和转录抑制相关。

这种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和组蛋白乙酰化及去乙酰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称作组蛋白密码[16],与基因转录表达相关,异常时与肿瘤发生有关。

  人类hDoT1L基因和AF10(一种与MLL和AML有关的融合蛋白)结合,通过AF10的OM-LZ区域介导MLL白血病的发生,MLL-hDoT1L和MLL-AF10介导的白血病细胞转化,导致一系列白血病相关基因的上调,并伴有组蛋白H3K79的高甲基化[17]。

MLL蛋白具有组蛋白H3甲基化转移酶活性,可以通过直接结合或使Hox基因甲基化而调节Hox表达,在白血病细胞转化和发生中有重要作用[18]。

Lukasova等[19]研究CML的表观遗传学发现,CML患者的粒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组蛋白H3甲基化现象,在CML加速期和白血病期,组蛋白H3甲基化作用明显增强。

在CML慢性期,组蛋白甲基化水平、疾病进展和用药方式没有明显相关性,甚至在“治愈”的患者仍可见到组蛋白H3甲基化现象,提示在这些患者粒细胞的染色质变构调节是不完全的。

白血病细胞组蛋白H3甲基化现象提示其染色质浓缩的不完整性,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增殖、疾病预后和复发有重要相关性。

  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在正常分化细胞是失活的,而在肿瘤细胞被再激活。

研究在细胞分化过程中hTERT启动子活性减低的机制,发现是由于hTERT启动子基因进行性的组蛋白低乙酰化和甲基化积累的结果[20],说明细胞进化过程中表观遗产修饰的复杂性,低乙酰化和高甲基化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也是必须的。

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PML-RARα移位基因产生的融合蛋白募集DNA甲基化转移酶到分化基因启动子靶点诱导该基因高甲基化和沉默。

这种高甲基化作用与白血病发生直接相关,维甲酸处理后显示启动子基因去甲基化,分化基因在表达,白血病表型逆转[21]。

这个研究结果提示在白血病细胞转化过程中,遗传学异常和表观遗传学异常是互相联系的,而表观遗传学的积累对白血病发生的早期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RNA相关性沉默与白血病

  RNA沉默(RNAsilencing)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发生在RNA水平的、基于核酸序列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来抑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在动物中称为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

双链(ds)RNA是RNA沉默起始的关键分子,dsRNA首先被降解为不同长度的小RNA,其中具有21-26个碱基的双链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在介导对病毒、转基因和转座子等外来入侵核酸序列特异性的RNA降解,在防御病毒感染和监视外来核酸中起重要作用[22]。

RNAi是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机制,高效抑制基因表达,能封闭病毒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基因,产生抗病毒效应。

RNAi与白血病发病关系的研究未见报道,推测在与病毒密切相关的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病中应存在RNAi机制缺陷,未能对入侵的核酸分子(如HTLV,EBV,C型病毒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使这些外来核酸分子复制整合导致恶性血液病的发生。

  RNAi对白血病实验性治疗已有报道。

Wohlbold等[23]应用bcr/abl断裂融合点基因设计的siRNA能明显减少bcr/abl蛋白表达,对抗bcr/abl蛋白的生化特性,能选择性抑制依赖bcr/abl的细胞的生长,而且bcr/abl同源的siRNA能增加伊马替尼对bcr/abl阳性细胞的敏感性。

Cioca等[24]应用C-raf和bcl-2基因设计的dsRNA转染入HL-60,U937,THP-1和K562细胞,结果均可以降低C-raf和Bcl-2蛋白表达,诱导这些细胞的凋亡和增加其对伊托泊甙及柔红霉素化疗的敏感性。

Heidenreich等[25]应用靶向AML1-MTG8位点的siRNA,能明显减低AML1-MTG8蛋白水平而不影响野生型AML1的活性。

McCarthy等[26]设计IL-10的siRNA作用于CLL的B-1细胞株LNC,显示降低IL-10的表达,使LNC细胞阻滞在G2/M期,有效地诱导LNC细胞凋亡。

siRNA作为一种使异常基因沉默的理想靶点,其有效性得到公认,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尽管多数肿瘤是克隆性起源,但同种或同类肿瘤间巨大的异质性提示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和微环境的选择性压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相关基因表达中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对白血病细胞表观遗传学异常的研究将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参考文献

  EpigeneticModificationinHumanLeukemia――Editorial

  CHENYan,LIXin-Gang

  InstituteofHematology,UnionHospital,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22,China

  AbstractEpigeneticmodification,whichinvolveDNAmethylation,RNA-associatedsilencingandhistonemodification,isimplicatedincell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survival,apoptosisandmalignanttransformation.Someleukemogenesishasbeenshowntobeaberranceofepigeneticmodification.Thispaperdiscussedthepotentialcausesofsomeofleukemiascorrelatingwiththemethylationofcellcycleregulationgenes,smallinterferenceRNAandmodificationabnormalityofhistoneaftertranslation.Thestudyonepigeneticmodificationabnormalityofleukemiacellsprovidesanewstrategyfortreatmentofleukemia.

epigenetics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目前认为白血病的发生是复杂的多步骤的,涉及与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基因组整合有关的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其他细胞内的重要基因。

  DNA甲基化与白血病

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域过甲基化常常是白血病/淋巴瘤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

不仅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基因发生甲基化,白血病/淋巴瘤细胞促凋亡基因同样也存在过甲基化,而在抗凋亡基因有低甲基化现象。

  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与

  白血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