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0180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心理健康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心理健康运动通常以1793年法国医生皮内尔将精神病人从锁链中解脱出来,提倡“道德治疗”为起点,而把1908年比尔斯写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州心理协会”作为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三、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严格地讲,只有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时代氛围、客观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考察,通过和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常模进行比较,以及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才有可能判别是否具有心理异常。

1、主观经验标准

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2、统计分析标准

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心理健康常态分布示意图

3、心理测验标准

是在标准的情境下,取出被判别者行为样本来予以数量化、或进行划分范畴的描述并加以分析,以判别心理异常与否。

4、病因症状标准

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5、生活适应标准

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第三节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2、脑功能失调3、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二、环境因素

1、人际关系不良2、社会生活事件3、丧失

三、心理因素

1、应激2、消极情绪3、挫折

第四节异常心理的防治

预防是消除异常心理的治本措施,提高心理素质、及时治疗、促进康复是异常心理的主要防治手段。

一、异常心理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是指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消除或减少治病因素。

家庭与社会要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社会、生物病因,防范于未然。

2、二级预防

是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心理异常患者。

工作重点:

学校、家庭

3、三级预防

是指减轻患者的损害,促进康复。

主要在医院、康复机构、家庭进行。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是指在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巧,改善患者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1、一般性心理治疗

一般性心理治疗又称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适合于各类患者。

它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防御功能的特点,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

①解释②保证③鼓励与安慰④暗示⑤疏泄

2、专门性治疗

专门性治疗是指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或技术,甚至使用特殊的仪器设备,治疗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方法。

①精神分析治疗②行为治疗③认知治疗④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3、特殊性治疗

特殊性治疗是指气功治疗和催眠治疗等。

第二章一般心理问题

第一节一般心理问题的概述

一、定义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

二、特征

1、情景性

一般心理问题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

2、偶发性与暂时性

一般心理问题不会持续出现,或者自行缓解,或者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3、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

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

第二节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十八、怯场

1、定义

怯场是指临场时过于紧张,致使思维、记忆、动作的准确性降低,行为紊乱的情绪失调。

又称“临场怯”或“临场晕”。

2、表现

作为心理问题的怯场,轻者尽表现味心理失调。

重者还同时伴有生理失调。

3、产生

怯场只有在亲临参与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现场活动时才会出现。

4、区别

一般的临场紧张是指适度的紧张,几乎人人都有。

适度紧张能充分调动全身力量,从而产生增力作用。

5、矫治措施

(1)要有成功的自信心。

(2)在怯场时要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精神放松下来。

二十、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无精打采,懒散无力,使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2、产生

心理疲劳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景中:

一种是活动中紧张程度过高;

一种是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而令人厌烦的活动。

3、区别

引起原因

消弱对象

机体表现

生理疲劳

肌肉承担高强度或长时间活动

人的体力

肌肉疲劳

病理疲劳

各种疾病引起

人的躯体机能

体虚力乏

心理疲劳

神经系统活动过于紧张或过于单调

心理机能

精神疲乏

4、矫治措施

(1)活动要有节制,不能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2)要使活动丰富多彩。

(3)要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竞技状态。

第三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一节心理障碍的概述

心理障碍是指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未预期的、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行为、情感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

心理障碍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累积、迁延、演变的表现和结果,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与特定情景无必然联系

2、持久性与特异性

3、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第二节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二)知觉障碍

1、病理性错觉

病理性错觉是指在意识异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

(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是指能够认知客观事物,但对其大小比例、形状结构或时间空间关系产生了歪曲的感知。

(1)视物变形

(2)视物错位

(3)时间感知障碍

(4)体形感知障碍

又称体象失认症。

对自身体形认识发生障碍,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个别部分,如头、四肢等都发生了变化。

(5)运动感知障碍

(6)非真实感

指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

1、思维奔逸

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

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异常增多、思维速度异常加快和思维活动内容的异常变换,意念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持续性,显得思潮彭湃而不可遏制,语流快速而联想丰富,常因周围偶尔发生的事件而很快转换自己的意念,考虑问题或做事有始无终。

思维奔逸主要有四种表现:

①思维挤压②随境转移③音联④意联

思维奔逸主要见于躁狂症,是躁狂症的典型症状。

2、思维迟缓

思维迟缓是指思流十分缓慢,联想显著困难,反应迟钝,思路阻滞。

思维迟缓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3、思维贫乏

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极度贫乏,思维内容空洞,言语十分简单甚至久久沉默不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思维贫乏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5、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也称强迫观念。

是指不合理或不必要地反复出现某种观念,虽力图摆脱,但仍难克制,且伴有主观上的被迫感和痛苦感。

强迫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强迫意念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怀疑

④强迫对立性思维⑤强迫表象⑥强迫意向

(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指各种妄想。

妄想是指一种不符合事实但却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与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的病态信念。

妄想可以在意识清醒、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发生。

是各类精神病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典型症状。

以妄想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病则称之偏执型精神病,也称之为妄想型精神病。

3、类型

①迫害妄想②关系妄想③夸大妄想④自罪妄想⑤疑病妄想⑥嫉妒妄想

⑦控制妄想⑧虚无妄想⑨内心被揭露感

(三)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推理也不荒谬,但判断却是在强烈的情绪体验下做出的,且超乎寻常、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

三、言语障碍

(二)病理性言语障碍

5、失语

(1)精神性失语

精神性失语是指因严重精神障碍引起的言语表达和理解的错误或能力的丧失。

根据其严重程度有两种表现:

①言语失序

理解和说出短句均发生错误,无法与其进行正常的言语交际。

②短句性失语

不能理解或说出连接成短句形式的词群,但仍可能保留理解或说出单个词的能力。

9、病理性说谎

指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博取别人的同情而虚构各种谎言。

五、记忆障碍

(一)记忆“量”上的障碍

1、记忆增强

记忆增强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能清晰地回忆起大量过去已经遗忘了的、常人根本想不起来的经验,连细枝末节也历历在目。

2、界限性遗忘(选择性或心因性)

全部遗忘过去生活中某一明确的特定阶段的经历和事件,完全不能回忆。

(二)记忆“质”上的障碍

1、错构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具体时间、地点、情节以及人物上张冠李戴,并坚信不移,认为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

2、虚构

在回忆时把过去从未经历过的、完全是想象虚构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来加以渲染,其内容可十分具体、生动,也可能荒诞不经,但却坚信确有其事。

渲染的事件不能记住,下次回忆时另想象虚构其他事件。

六、智能障碍

(一)精神发育迟缓

也称智力迟滞、弱智、智力低常、精神发育不全和精神残疾。

精神发育迟缓是指在发育期内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且伴有适应行为缺损的智能障碍。

(二)痴呆

痴呆是指由脑部疾病引起的具有渐进性性质且不可逆的智力严重障碍。

痴呆与精神发育迟缓的区别在于:

精神发育迟缓是生长发育成熟之前(18岁之前),大脑发育因遗传缺陷、孕期病毒感染、分娩窒息等而导致智力停留在低能的某一阶段,这种低能是出生后一直存在的;

而痴呆则是18岁之前智力正常,只是后来因脑器质性病变而导致智能慢性减退。

1、全面性痴呆2、局限性痴呆3、假性痴呆

第三节情绪情感障碍

二、情感波动性改变障碍

情感波动性的改变主要指情感发生过程的失调。

6、病理性激情

一种无诱因的突然发生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并由此产生残暴冲动行为而严重伤害他人,发作常伴有意识范围狭窄,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第四节意志与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三)其他意志障碍

2、偷窃癖

偷窃癖是指无明确目的,纯粹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而反复出现、难以自制的偷窃嗜好和行为。

3、收藏癖

收藏癖是指违背常情地到处搜集与收藏并无多大用处的物件,尤其是废旧物品,搜集和收藏过程中会有一种莫明的满足感。

第五节意识障碍

一、一般意识障碍

6、谵妄

谵妄是指急性意识障碍。

表现为对周围人物、地点和时间不能辨认;

同时伴有错觉、幻觉;

情绪不稳、思维紊乱、行为冲动,语言不连贯。

一般昼轻夜重。

意识清醒后对谵妄时的内容仅有片断回忆,有时甚至完全不能回忆。

二、自我意识障碍

1、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是指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

2、交替人格

交替人格是指同一人在同一时间里交替表现出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

3、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是指同一时间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

4、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又称人格破裂。

是指密切关联的心理活动互相分离,一部分心理活动已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5、人格转换

人格转换是指否定原来的人格和自身而认为自己是另一个人,或认为自己是某种动物。

6、自知力缺失

自知力缺失是指不认为自己病态的精神活动或精神症状是病态。

第四章轻性心理疾病

第一节神经症

一、概述

(一)概念

神经症属于非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的心理障碍。

该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也没有可以解释各种神经症性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器质性原因。

(四)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至少有下列一项:

①恐惧;

②强迫症状;

③惊恐发作;

④焦虑;

⑤躯体形式症状;

⑥躯体化症状;

⑦疑病症状;

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五)诊断原则

神经症的诊断必须依据诊断标准外,还必须遵循等级制原则。

等级制原则的要点:

①虽有神经症性症状,但也有器质性疾病存在,应诊断为器质性疾病;

②既有神经症性症状,也有精神病性疾病,应诊断为精神病;

③同时有几种神经症性症状存在,应优先诊断为高等级的神经症,其等级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

癔症、抑郁性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

神经症的矫治关键:

消除或减轻症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与所患神经症有关的生活问题以及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

二、焦虑症

焦虑症(anxietyneurosis)是一种并非由焦虑刺激引起的或不能用焦虑刺激合理解释的,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伴有明显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神经症。

(一)临床表现

焦虑症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前为多见。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1、精神性焦虑

精神焦虑即为焦虑的情感体验。

2、躯体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即为运动性不安和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的躯体症状。

(三)诊断要点

1、必须同时具有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两者缺一不可。

2、焦虑反应并非起源于现实危险或不能用现实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矫治

1、自我监测:

让患者记录每天焦虑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症状表现及其严重程度,并自我鼓励。

2、倾听诉述和解释:

倾听和解释都是支持心理治疗的手段,常能使病程较短的焦虑症患者的病情得以缓解。

3、自我松弛训练:

各种松弛精神和肌肉的方法均可。

4、必要时可遵医嘱用药物,以减轻焦虑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控制惊恐发作。

三、恐惧症

恐惧症(phobia)是一种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不合情理而又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回避反应的神经症。

恐惧症以少年儿童、青壮年和女性为多见。

恐惧症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是恐惧。

1、与引起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不相称,明知不必要,但仍难以摆脱。

2、发作时常伴有心慌、脸红、出汗、恶心、头晕、颤抖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3、对引起恐惧反应的刺激采取回避态度,自知不必要,但仍反复出现,无法控制,因而常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矫治

1、认真倾听患者对病情的诉述,准确地把握住第一次发病的情景,分析患者性格特点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找出导致疾病的不良条件反射方面的原因,并加以安慰。

2、让患者学会通过系统脱敏法进行自我治疗。

目的在于消除恐惧刺激物与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并对抗回避反应。

系统脱敏可通过默想(想象)脱敏或情境脱敏来实施。

3、如恐怖症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可遵医生嘱服用一些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

四、强迫症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神经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

1、强迫观念:

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

2、强迫情绪:

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

3、强迫意向:

具体表现是内在驱使、内在冲动。

4、强迫行为:

具体表现可以是屈从性强迫行为,可以是对抗性强迫行为吗,也可以是强迫性仪式动作。

(二)诊断要点

1、至少有四项强迫症状之一,且强迫症状为自我强迫。

2、明知强迫症状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而反复出现。

3、对强迫症状力图抗拒和排斥而又不能控制和无力摆脱。

4、强迫症状的出现会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

精神分裂症的强制性症状属“非我”性,即常归咎于外力所强加,且不具批判力,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2、与抑郁症、焦虑症的鉴别

(四)矫治

1、支持性心理治疗: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述,然后进行解释,使其明了一般不可能转化为各种精神病,完全有可能自行缓解,应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增强治愈信心。

2、行为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有许多方法,如模拟法、意向逆转法、松弛法、自控法等。

其中自控法疗效较为肯定。

自控法有制想法、行为中止法和替代法等几种方式。

3、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药物。

五、癔症

癔症(hysteria)也称歇斯底里,是一种以分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为主的心理障碍。

按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来定义,癔症是一类紧接心理社会刺激起病或发作,症状缺乏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且可因暗示或“继发得益”发生、加重或减轻、消失的神经症。

癔症起病急骤。

起病前多有心理社会刺激,通常为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般矛盾,强烈刺激则很少见。

多数起病于青年期。

癔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癔症症状,即无病理基础的症状和体征。

癔症症状与患者想象中的疾病的症状相似。

癔症症状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识的。

癔症症状可因暗示或“继发得益”而变化。

癔症症状的具体表现可分为:

1、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障碍)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情感爆发,有时也被称之为“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其他临床表现还有:

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假性痴呆④癔症性交替人格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癔症大发作。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其他临床表现为:

癔症性运动障碍:

①癔症性瘫痪②癔症性震颤③癔症性失音

癔症性感觉障碍:

①癔症性失明②癔症性失聪③癔症球④癔症性肤觉缺失

1、起病急骤,病前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

2、癔症症状缺乏相应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

3、癔症症状可因暗示发生、加重或减轻、消失。

4、癔症症状的持续时间与“继发得益”有关。

5、应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引起的癔症样症状。

1、疏泄:

引导患者详细讲述与癔症症状发作相关的激发性生活事件内容。

有助于把握癔症发作的精神诱因,又能使患者的痛苦情绪在宣泄后得以减轻。

2、解释:

解释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明了并相信,癔症症状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而是心理因素所致。

3、暗示:

暗示在于减轻和消除癔症症状。

暗示可以是纯言语性暗示,也可以是治疗性暗示,治疗性暗示分安慰剂暗示和辅助治疗暗示。

4、药物治疗:

少数急性并伴有严重兴奋躁动或行为障碍的患者必要时可用一些镇定剂。

六、疑病症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是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表现,反复求医,症状持续,因而感到痛苦和影响正常社会活动,但又无产生这种疑病症状的相应疾病存在的神经症。

疑病症多数起病于中年期。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疑病症状

疑病症状以头、颈和腹部等的不适或功能障碍为多见,但也可表现为全身不适。

2、疑病关注

疑病关注表现为对所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相应的躯体部分及其功能特别注意和在乎。

3、疑病苦恼

疑病苦恼是对自己所患有的某种疾病本身的痛苦和烦恼。

4、疑病观念

疑病观念则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异常顽固地坚信自己患有并不存在的疾病,要求进行种种检查以证实其观念。

1、具有疑病症状,躯体某一部位或全身具有明显的疾病性不适,如疼痛、四肢乏力等。

2、不存在产生疑病症状的相应疾病。

3、反复检查的否定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其疑病信念,仍然无休止地要求进行种种检查。

4、伴有与目前健康状况不相称的强烈的无法解脱的苦恼。

1、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述,及时转移病人对其疑病症状及所怀疑疾病的注意,使谈话的重点放在病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和目前的困难处境上,以使病人逐渐认识疑病症的性质和发病原因,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2、作必要的医学检查,以满足病人的要求和安慰缓解病人的情绪,用科学诊断的事实减轻病人的怀疑。

3、建议病人多参加自己所喜欢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参加各种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

七、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精神易疲劳症状,同时伴有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这些症状的产生并不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脑长期的紧张和精神压力所致。

神经衰弱的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常与一定的心理社会刺激相关。

神经衰弱好发于青年期,起病较为缓慢。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衰弱症状、兴奋症状、情绪症状、紧张性疼痛症状与失眠症状等。

神经衰弱也会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尿频等躯体症状。

1、神经衰弱临床表现的症状中至少具有3项症状。

2、病程至少在3个月以上。

3、必须排除其他各种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中的抑郁症以及易引发神经衰弱症状的躯体疾病与脑器质性疾病。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