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989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

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分析】

(1)C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

“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

“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

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E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

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

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就写到了人事。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

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

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

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

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规律。

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

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

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

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

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故答案为:

⑴CE;

⑵物理:

思想感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行乐”在诗中具体所指,诗人“行乐”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

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

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 

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1)寒;

(2)①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②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③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1)“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

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

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

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

(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

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我之思友,亦如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

⑴寒;

独;

⑵①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

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有丰富意蕴。

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关的字,把握其效果和作用。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僧往湖南

刘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

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释】头陀:

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答案】

(1)C

(2)不同:

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1)C项,“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故选C。

(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⑴C;

⑵不同: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2)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

③对自身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1)A项,“情理互喻”“形象生动”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并非是“情理互喻”;

同时“朴实”和“形象生动”本身就是矛盾的,且从词中来看,词人现身说法,真抒胸臆,言语是朴实的。

故选A。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功名利禄本是构成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词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⑴A;

⑵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

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杜鹃花科。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

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2)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

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

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1)本题,“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

“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

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

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

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

据此整理概括。

(2)本题,“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

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⑴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⑵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对比;

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释】①吴潜(1195-1262):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

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

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

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

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

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⑴D;

⑵①虽然年老衰疲。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庚庚:

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舜作《五弦琴歌》曰: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

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

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

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

②琴音不合流俗;

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

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

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

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为个人的小境界。

最后两句,“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然心牵百姓。

此为大境界。

这样作者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⑴琴之“奇”的具体体现:

用意:

⑵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