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874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萍乡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

还有什么问题吗?

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

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很柔美。

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

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

我认为不像。

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

怎样的绿啊?

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还有哪儿很美?

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

露珠。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我心情舒畅。

很想去。

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

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

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

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我最喜欢“铺”字。

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

能不能背背看。

(生背,配动作)

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

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

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过程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情感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学习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教学难点是:

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这首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一句,你们说出下句,好吗?

  接着,我出题,学生答。

然后我引出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学生说也下一句之后,我接着追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待学生回答后,我进一步说明:

“对!

是白居易!

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诗。

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从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

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然后我板书,并解诗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设计意图:

这样用游戏导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整体感知诗句画面。

  第一步,我先让学生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第二步,我提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风景?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预计学生都能找到答案。

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所写的时间、地点、景物,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受诗的画面。

  3.听诗,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诗句。

  我用MP3播放《暮江吟》的配乐朗诵。

然后对学生说:

“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首诗。

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预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文注释可以听懂诗句的意思,纷纷发言。

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我再给予点播。

主要是让学生从配乐朗诵中感到诗歌的音乐美,发现想像力,把文字转化成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品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4.1我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想要亲身去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的学习兴趣。

“诗分两个时间段,傍晚和夜晚,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4.2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首先,我让学生朗读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次,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然后,将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比如“为什么用‘一道’?

”“为什么用‘铺’”“瑟瑟是什么意思?

”“‘铺’和‘照、洒、射’等字有什么不同?

”等等在班上共同讨论比较探究,形成一定的共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最后,我小结:

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于历经了九百多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画面,美美地吟诵吧待学生美美地读完后!

 4.3拓展:

,我顺势问学生“古诗中还有很多吟诵夕阳的诗句,有谁知道?

”学生说完后,我将自己积累到的诗句与学生分享,如: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4学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先,我是这样过渡的“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

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其次,待学生说完后,我给予适度表扬并补充说明“可怜”“真珠”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最后,提问学生”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4.5总结:

傍晚的江边夕阳如火,夜晚的江边新月当空,景色多美啊!

诗人的心情非常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了跟诗人同样的感受。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来诵读一下整首诗吧!

这个环节我想让学生通过读诗、说诗、共同讨论,比较探究,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抒发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主要采用线条和简洁的文字组成板书,将诗句中的主要是景物列出,突出两个比喻,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书如下:

《暮江吟》

江水

傍晚:

瑟瑟︱红

比喻共同特征

夜晚:

露珠-----真珠(晶莹透明、圆润)

月-----弓(弯曲)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

  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②能背诵,默写全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

  教师准备:

课件,诗签

  [教法]

  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

  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

  1.解题.

  师问:

诗题交代了些什么

  生答:

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

  ①指名读.

  ②检查对三个生字"

瑟,残,吟"

的认读情况.

  ③生教读.

  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

  

(一)介绍"

挑战赛"

规则.

  

(二)第一关:

"

看美景,说其意"

  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教师适时点拨)

  2.汇报交流.

  第二关:

找字词,解其意"

  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

  

(1)小组领读

  

(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分组交流)

  (3)解答疑问.

  3.再读,领悟诗意

  4.抓住重点字词"

可怜"

等进行小结

  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

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

  第三关:

悟情感,读其意"

  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

  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

  2.生挑战:

表演吟诵

  3.全班背诵

  4.师结合板书小结

  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

  第四关:

写美景,创其意"

  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

(1)见课件

(2)见诗签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月

→美

——→露

  附诗签:

(任选一题)

  1.创作现代版"

暮江吟"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再想象写一首诗.

  蓝蓝的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

  3.任选一幅美景图,自己或与大家合作创作一首诗.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是写在墙壁上的。

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读得怎么样?

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谁愿意来试一试

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很响亮

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很有感情。

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

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板书:

横岭侧峰)

(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

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不相同

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画杨桃》

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侧面看,奇峰陡峭;

远看,隐天蔽日;

近看,危崖险岩;

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

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

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

是壮丽;

是险峻;

是秀美?

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

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生展示。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

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

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

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

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

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题西林壁

教材简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那么接下来我将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从侧面看,奇峰陡峭;

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

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

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了解诗句的意思;

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感悟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

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

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

齐背《望庐山瀑布》。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

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2、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初读感知。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

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

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

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再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

在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

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

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

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

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

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

逐步引导同学明白:

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并举例说明。

6、诵读巩固

●反复练习诵读古诗,读后评价。

●配乐背诵。

7、拓展

用多种形式展示古诗。

说板书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各不同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