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7623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五年高考哲学第一课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

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

6.(05广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以下正确的认识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C

7.(2004年江苏,17)“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2004年江苏,1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B

9.(2004年江苏,21)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

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

这个“乘除法”表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2004年江苏,28,不定项)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CD

11.(2003年江苏、广东,9)鲁迅说: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据此回答12—13题。

12.(2003年江苏、广东,10)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

13.(2003年江苏、广东,11)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4.(2003年江苏、广东,14)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

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

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

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15.(2003年江苏、广东,11)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16.(2003年江苏、广东,28,不定项)读右图漫画,它表明 ()

A.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AB

17.(2003年春季全国文综,33)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指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哲学角度讲 ()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④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目标就能实现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据此回答18-19题。

18.(2002年全国文综,31)恩格斯说: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19.(2002年全国文综,32)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28,不定项)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

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

一盆水洗脚,深人群众,调查研究。

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ABD

21.(2001年春季高考,8)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

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22.(2001年春季全国,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3.(2001年天津、山西文综,7)要改变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4.(2000年全国,13)读漫画《弯与直》:

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25.(2000年全国,30)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

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6.(2000年苏吉浙,30)鲁人者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27.(2000年春季高考,16)“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28.(2000年春季高考,18)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9.(1999年全国,20)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

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30.(1999年全国,24)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

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1.(1999年广东,19)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等。

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2.(1999年广东,不定项)古希腊有位哲人说: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分析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B.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C.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AC

33.(1998年全国,17)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

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34.(1998年全国,2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5.(1998年全国,32,不定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这段话的基本哲学内涵是()

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过去,也要注重未来

C.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36.(1997年全国,28,不定项)看漫画回答哲学问题。

如将右边漫画中影与物的关系比喻为思想与事实的关系,那么这幅漫画可以表明()

A.思想是对事实的反映

B.思想与事实总有些出入

C.事实对思想有决定作用

D.思想对事实有反作用

ABC

37.(1996年全国,20)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38.(1995年全国,16)“满招损,谦受益。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39.(1995年全国,18)“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主要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D.意识依赖于物质

40.(1995年全国,20)“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水龙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31.(2000年全国,34)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

根据这种情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1.答案:

(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论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思维方法论知识,考核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该题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一个好题。

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审清材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该省领导对省的分析,得出“三大优势”“三大劣势”的结论,体现了一分为二思想。

二是制定发展战略,从省情出发,符合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

有了这种分析,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32.(2000年全国,37)辨析: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32.答案:

(1)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

(2)被人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3)知识是重要的力量,人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也是重要的力量。

(注:

若从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若答出“既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5分)

本题考查认识的能动作用,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该题要求考生在审题的基础上,辨析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从哲学意义上看,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命题都是有条件的。

此题可从三步思考:

(1)知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据此想到知识不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除此之外还应想到有其他如理想、道德等。

(2)不同性质的意识作用是否相同。

(3)从正确知识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看,有直接的、间接的,据此想到知识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发挥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可见,以后对于一句话式的辨析题一定要从主谓宾、定状补中去分析其各自的合理性与不足,合理的要说明其理由,不合理的要么纠正,要么补全,同时要适当分析。

33.(1998年全国,34)某市国有纺织企业面向市场,采取了限产压锭等一系列措施,部分职工下岗。

该市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多种实用技能培训。

一些下岗工人很快便重新上岗,而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因而很难实现再就业。

(1)运用经济常识,指出该市纺织职工下岗的原因。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把再就业工程当作大事来抓。

(3)从哲学上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某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33.答案:

(1)、

(2)略

(3)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

影响一些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转变就业观念。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核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哲学上分析原因不外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看,大的方面讲市场经济是职工下岗的共同原因;

从政府的角度看,实施再就业又使一些下岗工人很快找到了工作,“重新上岗”。

面对这又一共同的再就业原因,一些人很难实现再就业,就只能是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材料“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可以看出某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困难就是因为这些人就业观念陈旧。

如此思考该题答案就呼之而出了。

34.(1997年全国,38)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

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

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4.答案:

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

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

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晶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

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本题是一道扩展性论述题,考查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考核考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

该题用着重点提示考生答题的重点是在“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确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一些考生没能按要求做,而是像以往一样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点全部搬到考卷中去,工夫时间没少费,效果却不敢恭维。

正确的做法是在将题目反复看几遍的基础上,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怎样被贯彻、被体现的,其中就有很多关于辩证法的内容,又是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紧密结合的典型范例。

如一分为二地把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人的经验——“无工不富”,正确处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并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循着这样的思路答题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此题的解题思路:

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必须从该地区的实际出发,其二要全面地把握本地区的实际,其三要把握本地区的特殊性,其四根据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依据这四点来回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