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376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能源、机械、冶金、食品、医药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煤炭行业再现生机。

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3、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相继完成201国道鸡西段、方虎公路密山至虎林段、鸡密南线鸡东至知一段、密档口岸公路及通乡公路建设。

一批国家粮食储备库和世行中转库建成投入使用,新增仓容57.72万吨。

鸡东镇、密山镇、虎林镇建成集中供热工程,新增供热面积217万平方米。

大唐鸡西热电有限公司2×

125MW供热机组建成投入运行。

鸡西市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

朝阳立交桥、东山立交桥相继建成使用,对市区主次干道进行了改造,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

集休闲、集会、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成为城市新景观。

通过实施“穿衣带帽”工程、城市亮化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通讯、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总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4、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全市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8%提高到2005年的68%,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面达到95%以上。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政府机构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俄经贸合作不断升级。

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2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4.8%,超过“十五”计划目标9.8个百分点。

与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

5、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北方大豆高产研究等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整合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网点布局更加合理。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网点布局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集中或相对集中办学率达到56%,现代远程教育普及面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4.5%。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相继建成了市博物馆、档案馆。

市县两级疾病预防与救治体系建设完成。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5%,基本形成以无线、有线、调频、多路微波等各种传输方式的综合立体覆盖网。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4.25‰下降到2005年的1.48‰,低于“十五”计划5‰的目标。

全市总人口达到191.4万人,比“十五”计划少增10.6万人。

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全面展开,矿区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良好。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6、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4469元和2866元提高到2005年的7420元和3536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43.8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57.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5%。

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00万平方米。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逐步接收了企业办社会职能。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扶贫解困工作效果良好,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市级农村老年福利中心。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本世纪头二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较为有利。

国家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我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为鸡西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创造了条件;

近年陆续上了一批大项目,为我市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带动效应将会逐步扩大。

我市拥有两个国家一级陆路口岸,中俄两国政府积极支持地方间开展经贸合作,为我们利用沿边优势,做大做强对俄合作这篇大文章提供了舞台。

鸡西资源丰富,能源充足,生态良好,为我们吸引投资和产业集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鸡西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我们吸引战略投资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市上下人心思变,人心思上,人心思干,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干劲空前高涨。

我市“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利因素。

主要是:

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快,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标准化水平不高;

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矿区基础设施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历史欠帐多;

农村公共事业水平较低;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程度不高。

同时,未来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只要我们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章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实施“1234510工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发展基础,迈出坚定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巩固和保持经济加速增长的态势。

2、坚持推进体制创新和调整优化结构。

加大推进体制创新和调整优化结构的力度,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形成更具有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3、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坚持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确保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5、坚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管理与协调服务。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地方经济优势和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发展,努力把鸡西建设成为工业强市、绿色食品大市和财政富市。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23美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较为合理。

绿色农业具有相当规模,工业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大工业基地基本形成。

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900和5200元,分别年均增长8%;

城乡就业、再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5%;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3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5%,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75%以上;

行政管理、企业、财税、投资、教育、卫生、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3.5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

第三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主辅换位、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1、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

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围绕建设国家绿色食品主产区这个目标,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品种引进改良和质量指标监控等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绿色食品品质升级。

加快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六区—鸡东—密山—虎林“四点一线”优质绿色食品产业带,建设绿色水稻、蔬菜及经济作物、大豆、畜禽等四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动绿色食品生产规模扩张。

围绕市场需求,健全绿色食品检测体系,实施品牌牵动战略,加快绿标认证,培育叫响“完达山”、“绿都”、“珍宝岛”、“碧珠”等一批国内驰名、国际知名的名牌绿色产品,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到2010年,绿色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产值达到26亿元,产品认证数量达到90个。

2、推进主辅换位升级。

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加快主辅换位步伐。

继续实施“牛经济推进工程”、“奶业振兴计划”、“生猪产业推进计划”,加大养殖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力度,做到良种引进和品种改良、规模饲养、加工转化、专业协会、市场营销等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发展。

围绕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布局调整,鸡东及六区突出发展生猪,密山重点发展肉奶牛和羊,虎林突出发展大鹅和奶牛。

加快对肉、奶、皮、毛等畜产品的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开发,拓宽畜牧业发展空间,尽快实现畜牧业“半壁江山”目标。

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

肉牛饲养量达到80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40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家禽饲养量达到3100万只,其中,大鹅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

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

3、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围绕粮食、畜牧业、经济作物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新上、改造和引进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绿然油脂公司、信中食品有限公司、兴达米业、金鑫药业等牵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

构建我市米、面、油、肉、药、酒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

到2010年各级各类龙头企业力争发展到60户,带动农户20万户。

4、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升级。

加大以穆棱河、乌苏里江为重点的江河整治力度,抓好兴凯湖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灌溉、排涝设施建设。

建设青龙山水库,发挥生产生活供水、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等作用。

加快密山灌区、虎林灌区、阿布泌河灌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施。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严格保护耕地。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搞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积极预防治理地质灾害。

推进农业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到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8.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1万亩。

农机总动力要达到11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每百公顷拥有农机动力323千瓦。

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不断增强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5、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并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纠纷。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坚持村务公开,一事一议。

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6、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完成农村卫生院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乡村绿化工程,抓好村屯环境建设。

加快乡村道路改造,基本完成通村公路建设。

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

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

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85%。

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场所,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7、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加快附加值高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建设,提高各项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力争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行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和社会扶贫,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途径。

第四章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五大工业基地

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各项政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打造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和促进煤电化、机械冶金、非金属建材、医药、食品五大工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群体,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规模效益。

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1、建设煤电化工业基地。

按照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要求,适度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和接续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煤电转化步伐,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到2010年,煤电化工业产值达到120亿元。

煤炭:

加强煤田接续区和矿井深部勘探,确保生产接续。

进一步整合煤矿资源,逐步淘汰、关闭规模小、工艺落后的小矿井。

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结合煤矿安全技改工程的实施,改进工艺设备,提升矿井安全和装备水平。

完成矿业集团杏花、东海矿井改扩建,荣华矿井复建,新建合作立井,与坑口电站配套建设永庆矿井一期工程。

地方煤矿新建、升级改造矿井60处。

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到3400万吨。

改进洗煤工艺,提升装备水平,在保持现有洗煤能力前提下,合理调整布局,为煤炭深加工奠定基础,原煤入洗率力争达到55%。

以市场为导向,适度发展焦炭,规划新增焦炭生产规模80万吨,总能力达到240万吨,煤焦转化率达到27%。

采用先进工艺和环保技术,大力发展环保高效节能用煤。

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逐步对矿井抽排的瓦斯进行集中,在较具备条件的城子河、恒山、滴道等矿区,铺设管网,集中处理,供城市居民生活、企业生产使用及发电。

电力:

优化发展煤电,开工建设鸡西煤电一体化项目或密山电厂,开工建设大唐鸡西热电B厂。

到2010年,煤电转化率提高到14%。

抓好煤矸石、中煤综合利用,扩建矿业集团滴道煤矸石热电厂和新曙光热电厂,新建密山矸石热电厂一期工程。

建设北钢煤气发电、乐贤焦化煤气发电、虎林完达山热电稻壳秸秆发电工程。

加快新能源开发,重点建设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瓦斯发电、沈煤集团鸡西晟龙煤炭公司瓦斯发电项目,启动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到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80万千瓦以上。

煤化工:

坚持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并重,大力发展煤化工业,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

加快建设城子河、恒山和鸡东煤焦化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洗精煤、煤转焦、煤转电、煤转气、煤转油等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

抓好北钢80万吨焦炭、鸡东1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1.5万吨粗苯精制、3万吨碳化硅联产工程,完成鸡西5万吨焦油加工改扩建工程。

争取实施鸡东8万吨PVC树脂工程。

积极创造条件,适时筹建12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

2、建设机械冶金工业基地。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以园区为载体,加快新产品和新项目的开发建设,努力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工业基地。

到2010年,机械冶金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机械工业: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鸡西煤机公司为龙头,辅以煤矿专用设备厂、神龙煤机配件厂、矿业集团机电厂等,建设煤矿机械工业园区。

重点开发生产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电牵引高产高效采煤机,刨煤机以及市场需求的煤矿安全防爆设备、矿用液压连轴节、复式电机、新型高效农机具、螺旋钢管、高低压安全节能电力计量柜等机电产品。

积极支持煤机公司开发装机功率1800-2040千瓦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和超大功率智能化电牵引采煤机以及薄煤层、极薄煤层采煤机、大功率刨煤机等高科技产品,使产品覆盖国内各种煤层采高范围。

到2010年形成采煤机、刨煤机200台套生产能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煤机研制开发制造基地,并带动我市其它机械行业工艺装备水平和配套能力的提高。

冶金工业:

以北方制钢公司为龙头,加快建设冶金工业园区。

支持北钢做强做大,加快完成北钢扩模升级综合配套工程。

分阶段实施200万吨薄板坯连铸连轧薄板生产线、2×

120吨转炉、1800立方米新型高炉、3万立方米制氧系统等项目。

形成煤、焦、化,铁、钢、材产品体系,自给配套能力大幅度提高,其特色产品、特种钢制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力争到2010年制钢能力达到300万吨,迈入国内中型钢铁企业行列。

3、建设非金属建材工业基地。

按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通过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整合资源,引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搞好非金属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开发利用,使我市非金属建材工业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

到2010年,非金属建材工业产值达到24亿元。

石墨和硅线石:

努力改变单一的生产和出口选矿原料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攻关,搞好高纯微粉石墨、膨胀石墨、石墨锂电池材料、石墨纸、球形石墨、石墨化阴极炭块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加快柳毛和麻山两个石墨工业园区的建设。

重点抓好锂电池材料、石墨化阴极碳块、高纯微粉石墨、球形石墨、碳化硅、硅线石精粉生产线的改造和开发。

努力提高石墨、硅线石加工转化程度,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技术优势的转化,使石墨行业重新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把我市建设成国内最大的非金属制品生产基地。

引导和鼓励开发钾长石、硅藻土、石灰石、透灰岩、膨胀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重点抓好密山市钾长石综合开发,形成年产氧化铝5.5万吨、工业碳酸钾3.4万吨、水泥70万吨、硅肥30万吨联产能力。

加快非金属工程材料加工和延伸步伐。

依托麻山丹峰、远大等非金属工程材料企业,扩大规模,加快碳化硅粉体材料、化学硅、单体硼及硼化物、高纯碳化硅精细微粉及纳米碳酸钙等项目的建设,积极拓宽我市新材料工业的领域。

水泥:

完善现有水泥企业改造,适当扩大规模。

通过进一步改扩建,扩大产量,促进水泥企业统一品牌,集团化经营,提高整体竞争力;

利用麻山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建设100万吨特种水泥厂。

新型建材:

全面推广节能建材和新型建材的生产和使用。

加大对煤矸石、粉煤灰的开发力度。

重点建设鸡西矸石电厂煤矸石、粉煤灰节能墙体材料等一批项目,形成3亿块煤矸石空心砖、10万平方米广场砖、人行道板、护坡石,10万立方米粉煤灰轻型砌块生产能力。

利用北钢高炉水渣、矿渣筹建120万吨矿渣水泥项目。

积极开发轻质板材、麦秸板材等绿色建材产品,重点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