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70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有效性的理性思考及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二(43人)

初三(21人)

高一(54人)

高二(48人)

高三(30人)

平 

初中

高中

学校管理

各类规范及要求

64.2%

55.8

38.1

25.9

33.3

21.9

52.7

27

班主任工作及班会

48.8

48.1

18.8

48.77

33.4

常规评比

69 

23.8

27.8

12.5

49.53

24.53

布告处分决定

54.8

53.5

29.6

45.8

2.7

26.03

各类活动

升旗

59.5

41.9

25

9.4

41.73

22.57

主题班会

61.9

44.2

53.7

37.5

6.2

46.47

32.47

大型教育活动

76.2

83.7

66.7

56.3

59.3

75.53

60.77

社会实践活动

74.4

71.4

79.6

74

65.07

值日生及公益劳动

73.8

39.6

31.3

47.27

33.5

自己组织的活动

51.9

49.77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

45.2

58.1

57.1

27.1

53.47

29.33

学科渗透

政治课教学

63

28.6

31.5

52.1

55.93

47.63

其他学科教学

52.4

39.5

18.5

35.4

40.17

24.23

教师榜样作用

69

42.6

50

28.1

58.3

40.2

个别学生教育

55.6

46.9

60.7

50.83

家庭教育

47.6

68.5

18.7

53.1

51.93

46.77

校园环境卫生

49.67

60.76

心理健康教育

51.2

37

22.9

43.27

27.27

学生成长册暨家校联系册

37.2

19

46.3

26.4

全员德育导师制

64.2

45.67

27.5

1、从管理育人的四种方法调查显示出:

大部分同学学校规章管理制度对规范自己的行为效果不错,说明多数同学认识到学校制度对个人修养起积极的作用,对常规评比的调查说明,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集体荣誉感。

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对学校各类规范和要求意识最强(分别为64.2%和55.8%),但随着年级的上升则越来越淡漠(高三占21.9%),这一现象基本符合他们从少年向青年期转变时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带有强烈的他律意识。

从青年期以后,学生的道德规范主要是以自律为主,且表现出对他律有一定的排斥性。

两个毕业班对常规及布告处分决定的有效性的看法均较低,特别对布告处分决定,高三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认识有效果的仅占2.7%。

这说明,由于升学压力的加大,学生在毕业班阶段对外在的规范要求较其他时期弱,因此,学校在两个毕业班年级管理的过程中要予以特别的对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管理与教育。

在座谈会及个案中也了解到,学生对常规考核在育人中的使用的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有的认为不够严,还要再加强,有的则认为太严了。

这当然与学生个体对规范的认识及对自我的要求的差异有关。

但是,学校众多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常规考核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扣分行为代替了教育过程。

看见学生违纪,不分青红皂白,按规定把扣分单填了,就算完成任务。

至于弄明白违规原因所需要的教师耐心对学生引导解释,帮助学生认识违反学校制度的危害等教育过程,被一张扣分单全部代替了。

再加上在常规评比过程中,部分评比的人员不公正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也使部分学生对常规评比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现象亟需解决。

同时,调查显示,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班会及学校的常规评比表现了出极高的热情,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除了高三段外,其余年段均在30%以上。

认为效果差的几乎没有。

初一高一年段起始年段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率较高。

而对比,学生对个别指导在品德中作用评价极高的情况(平均为55.77%,其中初中为60.7%,高中为50.8%),说明,我校在全员德育导师实施的过程中,全体教师能充分发挥德育导师的作用,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但仍有部分同学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要讲究方法”等具体要求,特别是班会,学生认为“班会课不能由班主任一个人讲,应发挥同学的作用”。

而两个毕业班对班主任及班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项满意率都很低(33.3%和18.8%)。

由于面临的升学的压力大,他们特别需要班主任的关心与个别指导。

这也给学校德育在实现学生参与、尊重等人文关怀方面提出新要求,学校应该多考虑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提高管理的效益。

2、从活动育人的七种载体调查显示:

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尤其是对大型活动、社会实践评价非常高。

对他们的喜爱度均超过了55%,像“喜爱自己的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平均高达49.77%。

说明封闭式的由教师包办的说教的学校德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教育者操纵下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不满意只是在课堂通过教育者讲解来获得教育,喜欢自己搞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活动。

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摆弄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动中自己把握自己,从而得到教育。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自实践、亲自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但也同学对自己组织的活动持否定态度,这与学生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由于缺乏指导,活动效果没有老师及学校的来得好有密切关系。

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锻炼,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管理与指导,使活动实现应有的作用。

对于主题班会,除去毕业班学生,有近50%的同学认识效果很好,可由于组织形式单调,体现学生心声不足等原因,学生呼唤要多开展主题班会,班会要多联系学生实际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探讨改善的。

同时,对于两个毕业班,如何更好地利用主题班会,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是值得去研究的课题。

对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初中学生的热情高,有53.4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大,作用大,但高中三个年级由于缺乏教师科学指导,学生对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课反应淡漠,只有29.33%的学生认识有效果。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调查还显示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初三以上的的年级学生对公益劳动的态度越来越淡漠,经过座谈会及个案了解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公益劳动很傻。

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的不重视。

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没有纳入德育计划,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3、从学科渗透及教师榜样育人的载体调查显示: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评价较高,说明政治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

初一初二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政治课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分别为76.2%和63%),说明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一初二政治教材及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深受学生的喜爱。

而今年的初三学生是最后一届未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学生,所用的教材仍是旧教材,而且面对升学压力及当前的我市中招制度,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不够关注,因而影响了政治课功能的发挥。

进入高中后,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较初中有所减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又逐渐表现出对政治科学习热情,(从高一的31.5%增加到高三59.3%),这是一个“奇怪”现象。

说明,随着年纪的增长,并逐步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正在慢慢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因而才会对外界政治法律等给予很高的关注。

但同时,通过个案及座谈会也了解到,也反映出政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许多学生并不喜欢,对政治课教学效果也提出了很尖锐的批评。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因此,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招、实招。

可以在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查考试方法等方面教师要下翻功夫。

特别是如何发挥教师的人格及榜样作用值得深思。

但是,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较小,功能评价比较低。

初中40.17%,高中平均仅为24.23%。

对比学生对教师榜样作用和个别指导的期望值都很高(分别为49.3%和55.77%),这给我们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体教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只见学科不见人,只重知识不重情,只管灌输不管“学”,只求分数不求“德”,不论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德育的落实,都是十分有害的。

只有全体教师都具有明确的德育责任意识,以“师德规范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才可能使课程和课堂成为学生品德形成的主要阵地,才可能使学科教师在占学生学习时间最多的学科教学中成为德育的主导力量。

才能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才能清醒地看到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最大的根本,才能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要求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4、从家庭育人的载体中调查可见:

家庭育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49.35%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初中平均为51.93,高中平均为46.77),但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高二仅有18.7%的学生对家庭教育持肯定的态度。

这可能与高二阶段学生处于成长中的反抗期有关系。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这个时期中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独立、自尊、展示和认可,可是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也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感,渴望情感的交流又不愿主动与家人谈心。

同时,从座谈会及个案了解中发现,学生尤其对家长会后对学生的不端正的态度很反感很逆反。

这说明,多年来家长会积累的问题在学生身上有所表现,这与学生建议不要在家长会上批评学生是相吻合的。

从调查中可见,家庭教育仍是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常常做出一些过激的教育行为,而这种单一朴素的爱心与内心希望的子女发展成长所需要的关怀摆得不够不科学,为孩子终身发展所倾注的理性情感关怀不足,正确理解孩子优秀个性和存在的毛病,创造孩子和谐的成长氛围等方面尚存在不足,缺少创造适应现代孩子发展需求的教育方式方法。

因而,进一步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是很有必要的。

5、从环境育人载体中调查可见: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平均有55.22%(初中为49.67%,高中为60.76)认为学校的环境卫生对自己的成长作用很大,并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建设的要求。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制力较差,环境——特别是精神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很魇作用。

“氛围能量”比起物质环境影响微妙很多,它不像书柜、写字台那样摆着,表面上看来是无形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学生是会感觉到的。

它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比物质力量更大的能量。

6、从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的载体调查可见:

除初一初二学生外,其余年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评价不太高,初三为23.8%,高一为37%,高二为22.9%,高三为21.9%,这说明高年级学生较初一初二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考试压力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非常需要进行心理调节(高一学生经过初三的紧张学习,升入高一时学习压力有所减轻,为37%),同时,也说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应加强。

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

但是学校普遍的存在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及德育处的教师更多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由于没有这方面专业的指导,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因此,学校对些要加强对班主任及课任教师的培训指导,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7、调查的总体评价

从上述表格中可见:

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载体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

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

可见,学校德育载体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成反比。

说明,教师在运用这些载体时,对学生的年龄层次、生理、心理特点考虑不够,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接受与评判也不断提高警惕。

说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育途径也应有所侧重,要开辟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德育新途径、新形式。

(二)、网络对学生个体学习、生活的影响

表2:

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年段

比例

类别

高一

高二

利大于弊

57.1%

61.1%

弊大于利

14%

5.6%

利弊各半

28.9%

23.3%

表3:

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多项选择)

交流聊天

37.1%

48.7%

游戏消遣

21.6%

31.1%

为学习服务

15.5%

10%

阅览书刊

24.7%

30%

查询信息

33.%

27.8%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一、高二同学中59%认为:

网络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见表2)。

通过座谈会及个案访谈进一步了解到,这部分同学认为学生上网大大拓展了视野,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源,促进了交流,增强了自主学习与主动参与的意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但仍有部分同学(高一为42.9%,高二为28.9%)认为上网弊大于利或利弊各半,这部分同学认为,上网固然有诸多好处,由于中学生自控力差,上网后往往沉迷于游戏,或聊天消遣,而且极易成瘾,导致旷课和学业下降,有的学生还结交了一些不健康的网友,甚至陷入网恋,不能自拔,经常听闻社会其他地方悲剧发生……

调查中也发现,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聊天,游戏消遣,而为学习服务的高一仅为15.5%,高二为10%(见表3),这与高中生对交往的强烈需求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这时期的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而网上聊天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求。

但是,在网上聊天室中,聊天者的身份背景极为复杂,他们互不见面,在聊天中极有可能将平时鲜有机会当众表露的“本我”表现出来,这种聊天室中的无序状态对思想、情感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来说负面影响十分巨大,意志稍差的同学极易沉迷其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

因此,加强引导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四、几点建议

1、选择德育载体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增加德育的针对性

就是要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的特点。

他们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使他们对德育的需求也不同。

德育工作者只有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

教育者既要考虑到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虑到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质变或飞跃,引导其健康发展。

如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理应加强德育,因为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而目前高中教育往往是高考硬目标冲击德育软任务,使学生对学校德育效果的评价明显低于小学生对德育效果评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研究证明:

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

2、选择德育载体要考虑到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德育过程和学生知行脱节,往往过分强调应该怎么做,没有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过分突出权威作用,却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与接受程度。

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过程,也就是使个体原来道德知识结构产生同化和顺应,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种种同化和顺应是不可能的。

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个方面,应组织学生直接参加学校生活,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

学校演讲、影评、参观、访谈、文艺演出等活动,把学生置于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探究、商量、讨论、甚至辩认的方法代替和灌输。

学生们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内容和方式;

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式的教育。

因此,学校德育应从活动中学为主,并注重活动的生活性、寓教于乐性和全员参与性。

如:

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该学生自己组织,让他们讨论会议的议程,主持会议,在实践中锻炼组织能力。

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甚至学校的图书馆、食堂,都应让学生可以参与。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讨论会、辩论会、影视评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等,学生还可以搞小记者采访活动、办学校的电视台、编辑学校报纸等。

3、选择德育载体要考虑增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道德体验。

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沟通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它能使未成年人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未成年人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

“活动教学过程注重未成年人的活动性体验;

活动教学过程以探究为中心;

活动教学过程以未成年人的现实为依托。

要改变原有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未成年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未成年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人的的道德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道德素质主要不是出自于课堂,主要来自于实践的锻炼。

人的素质是人生活的积累,人的素质可以说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记录和实践的沉积。

因此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

军训、挫折教育、乡村教育,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到工厂、商店、科研单位、部队、农村搞社会调查,到德育基础接受教育等等,都是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好方法。

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去卖报,体验一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

让学生到餐馆去当服务员,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

让学生去做特快专递,体验一下时间的紧迫。

让学生装成盲人,体验一下残疾人的困难;

让学生去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

·

总之,需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难,经受挫折,得到锻炼。

4、选择德育载体要考虑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学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

一般认为,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学校要把德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要使学生有更多的德育体验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更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要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教育观,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环境熏陶、社会活动和媒体宣传对人施加影响,同时也为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提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场地和机会。

要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把学校办成当地的精神文明阵地和向当地农牧民宣传党的政策法规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要有正确的舆论。

精神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大于物质环境。

低年级开始就利用美丽的校园环境、画廊、板报、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与学校有关的名人、名言和他们的经历为素材,采用恰当的方法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其中,教师本人也应是学生最接近的道德典范,尤其要注意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以及对学生群体的引导和舆论的导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