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885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docx

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谈读书》教案

15.《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4、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

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

你喜欢书吗?

你读过那些书?

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

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

1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2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苏秦,东周洛阳人。

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

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

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3囊莹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

囊萤:

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

利用雪的反光。

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

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4、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

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

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

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

(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

排比说理、归纳说理。

(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

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

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

“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

“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

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

请大家各抒己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七、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

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教研活动记录——公开课《谈读书》

活动形式:

听评课

课题:

《谈读书》

活动地点:

办公室1

主持人:

说课人:

卢  记录人:

参加人员:

吴、钟、卢、留、段、曾、朱

活动主要内容:

卢说课:

我在教学设计时认为随笔是议论文的一种,文章谈了读书的方法、作用等,没有按议论文的格式写,写得比较随意。

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积累文中见解精辟的句子,理解比喻、排比、对比等在文中的作用。

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更精辟。

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帮助一个叫“无助”的人完成《读书名言集粹》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文中的句子。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完成(理解比喻、排比、对比等在文中的作用没涉及)。

评课:

留:

上课很有激情,教师的语言富有激励性,学生的读书热情得到了培养。

讲名言的环节设计较好。

有一个疑惑议论文的知识要不要教。

(接下去是对考试说明的争论,议论文怎么考等,两位老师这几年连续教初三,《考试说明》年年看,有此争论我觉得对《考试说明》和考题研究不够,上一学年我和卢对考试探讨过多次,观点较为一致,留的疑惑我很不解,和评课关系不大所以不录)

钟:

导入时用名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加上老师煽情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一步探究课文时设计的故事人名“吴助”取得好,请学生帮忙,找读书方法、读书好处的句子,形式活泼。

拓展延伸积累名言、警句也有耳目一新之感。

建议: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求要明确。

曾:

教态亲切,声音动听,环节衔接自然,课堂语言优美,设计了“吴助”故事,新颖!

质疑费时太多,板书太随意。

段:

声音甜美,串词设计自然,课越上越有味,学生到最后动起来了,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

朱:

一上课就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

“吴助”的环节设计新颖,值得学习。

对学生的评价较好,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

吴:

整堂课以“读”贯穿:

检查读——质疑读——积累读——拓展读一气呵成。

语文课堂上重现书声朗朗,语文味强起来了。

下面就四个环节谈谈我在课堂上的观察和对这一环节听后看法具体讲讲我的理解。

检查读抽了三个女生,这三个女生在我看来是属于同一层次(中上)面窄,不知上课教师要检查什么,(答:

检查字认到没有)读后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指出有没有读错字,这样检查的内容单一,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用同一种要求,不利因材施教,也检查不出学生的预习情况。

质疑读环节学生提了四个问题,提问各层次学生都有。

但提的问题质量不高,都是关于句子理解的,费时多,生生互动时没有出现相互碰撞出火花的情景。

可见教师预设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问题。

积累读的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征和学生层次的,这一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故事中的人名别有风趣,其实就是换一种说法话积累,活动化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效果是好的,可以说是本课的亮点。

拓展读时让学生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说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很多学生说到了孔子的语录,不妨做个比较阅读,让学生说说他们观点一致的句子,或做个分类整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积累。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如果在教学设计上进一步细化,精心预设,面对意外也不用向对那个故意乱叫的学生那样被动了。

公开课上每个学生都好表现的,他的乱叫某种程度也是要引起老师的注意,处理不好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

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

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

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

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

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