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8245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回扣 岳麓版Word格式.docx

1.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

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

用途

工具

耕作

最初

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器、木器、骨器等

春秋战国

牛耕和铁农具开始使用

发明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

如翻车、筒车等

【拓展链接】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1)材质变化:

石、骨、木(原始时期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青铜(商周时期)——铁(春秋战国冶铁技术进步)。

(2)动力变革:

人力——畜力(牛耕:

春秋后期出现,西汉广泛推广)——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

(3)制造工艺:

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水利设施的完善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坎儿井。

4.生产方式

(1)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

①原因: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

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

(2)春秋时期:

小农经济产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以家庭为单位;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误区提示】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能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但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

井田制。

①出现:

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②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③内容:

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

④瓦解: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

(3)封建社会:

实行土地私有制。

①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②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③发展

ɑ.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④后果:

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关于均田制的两点提示

均田制并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它是指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农民,也分配给官僚地主,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这是封建社会不可改变的规律,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必然被破坏。

2.经营方式: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发展

①战国时期已经产生。

②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③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孙吴、东晋、

南朝时期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像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史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

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NC081,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根据史料一指出汉代农业的特点。

【提示】 铁农具广泛使用;

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小农经济。

春秋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史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史料二 北宋苏洵说: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1.史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

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提示】 形式: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原因:

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

2.史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方式:

租佃经营方式。

土地兼并严重;

商品经济发展;

农民身份的提高。

(对应学生用书第79页)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突破提示☆☆

1.产业结构

2.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

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发明曲辕犁之后,中国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3.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4.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5.土地制度

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中,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比例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比例日益增长。

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6.历史地位

封建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1.(2013届汕头月考)晋代博玄提出: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

【解析】 材料中的农学思想是:

不用贪多,应该通过精细化的操作来提高总体产量,注意了农业投入和产出的科学关系。

这其实是对精耕细作思想的阐释。

A、C、D三项的说法也正确,但都从属于B项。

【答案】 B

小农经济的影响因素

小农经济影响因素根据其特点分析归纳。

1.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2)农民自身的因素:

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封建政府的扶植:

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1)自耕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2.(2012·

南阳模拟)秦民歌: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解析】 材料说的是炎热的夏天,天气比较干旱,农业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可知应是指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

考情概览

考点频度:

6年3考 考查特点:

3选择

考题统计

2012年广东文综第12题;

2007年广东单科第1题;

2008年广东高考理科基础第62题。

 (2012·

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思路点拨】 

审题干

“商代”“牛耕”

巧排除

A

虽是一手材料,但没有体现“牛耕”

×

B

此项时间:

西周到春秋中叶

C

春秋晚期

D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说法符合题意

得答案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属于高频考点,复习备考时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的发展状况。

(2)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需要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发达的水利设施,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等基本条件,高考重视对这些生产力要素的考查,值得复习时关注。

(3)从生产关系角度考查对小农经济特点、影响等的理解。

2.热点角度,“三农问题”、“民生问题”、“不同文明交流问题”等现实热点与本讲知识存在较多的命题切入点。

3.联系角度,从模块链接角度看,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根源;

从中西对比,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与中世纪西欧农业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