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8056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2.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4定修小儿推拿 2Word格式.docx

第四章推拿穴位-50-

第一节小儿推拿特定穴概说-50-

第二节头面部穴-52-

第三节胸腹部穴-57-

第四节项背腰骶部穴-63-

第五节上肢部穴位-67-

治疗篇-89-

第五章常见病症推拿治疗-89-

第一节发热-89-

第二节咳嗽-93-

第三节哮喘-97-

第四节泄泻-102-

第五节腹痛-106-

第六节呕吐-110-

第七节疳积-114-

第八节厌食-116-

第九节口疮(附:

流涎)-118-

第十节便秘-121-

第十一节夜啼-122-

第十二节惊风-124-

第十三节遗尿-126-

第十四节小儿肌性斜颈-128-

第十五节小儿脑性瘫痪-130-

第十六节近视-133-

第十七节踝关节扭伤-134-

第十八节臂丛神经损伤-136-

第十九节小儿桡骨头半脱位-138-

第六章小儿全身保健推拿-139-

基础篇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是人类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其生成年代早于药物和针灸疗法。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利用火之前,遇到寒冷,人们会自然地用双手互相擦热、摩擦身体,或者双足交替踩踏,以提高温度为身体取暖;

在工具原始、防御薄弱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人类会主动的用自己的双手在损伤疼痛、肿胀处抚摩、按压、揉、拍等来减轻疼痛、恢复健康。

除了应用于自身,人类会彼此交流经验,互相操作,并逐渐摸索出一些能医治创伤疾病的简单按摩手法。

也可以说,推拿疗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反应。

秦汉时期,人们对早期的医疗实践不断整理、总结、充实,用大量的医著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疗法防治疾病的方法,逐渐形成推拿理论体系。

当时,有两部医学著作问世,即《黄帝内经》和《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对按摩的起源、诊断、作用、适应证及按摩手法与工具等有许多记载。

其中,按摩手法提到按、摩、推、揉、弹、抓、切等10余种,治疗的病症有痹症、痿证、口眼歪斜、胃痛、麻木不仁、厥证等急慢性病症。

另外,对按摩工具也进行了描述,《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将“九针”中的“圆针”和“鍉针”的形状、大小及用途进行了说明。

随着按摩工具的运用,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疗效。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可惜此书已佚。

这一时期,张仲景主张采用按摩配合膏摩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与治疗,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到了“膏摩”一词。

膏摩的运用,进一步扩大了推拿治疗的应用范围。

魏晋时期,推拿除了养生保健、治疗慢性病,已普遍应用于急救。

晋代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按摩治疗急性病症,如,卒心痛、卒腹痛,卒中风等。

书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关于小儿捏脊疗法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是中国推拿疗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医儿科学形式的奠基时期。

在隋朝,官方医疗机构中设立了按摩科,为当时设立的四个医学学科之一。

按摩科中设有按摩专科医生,职务等级分别是:

按摩博士,按摩师与按摩生。

唐代沿承隋代医疗机构特点,但编制上人数有所削减,并增加按摩工。

按摩博士在按摩师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推拿疗法,开展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

同样,唐代对儿科医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正是这种严谨的医学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按摩医学的发展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这一时期,按摩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已在内、外、妇、儿、骨伤、急救及养生保健中广泛应用,按摩相关的著作也相应增多。

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附有导引按摩之法,《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说明治疗范围之广泛。

此时期膏摩依旧盛行,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中记载大量的膏摩方,并应用于小儿推拿中。

如《千金要方》中指出: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等。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国际学术交流频繁,推拿疗法传入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

宋金元时期,对按摩的理论进行全面总结。

宋代将推拿专科从太医院中取消,但北宋政府组织编写的《圣济总录》中,重点编录了推拿疗法的相关内容,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对推拿作用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出现的医学著作有丰富的小儿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内容的记载,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代表,创立了以五脏为纲的辨证方法,提出了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此时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形成,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但推拿疗法的发展处于兴盛时期。

明代太医院十三科中,又再次设置了按摩科,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专著也相继问世。

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第十卷,又名为《保婴神术按摩经》。

该书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辨证、穴位、手法、治疗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陈氏认为“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多在肝脾两脏”;

书中所记载的穴位已初具规模,推拿手法以掐揉为主。

此书奠定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并开创了小儿推拿的崭新局面。

龚廷贤效钱乙脏腑辩证之法、宗陈氏《按摩经》之旨所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称《小儿推拿秘旨》)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单行本,该书曾被曹炳章先生誉为“推拿最善之本”。

龚廷贤强调,由于小儿体质与疾病特点,推拿疗法对小儿保健医疗更有独特之良效,书中往往用歌诀表述穴位与推拿治法,对小儿病证、病机以及推拿治法,阐述简明。

周于蕃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对后世影响较深远,系统地总结和阐释了明代以前的推拿手法和经验,确定了手臂等推拿部位与脏腑的联系,首次提出推拿渐进适应原则,确立了先后次序以及手法的分类及适应证,对发展小儿推拿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代,太医院不设推拿科,小儿推拿在民间仍有较大的发展,很多推拿专著问世。

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禹铸的《幼科铁镜》,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等。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

在当时推拿只能在民间发展,形成了各种推拿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事业包括小儿推拿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

1958年,在上海开设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成立了第一所推拿专科门诊,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发展推拿教育,全国很多中医院开设了小儿推拿科。

此时也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古籍,整理和出版了大量的小儿推拿教材及著作,积极促进小儿推拿事业的发展。

而小儿推拿各大流派也在此时发展充分百花齐放,影响力较大的有山东地区的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推拿三字经流派及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冯氏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

一、年龄分期

小儿生命活动的开始,起始于卵子与精子结合后产生的胚胎。

自胚胎产生之日起,始终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在小儿生命的不同阶段,其形体精神、生长发育、生理病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其养育保健、疾病防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为了儿科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划分。

古代医家对小儿年龄的分期,最早在《灵枢·

卫气失常》就提出“十八已为少,六岁已上为小”,现在将18岁作为儿科就诊范围的上限。

为了儿科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又将整个小儿期划分为7个阶段。

(一)胎儿期

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

胎儿期从孕妇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历经40周,共计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

胎儿在孕育期间,与其母借助胎盘脐带相连,完全依靠母体气血供养,在子宫内生长发育。

胎儿在这一时期既受到父母体质强弱、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孕母之营养、心理、精神状况、疾病用药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做好孕期妇女保健,不仅是为了保护孕妇,更是为了保护子宫内的胎儿,保障胎儿健康孕育成长。

在胎儿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

孕早期即从胚胎形成至胚胎发育12周胎儿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如感染、药物、劳累、物理、营养缺乏,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造成流产、死胎或先天畸形;

孕中期15周胎儿各器官迅速增长,功能也渐成;

孕晚期13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最快。

后两个阶段若胎儿受到伤害,易发生早产。

(二)新生儿期

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出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自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开始,需要在短时期内适应新的内外环境的变化,肺主呼吸、脾主运化、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肾主生长等生理功能也开始发挥作用。

由于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较大,此期小儿的发病率高,常有产伤、感染、窒息、出血、溶血及先天畸形等疾病发生。

故这一时期的保健护理工作也特别重要,只有高度重视新生儿的保健,才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强调合理喂养、保暖及预防感染等。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定为围生期。

围生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重大危险的时期。

这一时期小儿死亡率最高,因而应特别强调围生期的保健。

围生期保健包括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观察和疾病防治,孕妇的生理卫生和适当处理,分娩时胎儿监测技术,高危新生儿的集中监护治疗,某些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和治疗等,形成了“围生期医学”。

围生期的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婴儿期

出生28天至1周岁为婴儿。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1周岁与初生时相比,小儿的体重增长到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长到出生时的1.5倍,头围增大1/3左右,脏腑功能也在不断发育完善。

此期小儿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特别高,但由于其脾胃运化能力弱,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半岁以后,因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故就提倡母乳喂养、科学育儿,同时做好计划免疫。

(四)幼儿期

1~3周岁称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学会了走路,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感知、运动能力增强。

但由于其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差,应特别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由于活动范围增大,传染病发病几率增高。

断乳和添加其他食物须在幼儿早期完成,因此要注意保证营养,防止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

(五)学龄前期

3~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学龄前期的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趋于完善,好奇多问,求知欲旺盛。

这一时期已确立了不少抽象的概念,如数字、时间等,开始认字并用较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

此期是小儿性格形成的的关键时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要注意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开展早期教育,为入学做好准备。

此期儿童容易发生溺水、烫伤、坠床、错服药物以致中毒等,应注意防护。

学龄前期发病率较前下降,但也要注意加强该年龄期好发疾病的防治,如肾炎、风湿热、呼吸道感染、哮喘等。

(六)学龄期

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体格发育仍稳步增长,乳牙脱落,换上恒牙。

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控制、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增强,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

发病率较前有所降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和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七)青春期

受各方面影响,青春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肾气盛,天癸至,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女孩乳房发育、月经来潮,男孩精气溢泻,出现遗精,第二性征逐渐明显。

体格生长也出现第二次高峰,体重、身高增长显著,心理变化也较大。

近几年来,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儿科医生应继续做好该期好发疾病的防治工作,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二、生理常数

小儿从成胎、初生到青春期,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

一般以“生长”表示形体的增长,“发育”表示各种功能的进步,生长主要反映为量的变化,发育主要反映为质的变化。

生理常数是对健康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的的总结,是用来衡量小儿健康状况的标准。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对于指导儿童保健,做好儿科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格生长

1.体重体重是小儿机体量的总和。

测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

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1~6个月:

体重(kg)=3+0.7×

月龄

7~12个月:

体重(kg)=7+0.5×

(月龄-6)

1岁以上:

体重(kg)=8+2×

年龄

体重测定可以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并作为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

2.身高(长)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

一般3岁以下小儿立位测量不容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

3岁以上小儿用站立测量为身高。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

出生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增长25cm。

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长约2.5cm,后6个月每月增长约1.5cm。

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

2岁时身长约85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

身高在进入青春早期后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速度约为儿童期的2倍,持续约2~3年。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

身高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病症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身高的显著差异有时则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3.囟门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

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其大小测量方法为测对边中点连线距离,出生时约1.0cm~2.0cm,以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时闭合。

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约25%儿童在初生时已闭合,其余也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囟门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囟门早闭并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

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等。

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

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4.头围自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在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头围为46cm;

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2岁时头围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接受成人约为54~58cm。

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和佝偻病后遗症,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

5.胸围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

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小儿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

被测者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前侧,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新生儿胸围约32cm;

l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

一般营养不良小儿由于胸部肌肉、脂肪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

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则提前。

6.牙齿新生儿一般无牙。

通常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生。

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

乳牙20颗约于2~2.5岁出齐。

12个月尚未出乳牙者可视为异常。

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

一般小儿从6~7岁开始,乳牙按萌出顺序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4(或6)

7.呼吸、脉搏呼吸、脉搏的检测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

对小儿呼吸频率的检测可观察其腹部的起伏状况,也可用少量棉花纤维放置于小儿的鼻孔边缘,观察棉花纤维的摆动次数。

对小儿脉搏的检测可通过寸脉诊查完成。

小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

各年龄级小儿呼吸、脉搏正常值见下表:

表1-1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次/分)

呼吸(次)

脉搏

呼吸:

新生儿

≤1岁

1+~3岁

3+~7岁

7+~14岁

45~40

40~30

30~25

25~20

20~18

140~120

130~110

120~100

100~80

90~70

1:

3

(3~4)

4

8.血压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上度的1/2~2/3,袖带过宽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低,过窄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高。

新生儿和小婴儿可用普勒血压测量仪测定收缩压,或用简易的潮红法测量。

小儿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

收缩压(mmHg)=80+2×

年龄(岁)

舒张压=收缩压×

2/3(注:

kPa=mmHg÷

7.5)

9.智能发育智能发育是指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性格等方面。

和体格发育一样,它是反映小儿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神经心理发育在婴幼儿时期大量地反映于日常的行为之中,故有时也称为行为发育。

它除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

了解小儿智能发育规律,可以适时开发智力、及早发现异常,有利于做好儿童保健和治疗。

(1)感知发育①视觉。

新生儿只能短暂地注视和反射地跟随近距离内(15~20cm)缓慢移动的物体;

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

3个月头眼协调好;

4~5个月认识母亲面容,初步分辨颜色,喜欢红色;

6个月时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

9个月时出现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

2岁时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跟踪落地的物体;

5岁时可区别各种颜色;

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视力达1.0。

②听觉。

婴儿出生时耳鼓膜有羊水潴留,听力较差;

3~7天后羊水逐渐吸收听觉已相当敏锐;

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的声音时会微笑;

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开始区别语言的意义;

1岁时听懂自己的名字;

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

4岁时听觉已发育完善。

(2)运动发育小儿运动发育有赖于视感知的参与,与神经、肌肉的发育密切联系。

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可分为大运动和细运动两大类。

①平衡与大运动。

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吮吸、吞咽等)和不自主的活动;

1个月时睡醒后常作伸欠动作;

2个月能勉强抬头;

3个月抬头较稳;

4个月可用手撑起上半身;

6个月能独坐;

8个月会爬;

1岁能走;

2岁会跳;

3岁能快跑。

②细动作。

新生儿双手握拳;

3~4个月能玩弄手中物体,并企图抓东西;

5~7个月出现换手、捏与敲等探索性动作;

9~10个月可用拇指、食指拾细小物品;

12~15个月能用匙,乱涂画;

2岁时会粗略翻书页,可使用筷子;

3岁时会穿简单衣服;

4岁时可绘画及书写。

(3)语言发育语言是表达思想、意识的一种方式。

小儿语言发育除了与脑发育关系密切外,还需要有正常的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

小儿语言发育的进程:

1个月能哭;

2个月会笑,始发喉音;

3个月能咿呀发音;

4个月能发出笑声;

7个月能发出“妈妈”、“爸爸”等复音,但无叫喊亲人之意;

10个月“妈妈”、“爸爸”成为呼唤亲人之意,能开始用单词;

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

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

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4)性格发育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从人的个体性格发展过程来看,小儿性格的形成、变化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经过不断量变和质变而发展起来的。

小儿的性格在新生儿期就有相应的反映,比如在出生后两个月,就能对照顾他的人发出特有的“天真快乐的反应”。

这种最初的性格表现是多变和不稳定的,个体特征也是不鲜明的,随着小儿不断的成长发育,小儿个性特征逐渐鲜明,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特征的不同,而表现在对人、对事的兴趣、能力、适应程度方面的差异性。

第二节小儿的喂养与保健

一、初生婴儿的护养

小儿初生,乍离母腹,如嫩草之芽,脏腑柔弱,气血未充,全赖悉心调护,若稍有疏、忽,易致患病,甚至夭折。

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一生最高峰,因而,初生儿期保健值得高度重视。

(一)拭口洁眼

小儿出腹,必须立即做好体表皮肤粘膜的清洁护理。

应用消毒纱布探入口内,拭去小儿口中秽浊污物,包括羊水、污血及胎粪等,以免小儿啼声一发咽入腹内。

同时,要轻轻拭去眼睛、耳朵中的污物。

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马上拭去。

但皮肤皱折处及二阴前后应当用纱布蘸消毒植物油轻轻拭擦,去除多余的污垢。

(二)断脐护脐

胎儿在腹,脐带是母体与胎儿气血经络相通的纽带。

婴儿降生,啼声一发,口鼻气通,百脉流畅,小儿开始独立生存。

婴儿出生后随即需要断脐。

我国古代已认识到,新生儿断脐护脐不可不慎,若处理不洁会因感受邪风而患脐风。

新生儿娩出1~2分钟,就要结扎脐带后剪断,处理时必须无菌操作,脐带残端要用干法无菌处理,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若在特殊情况下未能保证无菌处理,则应在24小时内重新消毒、处理脐带残端,以防止感染致脐风。

断脐后还需护脐。

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让脐带断端在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