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754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1].doc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

2.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P28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P38

4.决策权力:

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P66

5.集权制:

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P68

6.分权制: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P68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P63

8.行动理论: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P111

9.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P111

10.因果理论: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P112

11.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P112

13.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P112

14.演化理论:

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P112

15.公共政策评价:

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P135

16.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P138

17.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P138

18.完全理性思维: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

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法:

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

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

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公共政策体制:

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

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

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

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

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三、名词

37.政策协调:

是指在政策实施中,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各行政机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38.追踪决策:

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案。

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

39.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4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

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判断。

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

41.公共文化:

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42.公共道德:

是一种非正式软约束力量,它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它既有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持久的效力。

43.浴盆模型:

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

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

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44.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45.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主要包括①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②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③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46.智囊系统的职责:

①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③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47.决断系统的职责:

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

48.监控系统的职责:

①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②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③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A.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D.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