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731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7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地方新闻的真实性Word文件下载.docx

2.1重市场轻导向5

2.2重自身轻大众5

2.3重高端轻民众6

2.4重西化轻本土6

3、强化受众意识,积极推进地方报刊改革7

3.1坚持社会责任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导向力7

3.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亲和力7

3.3坚持真实性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公信力8

3.4坚持拓展创新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竞争力8

3.5坚持本土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吸引力8

3.6坚持平等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发展力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美是新闻的本质美。

但在互联网媒体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新闻工作者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从一线挖掘到真实的新闻材料,甚至因担心受到政治上的影响与压力,在新闻写作上往往不能将事实原委所真实客观的反映。

以此同时,从业新闻记者与日剧增,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把握新闻真实性的能力也叫人质疑。

在新闻报道中,各种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也是成出不穷,这不光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引导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虚假新闻真实性新闻事业

ABSTRACT

Truthisthelifeofnews,truebeautyistheessenceofnews.Butin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mediawetoday,duetojournalistsbyvariousobjectivefactors,constraints,itisdifficulttofromthefirsttierminingtorealnewsmaterials,evenforfearofsubjecttopoliticalinfluenceandpressure,inthenewswritingoftenfailtoreflectthefactthattherealobjectiveofthe.Thisatthesametime,andtherapidincreaseofjournalisticreporter,professionalethicsandprofessionalqualityisuneven,theabilitytograsptheauthenticityofnewsalsoiscalledthehumantobequestioned.Innewsreports,allsortsoffalsenewsandfalsereportsisnotpoor,whichnotonlyaffectthepeople'

svalueview,butalsobringseriousinfluencetothesociety.Therefore,toguide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newsindustry,andtoensurethatthetrueobjectivityofthenewsreportisatoppriority.

Keywords:

FakenewsAuthenticityJournalism

引言

随着城市商战日趋白热化,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正逐步提高,诸多商家将拓展市场的重心转移至农村市场。

在我国农村,由于消费者长期以来相对保守,信息闭塞,购买偏好比较固定,而分布其生活周围的农村墙体广告,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其他广告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拓展农村市场不得不倚重的利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地方报刊(本文所指的地方报刊是指地市级报刊)被推向了市场,实现了从纯粹的吃皇粮向更多地依靠市场和单一的无竞争向必须依靠竞争力的巨大转变。

这一转变对地方报刊的影响是,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关注受众、为受众着想和服务,尤其在广播、电视、网络等流媒体的强势竞争下,地方报刊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激烈的竞争中,牢固树立受众意识、不断强化受众意识,是发挥报刊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地方报刊改革成败与生存发展的大事。

1.报刊的受众意识与地方报刊的受众特点和需求特征

受众是一个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人类传播行为的第一个模式:

5W模式,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五个要素:

传者(who)、讯息(sayswhat)、媒介(inwhatchannel)、受者(towhom)、效果(withwhateffect)。

这一模式奠定了以后的传播学研究的基础。

在这一模式中,讯息的传播对象被称为受者,即“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以及网民,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受众意识,是指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双向传播意识和细分受众意识,就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要胸怀受众、服务受众,了解受众,进而制定传播计划,选择合理的传播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要了解受众---了解受众的个体特征、群体特征,进而推测他们的“传播期待”,“信息需求”,以此制定传播计划,选择合理的传播模式,“适时、适度、适量”的进行传播,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一项有效的传播活动,核心要素是“传者、信息、受者”。

传者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将信息传播给想要传播的人(这里,受者分为“有需求”和“没需求”两类,对于“没需求”的受众,传者要创造需求来达到自己的传播意图,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引导”;

对有“有需求”的受众,传者要满足需求来达到自己的传播意图,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迎合”),并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理解信息。

换句话说,一项有效传播活动的起点与终点都应该是受者,而不是传者,也不是信息。

因此,传播活动要想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必须了解受众、关心受众,从受众方面来检验和衡量传播效果。

地方报刊是地方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声音、实施舆论导向、提供娱乐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承担着传播信息、监测环境、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重要功能。

地方报刊作为大众媒介之一,其受众是受地域的影响的,也有其特殊性的。

这一特殊性表现在:

其一受众的主体具有特殊性,地方报刊的主要受众是广大民众,主要是基层国家公职人员、广大农民和城市从业人员。

其二受众的地域具有特殊性,地方报刊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基层。

如基层党政群团组织、工厂企业、街道社区、广大农村。

可见地方报刊的受众需求特征也有其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

地方报刊的受众更多地关注与自身紧密相关的信息,更多地关注本土信息,更多地关注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更多地关注与地方相关联的国内外重要事情。

因为这些信息与受众更息息相关,也更有亲近感,更显亲和力。

2、当前地方报刊淡化受众意识的一些主要表现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融、多元价值观碰撞和社会变迁引发的观念嬗变,以及中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地方报刊因为资金不足、规模偏少、技术相对落后、难以引进优秀人才等发展壁垒,尤其面临着挑战。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一些报刊出现了见利忘义、媚俗软化的传播倾向,受众意识谈化,唯利庸俗抬头。

这些严重误导了受众,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并给社会带来了较坏的负面影响。

地方报刊又由于偏居地方一隅,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监测,而使之存在着侥幸心理。

这些都影响着地方报刊的改革和发展。

2.1重市场轻导向

一些地方报刊在利益面前不择手段,以劣俗内容作为报刊经营之道,大肆传播庸俗、低级的内容,炒作明星绯闻、搜罗奇闻怪谈、渲染凶杀暴力、炮制黄色话题成为一些报刊的主打内容,千方百计迎合少数大众口味;

一些地方报刊虚假报道和有偿新闻泛滥,哗众取宠、借机炒作的虚假报道和暗箱操作、私下交易的有偿新闻屡禁不止,使受众权益和报刊公信力严重受到侵蚀。

而对党的先进理论和广大人民的主流价值观、整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主流思想道德品质关注很少。

如某地方报纸挖空心思策划如何自杀,并面向公众征集全国最佳自杀地点,主持化名“没事干”。

可幸的是,该报立即被新闻出版部门“封杀”了。

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报刊在利益面前,甚至出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严重的导向错误问题,是决不能容许存在和姑息的。

这种只重市场轻视导向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受众,误导了社会。

2.2重自身轻大众

与前种表现截然相反的是,有些地方报刊以领导为中心,以领导为中心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只要领导满意,报刊就会发展不衰,因而整篇整篇的是领导讲话、会议新闻,通篇通篇大谈马列理论、“三个代表”,极少关注大众,很少将大众放在真正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新闻策划和版面安排上,打着机关报刊的旗,整版地报道领导活动,大肆宣扬领导政绩。

当然,适时地报道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信心、昂扬士气,是完全必要也是应该的。

但过多过滥地以领导为中心,而忽视人民大众,忽视基层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基层的先进分子,长此以往就会让民众生厌,而失去民众,失去最主要的受众群体。

另一种情况是,避开领导的目光,片面地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负面报道不计后果抢新闻,不让领导部门把关,认为这是新闻自由;

对一些报道缺乏客观真实的态度,对一些基本事实不加核实随意报道,认为什么事都要核实,新闻就变“旧闻”了。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报刊把新闻报道当作一种权力,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甚至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严重损害了地方报刊及其新闻队伍的形象。

2.3重高端轻民众

少数地方报刊歧视大众,为求卖点关注上流社会、富裕阶层,不顾劳工大众、弱势群体,而是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所谓的“优势群体”、“主流人群”、“高薪阶层”、“白领”等中产阶级人士,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工作环境和高档的生活享受,并尽力围绕这些人的需求打造舆论环境,一味地压缩对弱势群体和普通大众的关注。

一些地方报刊成了城市人、富人、知识分子的专利,而不是农村人、贫困者和低学历者的精神食粮。

我国面向城市人群的地方都市报刊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南方发达地区,这些报刊中大多热衷于为“有钱且有闲”的受众层服务,追求中产阶级的格调和品味,读者定位更显城市化、年轻化、小资化的取向。

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进以及各种外来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之间的生活压力。

而一些刑事犯罪、农民工工资问题、外来人口居住医疗劳动保险等问题的出现,本应引起报刊更多的呼吁和关注。

但恰恰相反的是,一些地方报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形成了猎奇和幸灾乐祸的“风格”,一些对“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报道也开始走样和变味,出现了诸如“强奸少女”、“民工跳楼秀”、“小姐”、“富翁乞丐”之类无视人格尊严的词语,这种传媒歧视受众的现象严重地伤害着普通大众。

2.4重西化轻本土

个别地方报刊,尤其是一些沿海开放城市的个别报刊,打着社会主义的旗,走着资本主义的路,为少数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所利用,企图以偏概全,蒙蔽和谈化社会主流意识,抹杀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充当西方媒体的传声筒,认为西方媒体的报道才是权威,随意转载,对其内容是否符合我们国家的立场和国家利益不假思索,对国外媒体上一些带有政治意图和经济利益的新闻信息不加选择的转载,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而对本土的新闻不屑一顾,整版西化,转载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

或者文化含量走低,内容空洞、知识含量低、价值观念模糊;

或者娱乐性加剧,版面花里胡哨,不是报道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和紧密相关的东西,而是挖空心思,过分宣传一些奇异怪状的东西以引起读者注意。

事实上,凡是有品位有修养有判断力的读者是不屑也不愿去看这些垃圾文字的。

3、强化受众意识,积极推进地方报刊改革

强化地方报刊的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对于增强报刊对受众的亲和力、吸引力,推进地方报刊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反,淡化受众意识不利于报刊社会功能的发挥和自身发展。

强化地方报刊的受众意识,积极推进地方报刊改革需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3.1坚持社会责任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导向力

承担社会责任是地方报刊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永恒主题,也是地方报刊强化受众意识的首要。

在我国,地方报刊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

一是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起“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责任。

二是地方报刊的一切相关物要有利于公众,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

三是地方报刊要独立于广告主、公众之外,不媚钱,不媚俗,追求真善美、摒击假丑恶,做到客观、公正。

四是凡是有悖于社会伦理,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一律拒之于门外。

五是当地方报刊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即报刊主体的私利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摒弃私利,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地方报刊是导向社会、引导大众的公器,坚持社会责任原则,强化地方报刊的受众意识,需要它们始终坚持主旋律意识、民本意识和社会发展意识,大力播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旋律意识,就是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民本意识就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意识。

社会发展意识就是积极促进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的意识。

3.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亲和力

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拉近报刊与受众距离的很好办法。

“三贴近”让受众觉得报刊就在自己身边,时时刻刻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说话。

报刊对受众的亲和力在于报刊能切中受众脉搏,扣住受众心弦,表达受众呼声,满足受众需求,用一种无形的魅力把报刊与受众拉近。

地方报刊要时时刻刻为当地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从当地当时的实际出发,从广大普通受众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要求愿望等出发,努力办出与受众休戚相关的、更多地协调一致的好栏目、好版面,登载给受众以更多启迪、能产生长时间共鸣的好报道。

要热情宣传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奉献精神,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

《南方都市报》举起“民生新闻”的旗帜时,非常鲜明地提出“终极对象”必然是贴近社会的每一个人,深受群众欢迎。

同时,要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视群众来稿,妥善处理群众有关建议、批评、申诉和检举的来信、来访,开展多种多样为群众服务的活动,做到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地方先进文化的传播器。

3.3坚持真实性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公信力

真实是报刊的第一生命,真实是对受众的最大尊重和负责。

虚假是削弱受众意识的主要原因。

坚持真实原则是任何报刊的首要原则,是报刊对公众、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前提。

地方报刊因为竞争力弱,就更要坚持这一原则,坚决与虚假做斗争,切实做到以“真”立天下。

要忠于事实的原貌,不得歪曲、篡改、编造、杜撰新闻,更不能任意拔高或贬低人物、事件的意义;

要做到对报道的每件事、每个细节必须准确无误;

要做到报道语言恰如其分,表扬不随意拔高,批评不讽刺挖苦,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准绳。

在处理新闻的过程上,既要在抽象思维的空间驰骋,对采访得来的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鉴别,细心寻找事物彼此的联系与区别,又要遵循用事实说话的规律,用实际生活中丰富的事实和感人的形象凸现事物的真善美,揭示社会的假丑恶,对受众施加影响,赢得受众的信任和社会公信力。

3.4坚持拓展创新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竞争力

就是要拓展地方报刊的信息广度和厚度。

报刊的信息流量状态影响着受众的关注度。

地方报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样要要不断凸现信息优势,厚化信息含量。

比如,对政治事件、经济态势、市场走向、文化教育、民生社情要给予经常性的关注。

随着受众信息资源依赖性的增强,地方民众通过本地的报刊获取信息是主要的来源之一。

因此,地方报刊必须强化对信息的深加工,尽可能挖掘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与其他相关因素有关的横纵向联系,或者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赋予更加厚实的社会意义。

这就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重视。

与此同时,要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如开辟网络版、手机报版,强化媒介、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向新技术、新运用、新的报道方式创新,既坚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又不走同质化的老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用创新增强活力。

3.5坚持本土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吸引力

要大力传播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和内容,地方的本土文化,尤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要关注与地方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如地方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发生在该地的重大事件和突发灾害性事件等等。

2003年2月,一场沸沸扬扬的“非典型肺炎事件”,使得广州的城市生活陷入了罕见的社会性恐慌。

最终演变为一场大多数广州家庭都卷入对板兰根、白醋、口罩大规模的抢购风潮,整个城市趋于极端的不稳定。

这时,《广州日报》等地方报刊立即行动,大规模介入,迅速遏制了市民中孳生蔓延的恐慌,对板兰根、白醋、口罩的抢购风随之平息。

发生在前不久的冰灾和地震也是一样,地方媒体在抑制恐慌、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见,当面对灾难、疫情、谣言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时,地方报刊具有第一时间报道澄清事实、抑制谣言、维护稳定,引导好当地民众正常生活秩序的责任。

地方报刊在这一点上应该积极作为。

这同样是地方报刊对社会的最大负责。

3.6坚持平等原则,增强地方报刊的发展力

平等就是平等对待社会公众,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媒体资源。

地方报刊尤其要关注自己的主流受众群,即基层公职人员、广大人民大众。

特别是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

目前,农民在我国人口比例中仍占80%以上,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并主要集中在各个地方,而目前全国现有期刊9000余种,农业期刊仅187种;

有报纸2000余家,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仅几十家;

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开办对农(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栏目的只有1%,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只占有4%。

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在传媒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显然处于明显的‘弱势’。

这种传媒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实际上是对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权、知情权、话语权的公开侵害和剥夺。

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应是地方报刊关注的重大题材。

地方报刊理应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理应成为关注其生存状态、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的第一旗手。

如贫困生就学、低保人员的劳动和就业保障、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医疗保险此类看病难、读书难、就业难等等普通百姓极为关注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更好的受众,实现自身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假新闻的出现,与新闻工作者自身道德缺失和媒体组织把关不严有关;

宏观上,新闻媒体存在角色定位和功能认识的偏差,更应担负责任。

媒体应该跟上时代的变化,回到大众传播层面,担负起信息提供者和社会瞭望者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张卓.浅谈新闻的真实性.辽宁师专学报,2012.03(3).

[2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3刘乃歌,郝燕妮.略论新闻的真实性.辽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3.

[5张芹.试论新闻真实性原则与舆论监督.湖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2.

[6孙杰.“焦点访谈”的实践与舆论的策略[J].中国记者,199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