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轧(zhá
)乘隙(xì
)迂回(yū)汩汩(ɡǔ)
潺潺(chá
n)震耳欲聋(zhè
n)恕不可遏(è
)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推搡:
使劲推;
推抢。
驰骋:
(骑马)奔驰。
寒噤:
寒战。
出轧:
(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
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
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
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
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
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环节二:
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句中所描绘的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
它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壶口瀑布》。
(板书标题)
学习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雨季,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听到:
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看到:
雾气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正沸着;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2.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要写这些?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可怕、惊慌最危险。
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做情感上的铺垫。
3.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
作者看到了哪些异于雨季景象?
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
河水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
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品味亮点词语】
1.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吸”,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2.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急慌慌”“匆匆”“不住地”,用“我”的瞬间系列感观衬托瀑布之险,回应了段首中心句。
3.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一连串的“跌”字,把瀑布的来势之猛、落差之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悟精彩句子】
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外形之“厚重”。
2.“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
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
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
“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
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
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3.“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这伟大”指什么?
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感情,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环节三: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手法多样,句式灵活。
如在描写水流湍急之时,运用比喻,将水势比作千军万马,写出了水势的激流勇进,波涛汹涌。
如在描写“脚下的石”时用反衬的手法,以石头形状的各异来反衬水势的浩大,冲击力强大。
句式整齐灵活,如“更闹……”长短句结合,表现力更强。
2.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
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3.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全文读起来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描写你熟悉的某一自然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有感情的向同学介绍。
教学板书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有删改。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裸露(luǒlù
)黧黑(lí
)冻疮(chuānɡ)霹雳(pīlì
)
砾石(lì
)虔诚(qiá
n)蠕动(rú
)眩晕(xuà
n)
蜷卧(quá
n)腈纶(jīnɡlú
n)皱褶(zhě)挪动(nuó
草坝子(bà
)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ɡ)
熠熠烁烁(yì
黧黑:
形容黑。
砾石:
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
松懈懒惰。
敦实:
结实;
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
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
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
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教师:
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那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
学生:
各拉丹冬。
(争先恐后地回答)
对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丽华去揭开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吧!
1.文章记述了“我”和同伴在各拉丹冬考察的危险经历。
说说文章的叙事脉络。
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塔林(砾石堆、冰山、冰窟)——砾石滩上看雪峰。
2.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莹”“洁白”。
1.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
“推”“爬行”,动作描写,体现“我”力保完成任务,一丝不苟。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
“切割”“雕凿”:
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模样”。
【感悟精彩句子】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拟人,尽显各拉丹冬雪峰的险峻与变化多端。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3.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拟人、比喻、排比,尽现冰塔林仙境。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
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
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19登勃朗峰
登勃朗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意蕴。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林文华译。
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
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
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
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翌日(yì
)灼热(zhuó
)俯瞰(kà
n)巉峻(chá
n)
焦炙(zhì
)拾阶(shè
)独踞(jù
)纤指(xiān)
苍穹(cānɡqió
nɡ)皑皑(á
i)沟壑(hè
)颠簸(diānbǒ)
打嗝(ɡé
)骡背(luó
)醺醺(xūn)辚辚(lí
纷至沓来(tà
)络绎不绝(luò
yì
翌日:
次日。
穹顶:
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巍峨:
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拾级:
逐步登阶。
巉峻:
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
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
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
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纷至沓来: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和颜悦色: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
你们登过最高的一座山是哪一座呢?
在欧洲,有一座山叫做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做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克·
吐温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登上这座山峰的。
1.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1)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
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激动与喜悦。
(2)作者下山时,是以叙述小说的笔法,用极为幽默诙谐的写法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传奇色彩。
2.本文第4、5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试分析其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选取勃朗峰上的山峰、高地,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陡峭峻拔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天空、飘忽不定晶莹洁白的白云,体现了勃朗峰景色的优美壮丽。
3.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笔法,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风格?
有怎样的好处?
幽默讽刺的风格,写法多变,妙趣横生;
语言诙谐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鲜明的色彩和感染力,引出无限感慨。
1.穹顶呈V字形,巍峨壮观,此乃一座山门,
“此乃”意为这就是,巧用文言词语,笔法幽默。
2.“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
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
”这是一种怎样的旅行感受?
这是一种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的旅行感受。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比喻、排比,足见勃朗峰周围山峰石头的奇形怪状、难以有双。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勃朗峰的峻峭挺立、奇景怪石,抒发了作者对勃朗峰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感。
1.层次分明,善于简笔勾勒。
作者分别写了自己上山与下山的经历,各有侧重,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以整体的和谐感,层次分明;
描述车夫之王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不加任何修饰,体现了语言的简单美。
2.抓住特征,细节展示充分。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抓住山峰的陡峭挺拔,水流的湍急,天空的五彩斑斓,展示了主要景物的特点;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的细节展示得淋漓尽致。
3.语言幽默,富有传奇色彩。
文中叙述了奇人奇事,描写了车夫之王的传奇怪异,让读者感受到了文章别样的幽默,带给读者感情色彩上的变化。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滴水经过丽江
理解“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1.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文中“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
略有改动。
作者曾经说:
“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风光的散文。
驿道(yì
)草甸(dià
n)矗立(chù
)闸口(zhá
徘徊(pá
ihuá
i)翡翠(fěi)掺入(chān)砚池(yà
蘸到(zhà
n)渠水(qú
)擦拭(cāshì
)硕大(shuò
咕咚(gūdōng)老柏树(bǎi)
轻盈:
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喧哗:
声音大而杂乱。
驿道:
我国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矗立:
高耸地立着。
闸口:
闸门处的水流通道。
苍劲:
(树木)苍老挺拔;
(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翡翠:
一种玉石,一般是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也有红色、紫色或无色的,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硕大:
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同学们,你们去过丽江吗?
丽江,许许多多的人梦想的旅游胜地,在那里,最著名的就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有什么好处?
“一滴水”象征着作者自己,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丽江之旅。
题目点名了文章的内容与地点,多角度展现丽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意义深远。
2.联系课文,说说丽江坝的景色有何显著特点?
丽江坝作为丽江古城具有代表性的中景,是玉龙雪山“一个美丽的大盆地”,那里有森林、田野和村庄,有几座小山,还有河流、深潭、落水洞,充满了神秘感和绿色美。
1.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轻盈”,动作小,心情悦。
2.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
在这里,我有些犹豫。
“犹豫”,拟人,童趣十足。
3.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
“眺望”,动作,足见木府建筑的奇特与非凡,令众游客如痴如醉。
1.“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写到大水车的用意是什么?
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丽江古城的地标,也是游客们一定要去拍照留念的地方。
历史足迹明显,地域特色突出。
2.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联想,古城的民俗难以忘怀。
3.“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这样的结尾,体现了一滴水怎样的情怀?
〖ZK)〗
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考察了“土”味浓郁的建筑,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美感袭身,皆满足矣。
融入更加广阔的江海,开始一滴水热情、奔放的新生活。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滴水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游过丽江的一段旅程,展现了丽江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闲的人文风情,抒发了作者对丽江的向往与热爱。
1.语言简洁生动,艺术魅力浓郁。
文章语言简洁优美,作者以水喻自己,是文章一大亮点,丰富了整个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严谨,构思新颖。
作者全方位的展示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以行踪为线索,讲述了浏览丽江古城的全过程,以第一人称展示,使感受客观真实,构思新颖独特。
3.角度多样,视角独特。
从各种角度来描写丽江的优美繁华的景色,悠闲恬淡的生活,视角独特,笔法新颖有魅力,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展现了丽江古城的美。
写作学写游记
【目标导航】
1.培养留心观察、勤于考证的意识,能初步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在写作活动中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增强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1.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
选择你游览过的一个景点,围绕其中的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
200字左右。
2.我们应该都有过出游的经历。
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
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不少于600字。
3.你一定看过一些展览,参观过一些纪念馆或博物馆,请选择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参观》为题,写一篇参观记。
【新课导入】
古语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
游记是描写游览中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浏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能作为游记的材料。
但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写游记。
【写作要求】
1.选择一处风景来写,不要贪多。
要深入风景细节,展开具体描绘。
2.写游记,可以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拟出写作提纲,确定好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详略。
3.切忌平铺直叙,要学会选材和剪裁,安排内容要做到详略得当,简明扼要。
要学习运用课文中写景的不同表现手法,绘声绘色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4.描写风景时要写出你的独特体验,也可适当加入一些文化知识的介绍,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技法点拨】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
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
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
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对本次游记写作的训练提出如下建议:
1.认真观察抓特征“走马观花”式的对旅游景点进行游览,是抓不住旅游景点的特征的,观赏景物,要全身心地调动自己的眼、鼻、口、手、耳,去看、去闻、去尝、去摸、去听。
把美景融入心中,留意旅游过程中发生的见闻,一草一木、一楼一物、一石一沙、一人一事的具体特征就会清晰地展示在你的面前,就能避免写游记时出现不知所云或“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毫无目的地进行写作的尴尬局面。
2.选准角度讲层次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点,所选的角度应该能够揭示具体旅游景点的特征。
至于层次,只要能够按照“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的顺序对具体的旅游景点进行观察和描述,我们的游记自然就会有层次感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