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254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doc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

内容摘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从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开始,经过漫长中世纪的沉寂,再到卢梭、狄德罗和柏克对崇高思想的弘扬,最后由康德集大成。

因此,康德的崇高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他关于崇高的的若干深刻而精细的论点,不仅为他的先驱者所不及,而且为他的某些后来者所难比。

所以,我们应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康德的崇高理论。

Abstract:

Asanimportantestheticscategory,Loftystartsform”dicausslofty”fromLonginus,passesthroughthedrearinessofthelongmiddleages,goestoRousseau,DiderotandBurkeoncarringforwardthenobelideasandepitomizesbyCondefinally.Inthewesternestheticshistory.Therefore,Conde’sLoftytheorypalysanimportantandprominentroleintheWesternestheticshistory.HisprofoundandfineargumentsaboutLofty,notonlyhispfedecessorisn’tavailable,butalsoit’sdifficulttoreachforsomeofhislater.SoweshouldfullyknowandunderstandthelofytTheoryofConde.

关键词:

康德崇高美

正文: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对美和崇高的科学论证,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完成的,其分析既有对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自身的融合和独创,使崇高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可以说,康德丰富和拓展了崇高的内涵。

一、崇高与美的异同

“崇高”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演变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追问始自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第一个讨论了崇高与优美的区别,他从音乐层面把美分为粗犷英武的男子式美和温柔甜美的女性美。

罗马时期,西塞罗则直接把美分为男性美和女性美,并且从修辞学、文体学及诗学多个角度将崇高作为一种文体风格加以考察,但由于时代久远而未流传下来。

流传下来有关崇高的文献是古罗马美学家朗基努斯的《论崇高》。

在那里,崇高第一次被当做审美范畴来看,但就其主要意义来讲崇高主要指文章风格的雄伟。

因此,《论崇高》只能算一本修辞学著作。

十八世纪的英国美学家爱迪生,虽把审美对象区分为“伟大的、不平常的或美的东西”,但并未直接提出崇高的概念。

在康德之前,对崇高做了较详细探讨的是稍后于爱迪生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博克。

博克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和美的人。

其美学著作《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是关于崇高和美两个美学范畴的重要文献。

他认为,人类具有“社会生活”和“自我保存”两种情感欲望,前者的情感是一种产生美的纯粹的快感,而后者的情感则根源于危险与痛苦,他是产生崇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康德承袭了“崇高”这一传统术语,以特有的,批判的眼光赋予其新的含义,形成了著名的崇高理论。

和博克一样,康德坚定地把美和崇高看做两个各自独立的审美范畴。

不过康德还看到了崇高与美的联系和统一。

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是与审美的分析比较进行的。

首先,康德简要论述了崇高与美的共同之处。

康德指出:

“对于崇高和对于美的愉快都是普遍有效的,就质来说是无利害感的,就关系来说是主观合目的行的,就情状来说须表象为必然的。

”这就是说,二者都是审美判断,即反思判断,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并不涉及利害、目的和概念,但又都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必然性和普遍可传达性。

其次,康德重点论述了崇高与美的不同之处。

关于崇高与美的差异,康德谈了三点:

第一,从对象看,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这种无形式或者“对象”(康德实指对象的表象)自身是无限的(如太空),或者“对象”知识无限的表象(如大海)。

形式总是有限制的,无形式则是无限的。

例如:

一片落叶、一轮明月,他们的形式是有限的,人凭感官就能完整的把握。

相反,浩瀚无边的大海、一些千里的山洪则是无边无际的,人凭感觉把握不了它们的形式,只能设想它们是一个整体,借助先验理性来把握。

因此美好像是不确定的知解力概念的表现,崇高则是不确定的理性概念的表现,美同对象的质的表象相联系,而崇高则同对象的量的表象相联系。

第二,从快感的类别看,美感是直接的,单纯的,积极的快感,是一种促进生命力的感觉,它同对象的吸引力和游戏的想象力相契合,心灵处于平静安息的状态;崇高感则是一种间接的快感,它先有生命里暂时受到阻碍的感觉,继之才有生命力洋溢的迸发,它不是想象力的游戏,而是想象力严肃认真的活动,更多包含着惊叹或崇敬,它同吸引力不相合,主体的心情不单为对象所吸引,而且更番不绝的被推拒,造成心灵的巨大震荡。

因此它是一种包含痛感或由同感转化而来的的快感,是一种消极的快感。

因为美的有限形式与主体的想象力相适应,美感是想象力的游戏,它能直接促进主体的生命力。

正如康德所说,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因此能够结合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而崇高的无形式与主体的想象力不相适应,而是活动中严肃,给人以强烈的激动,能够和一种震撼想比拟,能够对我们同时快速变换着拒绝和吸引,崇高“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

”这就是说,面对崇高的对象,人首先感到恐惧,产生痛感,而后由于理性的升华,恐惧变成崇敬,痛感变成快感。

因此,康德认为,美给人以积极的快乐,崇高则不只含有积极的快乐,而更多地使人表现为对崇高事物的惊叹或尊敬。

康德看到了崇高的事物“好像对于想象力是强暴的”,所以他把崇高的快乐,称之为“消极的快乐。

”第三,康德认为美学崇高最重要的和内在的分别是:

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的找到根据,而崇高的根据则完全是主观的。

仿佛经过预先安排,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根据,而崇高的根据则完全是主观的。

仿佛经过预先安排,美的对象的形式带有一种合目的性,恰好适合我们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和谐合作,因而能产生美感;但崇高的特点是“无形式”,它和我们的判断力相抵触,仿佛对我们的想象力施加暴力,令人震惊、赞叹、彷徨、崇敬,而越是这样越令人感到崇高。

因此崇高感不是由对象的形式引起的。

那么它是从何而来呢?

康德说:

“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

”例如,辽阔的,被风暴激怒的海洋,本身不能成为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的。

只是当我们的心中预先充满一些观念,离开感性去追求更高的合目的性的观念,我们在观赏海洋时,才能激发出一种崇高感,它显示着人的理性和道德精神力量的胜利。

因此崇高纯粹是主观的。

二、崇高的分类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无限大。

例如浩渺的星空,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耸入云山的高山等等。

康德认为:

“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不能在对于评判而引起崇高情调的自然对象里寻找。

谁会把杂乱无章,冰峰相互乱叠的山岳群,或那阴惨狂啸的海洋之类唤作崇高呢?

但是当官找他们的时候,不顾及他们的形式,听任想象力和那虽然没有明确目的而只是扩张着的理性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力的全部威力仍觉得同理性的观念不相称,这时,心情就会感到在自己的判断中提高了。

”可见,在康德看来,正由于“对象”超过了感官的极限,主体要求掌握无限的理性才得以把他当做整体思维,这就证明我们内部有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能力,我们并因此而产生了愉快。

力学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

康德下定义说:

“威力是一种超过巨大阻碍的能力。

如果它也超过了本身就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在审美判断中,当自然被看成对我们没有支配力的威力时,它就是力学的崇高。

”康德对此举例说:

“好像要压倒人的陡峭的悬崖,密布在天空中迸射出迅雷疾电的黑云,带有毁灭威力的火山,势如扫空一切的狂飙,惊涛骇浪,无边无际的汪洋以及从巨大河流投下来的瀑布之类的景物是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不足道。

但是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有吸引力,我们就欣然把这些对象当做崇高的,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地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

”这里讲的“另一种抵抗力”,就是我们在精神上显示出来的比自然威力更大的威力。

就对象巨大的威力来说,他认为,我们物理上确实是无力的,但在自觉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却不屈服于对象的威力,一方面是由于对象巨大的威力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的“抵抗的能力”,即人在理性方面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

这就是说,仅有对象的威力而没有人的主体性,则只能导致恐惧,而不能产生崇高。

由此可见,康德讲的力学的崇高是十分主观的。

总得说来,康德认为,无论是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只是在力学的崇高中,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更多体现为人的道德情操,即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

由此可见,主体性是康德崇高理论的核心和支柱。

康德的崇高学说否认崇高现象的客观根源,把崇高归结为主体内心的观念,基础是主观唯心论的,两种崇高的分别也未见出本质的差别,有些论点还自相矛盾,这些都是缺点。

但它也包含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人比自然优越。

康德讲人,讲人的使命和尊严当然都是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的,有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肯定人要有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要有使命感,实际上就是肯定人要有理想,要超脱低级趣味,动物本能,以整个人类的使命为己任,这应当说是十分宝贵的。

三、康德崇高理论的影响

康德的崇高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前人对崇高理论的研究给康德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使康德进而丰富和扩展了崇高的内涵,对崇高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康德的崇高理论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席勒、黑格尔等人,还影响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影响到了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也在其思考的基础上阐发崇高问题,尽管康德的崇高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不能片面地、割裂的探讨康德的崇高理论,而要全面的、客观的、历史的认识康德的崇高理论。

综上所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康德美学不但开启了德国的古典美学,而且对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流派和思潮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从崇高的历史发展看,康德的崇高理论更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①    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

②    李醒尘著《西方美学史教程》

③    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见》

④    唐果《论康德的崇高理论及其影响》

⑤    周文斌《略论康德对于崇高理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