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163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Word格式.docx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

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

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

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

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

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

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

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

旧唯物主义的分界

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唯

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

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

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

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

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

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

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

真理性;

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

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

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

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

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

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

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

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批判功能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

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

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

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

它可以从大体

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

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

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

面。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

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

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

容。

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

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

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

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

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

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

是实践为人提

供了认知对象。

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

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

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

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

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

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

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

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

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

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

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

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

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

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

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

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大多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是实证论的,其对实践的见解也就必然是直观而偏狭的。

他们的一切经济分析都是以现实的实践,即工业、市场和商品交换为前提的。

因此,他们似乎有权责备马克思的实践过于抽象,因为后者把超越这一前提作为自己哲学的立足点,亦即“社会化的人类或人类社会”。

这样,马克思好像陷入了夹缝中:

对于抽象的实践观来说,他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观;

而对于直观的实证的实践观来说,他似乎又成了“抽象的”实践观。

如果说上述分析还只具学理意义的话,那么当人们完全忘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直观的实践观的区别,并因而用直观实践观指导当前实践时,重申两者的区别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概言之,马克思的实践观内含着对于理论的渴求,因而是自觉的,以一定社会目标为方向的;

内含着现实普遍利益即人民大众利益的价值导向,因而是革命的,批判的;

内含着把个人有限生命溶入伟大的人类解放事业并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人生导向,因而是积极的、向上的。

相反,直观的经验的实践观,由于把实践视为自发的、利己的、个体的,因而其实践从根本上是排斥理论的,是个人利益和纯粹自我的领地。

由此而引发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从直观的实践观出发,社会活动本质上是个人的自发活动。

每个人都是从自己出发,为实现个人利益而进入社会。

正是在自发的个人利益的尖锐冲突中,人们逐渐地摸索出日渐完善的行政、

法、道德等社会规范,其作用在于保护人们的自由竞争,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人利益。

因此,所谓“社会”不过是“抽象的游戏规则”的同义语。

这就是西方自由主义关于国家、法、历史进步以及社会公正的基本分析。

用哈耶克的话说,这是一种

“自发式扩展型人类秩序”,其中所体现的人类理性不是以建构某种特定的社会目标为特征的所谓“构成论理性主义”,而是在自发活动中不断纠错的所谓“进化论理性主义”。

应该说,这是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

问题在于这是

不是唯一可能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努力,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其实就在于要打破这一迷信。

我们能不能有这样一种选择,即立足于“现实的普遍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较为自觉的利益协调,减少社会冲突,加速社会发展,从而不仅使落后的民族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而且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弊害?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当代中国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初步将这一选择变成了现实,而我们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的也在于沿着这一已经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二、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

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实践以“现实的普遍利益”为立足点,这决

不是思辨的虚构。

大家知道,马克思曾追随费尔巴哈,用抽象的“类本质”否定资

本主义的残酷现实,并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之辩护的实践形式,将其称之为

“异化的活动”。

但是,当马克思越来越认识到这种批判的软弱无力时,他转向了

实践的观点。

他摒弃了费尔巴哈强加在现实实践活动上的偏见,不再把工业及世

界市场看作“非人的活动”,而是看作有着历史必然性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

他同

时也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套在市场经济上的光环,不把它当作人类唯一的实

践形式,而只看作具体的历史实践形式之一。

马克思之所以能采取这一独特而又

科学的态度,关键在于他发现了“无产阶级实践”这一崭新的实践形式。

大家知

道,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无论是唯物论或唯心论都把能够超越个人狭隘性的力量

归结为理性。

只是前者为避免使理性成为纯粹的精神现象,又往往对其冠之以“普

遍利益”的称谓。

然而,普遍利益如果没有从“市民社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方式,

它就始终只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信念。

但是,如果仅立足于经验或直观,又确实很

难发现现实的普遍利益。

马克思依赖下述发现,才奠立了普遍利益的现实根据:

其一,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史表明,任何一个试图领导革命的阶级,其阶级利益必然这样那样地和人类的普遍利益相吻合。

马克思写道,充当解放者角色的“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如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

会的普遍代表;

在这瞬间,这个阶级本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心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4页)其二,无产阶级能够持久地代表人类的普遍利益,因而是唯一能够冲破资本主义狭隘个人关系的社会力量。

马克思关于这点的全部论证归结到一点,

就在于无产阶级是一个“非市民社会的市民社会阶级”。

说其是“市民社会阶级”,

乃因为它是不断壮大的经济地位相同的现实社会力量;

说其是“非市民社会阶级”,乃因为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受特定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束缚)的阶级,毋宁

说,它的形成本身就意味着阶级的消亡趋势和现存社会的解体。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被剥削阶级。

这不仅因为它是首次掌握了文化和教育手段(这是资产阶级所被迫赋予的)的劳动阶级,还因为它是真正掌握了自我批评武器的革命阶级,所以它能最终摆脱雇佣劳动关系的束缚,站到“人类解放”的历史高度上。

可见,正是因为无产阶级自觉地把自己看

作人,因而才能避免被“神化”的命运。

马克思并没有将无产阶级神化。

如果说,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现,他的独特贡献仅在于论证了阶级斗争的历史根

源,历史暂时性以及阶级消灭的现实道路,指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话,那么,也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把实践引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非马

克思的首创,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发现了无产阶级实践这一崭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从而揭示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双重品格相统一的内在机制。

毫无疑义,

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

有自发的、盲目的,也有自觉的、高度组织化的;

有生产的、经济的、日常生活的,也有政治的、军事的,以至科学教育的;

有个人的、小团体的、地域性的,也有阶级的、民族的,乃至全民全球性的。

但是,从趋势上、从当今时代发展的高度上看,自觉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实践活动在其中

起主导作用。

用马克思的话说,即“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

大”。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不再听凭个人利益的盲目争斗而自发地形

成一些规范、规则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可以依靠社会的自觉力量,通

盘协调各种利益,努力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做到人民较为满意。

无产阶级实践

的巨大力量,首先在于它能造就越来越多目光远大,富于牺牲精神并富有个性的

新人,从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奠立基础。

这样,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有两个

基本点:

其一是直接现实性。

凡可称之为实践的,一定是对独立的对象性存在进

行有效改造的活动,因而同一切唯心的实践观相区别。

因此,尽管实践的范围极

其宽泛,每一种实践形式都有其存在的根据,而根本制约它们的,不是意志活动,

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条件。

其二是普遍性。

实践决不像人们所直观的那样凌乱,那

样狭隘,事实上,它是人类进步趋势的坚实基础,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品格。

产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人类交往的扩大,不断地表明了这一趋势。

虽然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一趋势被掩盖在盲目性、自发性和偶然性中,但实践的普遍性品格还是倔强地日益显露出来。

努力揭示人类实践的大趋势,自觉地将个别实践提升到人类实践的高度,求得人自身更健康的发展,正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刻内涵,

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发轫。

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使得马克思的实践观真正做到了科学与价值,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而割裂这两个基本点,

必然把马克思的实践观不是思辨化,就是实证化。

历史不断地提供了这两种极端的例证,其中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最为典型的当数伯恩施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伯恩施坦的实践观说到底是实证的实践观,因而他把实践归结为个人的经验积累,把实践过程归结为个人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摸索的过程。

这样,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在他那里就成了个人的唯一实在性,并因而成了否定包括阶级实践在内的群众实践形式的王牌;

实践对于理论的检验,也就成了从根本上排斥理论,

崇拜自发性的借口;

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则更成了否定革命飞跃,美化进化改良的根据。

从崇拜自发性、个体性实践,到根本排斥和背叛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伯恩施坦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应当看到,辩证法和实践是根本一致的,排斥辩证法和理论思维就是排斥实践精神。

所谓从政治上看问题,表现在实践观上,

就是要善于把握实践的总体。

崇拜自发实践的人,不可能成为战略家。

发端于青年卢卡奇、葛兰西思想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走的是另一个极端。

从实践观上看,

它的最大失误在于割裂实践的革命批判本性和直接现实性,将个体经验的“客观性”视为资产阶级的思想原则,视为工人阶级缺乏革命积极性的根源。

它在正确

地看到停留于日常经验中的人们(包括工人)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的思想控制的同

时,却把日常生活这一最大量、最普遍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清除了出去。

这样,

它势必夸大实践的自觉性、变革性和独创性方面,并进而夸大理论以至知识分子

的历史作用。

从强调“无产阶级实践”经由“阶级意识”而向理论中心主义和思辨哲

学复归,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悲剧。

连卢卡奇自己在晚年也承认,其

早期(《历史和阶级意识》时)的实践观,其实是一种乌托邦主义。

应当看到,

实践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感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是其基本品格。

排斥经验和日常生

产生活就是脱离群众,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实践精神了。

依靠群众,尊重他们的

实际经验并从中获取营养,这是实践精神的基本要求。

总之,只有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才能对现实保持革命的批判的态度,才能给分散的、琐碎的日常生活实践注入凝聚力,才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

但是,这并不等于把这一实践看作唯一的实践形式,更不等于把实践作泛政治化的解释。

事实上,生

产生活总是各种实践形式最深厚的基础,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本末倒置的。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走向21世纪

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的实践观本身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事实判断和价值

判断的统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在我们今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践第一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正因为如此,虽然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于本本主义的警惕,然而无论何种形态的错误思潮,都可能主要通过实践观形式表现出来。

突出实践已经成为现今我国各种实际上很不相同观点的共同点,实践观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斗争的一个焦点。

目前一个值得注

意的动向是直观的、实证的实践观有蔓延的趋势。

崇拜自发的、个体的实践,缺乏激情和理想,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病”。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逐渐支配了西方国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表面上看,现代主义思潮似乎是资本主义的。

它从资本主义的合理化主义,即人物化,科层化,职业化,走向了反文化,

反理性,反传统,用一种否定现存一切的激进主义来恢复和表现自我的存在。

然而事实上,它却是资本主义传统的产物。

“资本主义过程合理化了行为和观念,由于它这样做,它从我们心中赶走了形而上学的信仰,也赶走了各式各样神秘的和浪漫的观念。

这样,它不仅改造了我们达到目的的方法,也改造了最终目的本身。

”因此,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反英雄主义和立足于个人主义的,自我的膨

胀和中心地位是其合乎逻辑的结果。

(熊彼得: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第159—161页)丹尼尔·

贝尔则更明白地指出:

“,不受束缚的自我?

[untrammeledself],正如我早些时候所指出的那样,是一味美化猖獗的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