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84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教育在关注所有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一个人的个性。

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理解、识记、再现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工具。

实施创新教育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成就动机,以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前提。

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去体验、猜测,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

3、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

从人的智力发展完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调查研究表明,以17岁的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则各个年龄段的比例为:

4岁前为50%,4——8岁为30%,8——17岁为20%。

因此,能否抓住青少年时期进行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从心理机能与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机能迅猛生长期,更是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期,最富想象,最富冒险。

如果不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那将是莫大的失误。

本着“教学为中心”原则,如何去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也是难点。

为此,我们提出了“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研究初中理科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探索教师指导初中生创新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探索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三、实验对象与周期:

实验对象:

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教学的部分班级的学生.

数学:

6.17.18.19.1

物理:

8.19.1

化学:

实验周期:

三年2001年3月——2004年10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1年3月——2002年2月,制定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

进行如何在理科概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验.

第二阶段:

2002年3月——2003年2月,实施研究阶段。

重点是如何在理科规律实施创新教育.

第三阶段:

2003年3月——2004年8月,进行理科演示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研究.结题,报研究成果。

四、教学研究与实验方法:

自然实验法。

、研究内容:

从学校理科课堂教学、和校内外活动课等方面着手,着重研究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途径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为推动数理化三个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创造型教育作一些探索。

大体分四块内容:

①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②采用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因;

③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意志、品质和毅力;

④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创造才能。

五、研究的主要策略及作法。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因此,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

实验中,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导向,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开展创新教育实验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导向。

我们采取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办讲座,校内培训和走出去学习等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教师谯,讨论,提高认识,逐步摒弃旧观念,树立起新观念。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我们在实践中,制定了“分级研讨,分科推进,点面结合”的实施方案。

首先,在各年级理科教学确定实验班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其班级跟着开展,形成“点面结合”局面,每期按学科、年级(或年段)分成三级开展研讨。

(即年级、校级、镇级)。

上研究课、说课、评课,开展赛课活动等。

同时,每期按不同学科有重点地推出几节课参加校级研究,请教研员及全镇同行观摩、评议。

由于我们坚持了过程研究,使实验的开展扎扎实实,收到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除在主渠道开展研讨外,我们认为,活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良好途径。

我们充分利用朝会,班、队会,课外活动等形式开展实验。

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途径多样化,多渠道地全方位进行,收到良好效果。

3、“两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

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彻底进行改革;

二是师生观的转变。

师生不再是对立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教师,对学生在各方面能超越教师而感到欣慰;

三是教学方法的转变。

初步达到“四变“: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变知识的传授为学法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质疑问难,变宣讲式为讨论式。

教师和学生都尝到了创新地教与创新地学的甜头;

四是检测方法手段的转变。

不再依靠一张试卷羊定学生成绩好坏,在各学科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方式,多渠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获得的程度。

(二)、构建了创新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作为实验因素,包括了四个体系,即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环境体系。

通过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摸索出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初步模式。

即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

(1)、目标: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途径:

1、学科课程为主2、活动课程为辅

(3)、方法:

1、创新地教2、创新地学3、创新地考核、评价.

首先,目标体系包含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两个方面。

即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创新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最终目的。

其次,该模式体现了学科主渠道与活动课渗透的有机结合。

在学科课程这一主渠道中去挖掘寻找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主渠道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再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条途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再次,该模式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方法中体现了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以及创新性地考评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没有教师创新地教,就不可能有学生创新地去学习;

而没有以创新性地考核和评价学生为正确导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偏离目标,而失去价值,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

(三)、两条途径实施。

1、学科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

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五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教学方法的衫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坚持“两全”“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课堂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2、课外活动渠道: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脉,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活动包括:

独立自主的班队活动,动脑动手的科技制作活动,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培优补差活动,各级各类的参赛活动等。

参与科技创作的志趣和能力。

3、三套方法重落实。

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组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双基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根据不同学科和内容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以达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1)、创新地教。

教师“创新地教”是学生“创新地学”的重要前提。

它要求教师要关于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从备课入手,对旧的备课形式和方法进行一次改革探索。

教师在吃透教材,找准结合点后,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重难点等将教案分成“三块”(教师、学生、旁批),分别写出师生的活动过程,尤其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在体现创新思维训练的地方加上批注。

一句话,将教案备成学案。

在教学中,教师依照“导趣、导疑、导思、导创”的模式,注重课前激趣,引导大胆质疑,鼓励积极思考,启发挖掘创新。

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养鱼》科文课教学中,王春雪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配上如诗的画面,很多快将学生带入美丽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团泊洼。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了解并爱上了自己的家乡,更为家乡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前景;

既受到了美的熏陶,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该课因此获县级创新课三等奖。

刘兰梅老师在教《圆》一课中,设计了用动物骑车比赛场面引入,使学生在充满童趣中初步感知圆的概念。

在《圆的性质》教学中,她采用了故事情景激趣,导疑,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动手比较,用摆一摆等方式逐步使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得到解决。

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该课参加了“团泊中学创新学习”竞赛课获优秀奖。

(2)、创新地学。

学生创新地学习是教师创新地教的结果。

它表现为学生不再象口袋一样去装教师自信为绝对正确的“真理”,而是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力求标新立异,在教师的指导下乐于创新,学习创新,学会创新。

在教师的“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启发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由生疑,到探索质疑,然后合作释疑,最后达到有所创新的高度。

①、激趣生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教师采用的多种激趣手段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和探究真理的欲望。

问题也就此产生。

A、情景激趣生疑。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引人入胜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出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质疑和讨论。

B、动中激趣生疑。

在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动中说一说,议一议,动脑想一想。

学生于是对所学新知产生好奇心,因而提出质疑,并通过观察分析去得出结论。

C、多媒体教学中生疑。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将计算机软件引入课堂。

集声、光、色为一体,将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起探究质疑之趣。

②、探究质疑。

当学生产生了疑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一开始,学生总是提出一些与重难点无关的问题,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对课本知识中重难点质疑,长此下去,质疑问难的能力逐步形成。

③、合作释疑。

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当学生学会通过合作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科都将合作学习讨论放到课堂的中心。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下位,自由组合,开展讨论,还可以与教师甚至听课者开展讨论,让学生在高度宽桦环境中合作探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④、实践创新。

当学生在学完本课后,教师将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外的知识拓展。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运用课外所学知识和生活中所见所闻,展开大胆想象,让思维达到活跃的顶峰,训练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毕桂荣老师在化学课教学中教给了学生分类的方法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

学生从课本上盐的分类想到了人的分类、果实的分类、物品的分类……而且在每一个类别中,又想像出无数种分类方法。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启动达到顶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以提高。

(3)、创新地考核、评价。

创新性考评是对创新性地教和创新性地学的检验。

它与创新性地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对教与学起到一种导向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坚持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摒弃了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考试方法。

如物理教学中“物理综合素质评定表”,分为平时测查和期末测查两部分。

测查内容包括:

学习中的反思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双基知识的理解记忆及口头表达能力。

平时测查由伤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打分,再与期末测查结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摒弃了“一卷定终身”的片面作法,强化了学习过程的管理。

其它学科也在各自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六、教学研究的效果:

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参研能力增强。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理论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和参研意识,教改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教师基本达到“五会”:

会学——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会上——能主动争取并上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课、参赛课;

会评——能积极评议各级研讨课、参赛课;

会谈——能发表有一定水平的见解,交流体会;

会写——能写出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文章。

2、初步构造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本模式为:

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

(2)、经过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在各学科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仍在不断地完善,以求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3、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

我校青年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54%。

为让她们尽快成长,在实验中,我们将青年教师作为重点,送她们去学习,给她们“压担子”,“逼她们上研究课,教她们写论文……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验中迅速成熟,有了长足进步。

她们的教学活动,参研参赛论文教案等多次获市、县、镇奖励,取得了可喜成果。

4、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

(1)、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学习效果较显著。

实验后期,我们对全校44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①、认为创新学习这种方式对发展思维很有作用的有290人,占65.6%,有作用的97人,占21.9%;

两者共占87.5%。

②、通过创新学习实践活动,成绩明显提高的135人,占30.6%,有进步的256人,占57.8%。

两者共占88.4%。

③、在开展创新学习中,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为345人,占76%。

④、在创新学习中,认为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371人,占83.8

⑤、开展创新学习后,学生课后作业时间在半小时内完成的264人,占59.8%,40分钟左右完成的96人,占21.7%。

三项人数共为403人,占总人数的91.1%。

⑥、在几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喜欢合作讨论式学习的299人,占67.6%。

喜欢探究式学习的196人,占44.4%。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创新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是有效的。

(2)、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在参加各级动脑动手竞赛中,三年来学生获市级奖2个,县级奖15个。

5、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

(1)、有1位老师编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实验教材,已用于本校教学之中。

(2)、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活动,获县级奖1人。

(3)、教师撰写论文,教案参赛,获市级奖4人次,区级奖12人次,校级奖30人次。

6、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实验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组档案、教师档案、学生个案等。

教师随时收集资料,人人建档,共建学生个案档272人次。

七、有关创新教学研究活动的讨论:

1、创新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实验者在长期的艰苦的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使现有的模式更加科学,完善。

2、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抓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我校正是重视了抓师资队伍这一关键,才使实验顺利进行。

但教师观念和作法的转变必须长期不懈地抓下去,才能达到彻底更新观念和摒弃陈旧作法的目的。

3、由于初中生好动天性,在其思维活跃的同时,往往会出现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录的现象。

还需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着手,强化训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八、结论与思考

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从中认识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施创新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和几种方法:

原则一:

主体参与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和条件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原则二:

整体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

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萎缩,更有可能造成人格的不健全。

原则三:

协同创新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要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原则四:

尊重个性原则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环境,是挖掘中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

原则五:

实践探究性原则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原则六:

激励进取性原则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选择新途径、新方法来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方法一:

体验学习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并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

方法二:

挫折演示法

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

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在解题中故意表现出思维受阻,并借此向学生演示在经过若干次挫折后克服思维上的障碍而获得成功的过程。

教学中如果教师从不向学生演示解题的挫折和失败,以及如何经历有限次的挫折后得到正确结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的水平上,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方法三:

发展问题法

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并不告诉学生怎样编写,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写出不同的发展题,然后再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

当学生解答出这些共同问题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题时从其间关系中学到了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方法四: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所谓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

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