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900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docx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袁绍和田丰

我这里还有一段简短的视频,这个简短的视频说的是另外一个例子。

就是另外一个大臣,因为跟领导说话不注意方式和方法,结果断送了性命,这个人叫田丰。

田丰是三国初期,或者说是汉代末年的一位绅士。

在袁绍起兵的时候,田丰卖掉自己所有的家产投奔了袁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田丰后来帮助袁绍统一了北方四郡,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大的诸侯。

可以说田丰是一位足智多谋、极有远见的谋士,也是袁绍手下最大的功臣之一。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田丰在袁绍的团队里地位也比较高,但是田丰这个人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根据史书的介绍,说这个人是刚而犯上。

田丰在袁绍夺取北方四郡,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以后,曾经多次规劝袁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和曹操对战,坚决反对袁绍跟曹操决战。

但是袁绍这个人的野心当时已经膨胀起来了,他非常希望自己尽快的把曹操消灭掉,统一整个北方,然后统一整个中国,称霸天下,这是袁绍当时的想法。

但是田丰认为袁绍的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反映的可能就是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

他建议袁绍,首先把北方的地盘好好的稳固下来,因为虽然统一了北方四郡,但是北方人民还没有真正感受你的恩德。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后方还不够稳固,如果跟曹操决战,有所闪失,那你岂不是退路都没有了吗?

另外一方面,曹操的势力远远不可以和你相提并论,虽然他现在挟天子以令诸候,但是以他现有的势力是没有必要把他当成头号的威胁,只要你把自己的势力真正的稳固下来,将来有一天,曹操迟早是你的手下败将,统一北方,统一整个中国指日可待,没有必要为曹操过分的担心。

但是袁绍听不进田丰的话,结果跟田丰之间就发生了激烈的意见冲突。

田丰也在多个场合下比较严厉的批评袁绍,那袁绍他就感觉田丰这个人很固执,经常说一些败坏士气的话,让他的团队离心离德。

所以为了避免田丰继续发挥这样的负面作用,他派人把田丰给关起来了。

等到“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几十万兵马灰飞烟灭,溃不成军。

在这种情况下,田丰还是关在监狱里,在监狱负责看管田丰的狱官非常同情田丰,非常欣赏田丰的才华,所以他在得知“官渡之战”的结局以后,就跑来向田丰道贺,跟田丰有一段精采的对话。

狱官认为历史已经证明田丰是正确的,所以田丰马上有救了,但是田丰为什么在听说“官渡之战”的结局以后,抱头痛哭,认为自己的死期已到,并且确实也得到了应验。

他为什么能够准确的判断后来所发生的事情?

那也是因为他通过关押的这段时间,参透了自己的领导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说袁绍这个人是外宽而内忌,表面上来说和蔼、可亲,对下属问长问短、关怀备至,但是实际上无论他表面上跟下属关系有多么好,都时刻有另外一只眼睛在偷偷地窥视自己的下属,从来不能够真正的和下属交心,更谈不上肝胆相照。

如果他在“官渡之战”当中打了胜仗,他一定会把我给放了,因为他想借用这样的机会向世人证明的宽怀大度,给自己脸上贴金。

但是由于他今天打了败仗,羞于见我,所以田丰不忘深意。

为什么在历史已经证明田丰正确、袁绍错误的情况下,袁绍依然要把田丰给杀了呢?

我曾经不自量力的做过这么一些分析,就是袁绍这个人的任人之道,跟李世民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在袁绍看来,衡量一个下属好不好的标准之一,就是作为下属的,要真正的替领导着想,要真正的听领导的话,在袁绍看来,一个下属不听领导话,不去想方设法的实现领导的意愿,就不是一个好的下属。

比如说田丰认为,袁绍这个“官渡之战”是错误的,所以他不支持袁绍这样做,经常说一些泄气的话。

袁绍自己认为我是你的领导,我已经做出来的决定,你就不要违抗,你就只能够无条件的执行,即使“官渡之战”是不应当打的,但是我已经发动了这场战争,已经没有退路,那你就应当无条件的拥护和支持我。

另外袁绍可能认为,做下属的要真正理解领导需要的是什么。

特别是有一些领导的需要,他不便于说出来,但是你们做下属的要善于理解,要善于领会领导的心思。

比如说“官渡之战”结束了,袁绍虽然几十万军马全军覆没,但是他毕竟还有自己的根据地,北方很大一块地盘还是他的,像他这样的当世豪杰,一代英雄怎么可能认输呢?

他既然不认输自然会想办法东山再起,既然他要东山再起,对于“官渡之战”的失败,他需要给世人一个交代,什么样的交代?

他希望世人明白,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战当中获胜,就是因为采取了卑鄙肮脏小人的手段,把天下交给像曹操这样卑鄙肮脏的小人,是没有指望的,那么你作为他的下属要学会帮他去抹黑曹操,妖魔化曹操。

像这种事情是领导不好意思直接交代的,但是你们做下属的要明白,要体会的出来。

可是像田丰这样的傻瓜,他是绝对不会人为的、昧着良心去抹黑什么人的。

只要他活着一天,他那张嘴就不会控制住自己,就会不断地告诉世人,袁绍是因为没有听他的话才输了的。

你说这不就成了袁绍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吗?

另外在袁绍看来,作为下属要懂得自觉的维护领导的权威和威信,而不是急于在领导面前彰显自己的个性。

那你觉得你的领导错了,你认为袁绍不应当发动这场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已经发动起来了,你经常批评领导,你经常在众人面前说领导的不是,搞得领导的下属跟他离心离德。

让袁绍在下属面前很没面子,甚至下不来台,不利于领导树立自己的威望了。

那你别忘了,你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那都是我给你的,没有我哪有你的今天?

你为什么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那么急于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么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好像你是个英雄,好像你多么有远见卓识,你说穿了不就是我养的一条狗吗?

你作为一个狗,你怎么老是把自己当成人对待,你忘记了你自己真实的身份?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袁绍可能还认为做下属的,要善于照顾领导的心理,要让领导活的舒服、快活,要让领导赏心悦目。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领导也是人,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面,领导承担的压力是最大,付出的心血是最多,领导自己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复杂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可是你们这些下属有谁理解他?

有谁懂得他?

出了事情都是领导来承担责任,而你们不需要承担责任的。

请问领导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有谁真正的关心过领导,有谁懂得领导也需要安慰,领导也需要支持,领导也需要下属的同情和理解。

所以有的下属他懂得领导内心世界这些丰富和复杂的东西,想办法把领导搞得很舒服很爽,让他的身心哪怕只暂时的放松一下,那才是好的下属。

因为这样的下属让领导找到了做人的感觉,做领导的感觉,才真正活的像个人样子。

但是像田丰这样的下属,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像个刺猬似的,总喜欢说领导的不是,总是要领导按照他的意见去做。

请问这样的下属留着他干什么?

所以在袁绍看来,把田丰这样的下属给杀了,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值得惋惜的事情。

那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发现,李世民和袁绍在任人之道方面的重要差别,就是李世民认为“主明而臣直”。

衡量一个下属的好与坏最主要的标准之一,是看他这个人的本质是否好,本质上是否正直。

而在袁绍看来,衡量一个下属的好与坏,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下属是不是真正的为领导着想,一切无条件的只维护领导需要和威望。

结果袁绍对于像田丰这样正直的下属,处以死刑或者进行关押。

最后他身边所剩下来的,团结在他身边的那些人以小人为多,而李世民多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士。

在李世民看来,一个下属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下属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甚至让领导下不来台,不是衡量一个下属好坏最主要的标准,甚至不一定是什么坏事,不一定说明这个下属就不好。

我们现在回到孔子所讲的,“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以及此诗讲,“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为什么古人有这样一种思想?

我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古人认为,领导权大、势大,一般人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讲真话,所以领导要想发现真正的人才,也不容易,很容易被下属蒙蔽,很容易被他人所忽悠,因为你手上的权力太大了,你所掌握的资源太多了,那么这些下属不忽悠你忽悠谁?

在这种情况下,对领导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考验。

所以古人讲“纳谏”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之道,虽然我们人人都知道“纳谏”的重要性,但是未必意味着我们人人都懂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采纳古人的这样一种“纳谏”的策略,来管理自己的下属的。

(六)正名

再下面我想跟大家讲的就是古人管理思想当中的第六个方面,就是所谓的“正名”的问题。

这个“正名”是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话原出于《论语?

子路篇》,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话的表面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懂得自己的职责,当教授就要像当教授的样子,不要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当官的就要像个当官的样子;当老师也要有当老师样子;当商人也要有当商人的样子,每一个行业都要懂得自己行业的价值,懂得这个行业的职责。

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发现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实际上同样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正名”问题,为什么这样讲?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就是各行各业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

各行各业的人们真正关心的就是一件事情,就是“利”。

所以我有时候跟大家开玩笑,我们现在讲那么多的核心价值,也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最盛行的一个价值就是利益,利益才是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核心价值了,把所有其它的价值都代替了,这当然是非常扭曲不正常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扭曲和不正常的情况?

实际上这就是各个行业没有得到“正名”的标志。

比如说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假如当老师的认为,挣钱比教书育人更加的重要,于是巧立名目,在学生身上乱收费,当发现学生给他带来的实际利益不够的时候,他也就不愿意认真负责的去教育学生,那教育这个行业已经不称其为教育这个行业了。

那作为政府的官员,他神圣的职责是管理一方、捍卫正义、造福人民,但是政府官员如果他内心深处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个人的名位、地位和利益的话,把这些东西看的比自己的位子更重要,那他也不可能很好的去造福人民了。

我现在想要说的一点就是过去几十年来,文革给我们留下的另外一个负资产,就是摧毁了很多行业自身的价值,让各行各业的人们忘记了自己这个行业神圣、崇高的价值所在,结果他们很容易被商品经济的浪潮打垮,变成了唯利是图的人物。

我为什么要这样讲?

我们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小孩子在幼年时期,他如果喜欢一个东西,他就非常真心的去追求他。

当他这样去追求的时候,未必是考虑到将来能给家族争光、给母校争光、给祖国和人民争光,他未必会想这些问题。

而在他长大以后,要面临选择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如果他真正是把个人的兴趣放在第一位,那么其它方面的因素就相对退居次要位置。

沿着这种个人兴趣可以确立自己在这个专业领域强大的爱好,并且会无限的深入下去。

人们喜欢一个领域,喜欢一项事业,不一定都是为了给祖国和人民争光,不一定都是为了功利、可见的利益。

爱因斯坦不是为了报效德国而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牛顿不是为了给英国人民争光而发明了流动力学。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因为人有求知的欲望,是因为人有一颗好奇之心,那么科学对人性论的基础就在于,满足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假如我们把历史上所有成功的科学家都打扮成爱国者,仿佛他们是因为爱国而成为科学家的,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那也可能成为一种误导和蒙蔽。

就让那些幼小的孩子们一切从爱国出发,而忘记了积极地开发自己的个人兴趣,而我们的教育机构也没有真正的从这方面去引导这些孩子们。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前进真正的动力又在哪里?

实际上科学前进真正的动力就在于人的好奇之心能够得到无限的满足。

我们可以说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逻辑基础,这个基础是植根于人性的深处,并不是每个人在所有的行业都有同样的天赋。

比如说有的人,他从小喜欢钢琴,他沿着自己的兴趣发展可以成为一个钢琴家,他成为一个钢琴家与他爱不爱国,与他能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这一点在当初他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不一定是首要因素,虽然他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以后,确实可以给祖国和人民争光,确实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但是那是第二位的。

贝多芬不是因为想报效意大利,给意大利人民争光,给欧洲人民争光而成为贝多芬的。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多年来在一种意识形态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强大的支配下,我们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