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26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按照“重项目、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的总体思路,以重大人才项目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基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逐步增加人才工作投入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为推进泉州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加快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坚持人才优先原则。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体现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部署中,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服务发展原则。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大胆推出人才发展新举措,优化人才综合工作环境,努力使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

——坚持以用为本原则。

将以用为本原则贯穿到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拘一格,为使用而培养、为使用而引进,在使用中培养、在使用中激励。

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智慧,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引导人才更好地为我市发展服务。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各种人才开发资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既强调高端引领,又强调基础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重点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人才相对拥有量、人才增长速度、人才创新能力、城乡人才统筹发展水平处在全省中上水平,人才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为实现比全省提前2年、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到2020年,确立区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进入人才强市行列,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引进和集聚人才的高地,为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规模不断壮大。

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0万人左右;

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0万人左右。

人才总量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6%,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5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8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

——人才结构逐步优化。

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达到。

到2020年,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达到。

人才的学科、产业、行业、城乡、区域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创新人才比重显著提高。

——人才投入稳定增长。

到2015年,财政投入人才工作经费占GDP比例不低于0.4%。

到2020年,财政投入人才工作经费占GDP比例不低于0.7%。

——人才环境持续优化。

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到,引进境外专家数量达到人次;

泉籍大学生回泉就业率达到;

泉州地面高校毕业生在泉就业率达到;

到2020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到,引进境外专家数量达到人次。

人才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学术环境更加完善,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聚集地之一。

——人才效能明显增强。

到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人才贡献率达到 %。

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人才贡献率达到%。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更加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

泉州市人才发展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属性

人才规模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60

80

110

预期性

人才

素质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人年/万人

38

45

89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26

28

30

主要劳动年龄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人才结构

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

人才投入

财政投入人才经费占GDP的比例

≥0.4

≥0.7

约束性

人才环境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泉籍大学生回泉就业率

泉州地面高校毕业生在泉就业率

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

引进高层次人才数

人次

人才效能

人才贡献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业创新能力,学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省内领先,能引领和带动我市某一领域科技进步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15年,全市研发人员总量达到  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 人;

到2020年,全市研发人员总量达到  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  人。

主要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式培养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

制定更加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

依托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产业人才高地建设计划和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12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培养、吸引、集聚研发人才。

深化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二)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适应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泉州建设需要,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到2015年,在信息、机械、石化、城市建设规划、海洋、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万人,在教育、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万人;

到2020年,培养开发上述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万人和 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加强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预测和发展规划,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调整优化泉州地面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鼓励企业、高校与政府联合办学,培养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培养造就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制定实施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

实施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资源开发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形成整体合力。

(三)统筹各类人才发展

1.党政人才队伍

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稳定在1.2万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0%以上;

到2020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稳定在1.2万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5%以上,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

深入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训教育体系。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公推公选等制度,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加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

加大领导干部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干部定期交流、轮岗,选派机关干部进行挂职锻炼或挂钩联系重点企业。

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

加强党政人才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打造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驾驭能力强,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左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65%以上;

到2020年,达到55万人左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5%以上。

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

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战略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后备人才。

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

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

做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产业人才高地和领军人才以及优秀人才的选拔评审工作,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

到2020年,达到30万人,其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4.2∶7.4。

加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化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构建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市优秀人才选拔与管理,加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和培养力度。

加快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中心(实验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和集聚优秀博士后人才。

制定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制度。

定期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支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8万人;

到2020年,达到13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3万人。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产业技工培养基地。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改革办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加快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抓好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认证,规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全面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推动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名师带徒培养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

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积极引进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形式合理流动。

加大资金投入,对企业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实行补贴政策。

鼓励、引导企业实行薪酬与职业资格级别挂钩制度,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

到2020年,达到20万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2名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带头人。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视频培训。

加强农村“七大员”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制定并实行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标准,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定。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奖励。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以人才培养、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

到2020年,达到1.7万人。

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考核制度,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

发挥社会工作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人才参与社会工作。

四、主要政策

(一)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引进创新人才政策

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中心(实验室)、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加强博士后站点建设,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

积极有序推动院士工作站设立,促进院士及其团队在泉州集聚,实现项目落地。

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鼓励科研人员、企业家到高校从事教学兼职,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制定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对产学研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企事业单位接收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见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或给予补贴,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招聘录用工科类高校毕业生由同级财政给予人才实训补贴。

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课题申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实施鼓励非公有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把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对非公企业在人才招聘、国外智力引进、人才技术交流合作、职称评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专家评选表彰、人才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与国有单位适用同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政策,积极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动。

加强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非公企业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非公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依法保护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合法劳动和非劳动收入。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基地规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落实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

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组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支持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力度。

完善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加强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建设,举办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促进创业者科技成果转化。

制定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政策。

(四)实施人才评价政策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各具特色、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以业绩贡献为重点,对本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办法。

建立人才测评中心,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

建立完善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

建立健全党政人才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完善分级分类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

探索技能人才社会化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

(五)实施更加开放的柔性引才政策

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智力。

健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研发外包、项目合作、课题招标、教授讲学、顾问咨询、科研攻关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及留学回国人才来我市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合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到“引才”与“引智”紧密结合。

(六)实施泉台港澳侨人才交流合作政策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构建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引进格局。

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专项资金,吸引留学人才来泉工作创业。

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泉工作绿色通道。

探索设立“台湾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加大引进台湾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力度。

依托台商投资区,探索台湾人才来泉通行、居留、就业、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出台台湾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台湾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特别是光电、船舶修造、汽车配件、生物制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来泉创业就业,开展合作交流。

支持两岸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拓展两岸教育合作,开展两岸联合办学。

实施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办法,支持企事业单位招聘台湾优秀人才。

五、重点工程

(一)“122”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按照我市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依托企业、园区、高校、科研和其它事业单位,用5-10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能够突出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依托我市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中具有产学研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建成200个左右产业人才高地,培养200名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显著、业内广泛认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人才。

(二)上市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提升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围绕我市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

到2020年,培养100名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培养500名精通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或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培训3000名职业素养好、开拓能力强、在生产经营或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职业经理人。

(三)海外人才聚集工程

依托市级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国有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以及泉州经济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等载体,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用5-10年时间,从海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引进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四)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大力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开展两岸联合办学,引进台湾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拓展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继续实施“百千万”教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每年遴选200名各类学校骨干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校长,通过研修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