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8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3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docx

数列复习课2课时教师

第15、16课时数列复习课(2课时)

一、

 

二、数列知识回顾

(一)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定义(一般定义,数列与函数)、数列的表示法。

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对于任一数列

其通项

和它的前n项和

之间的关系是

(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有关公式和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通项公式

=

+(n-1)d=

+(n-k)d=

+

-d

求和公式

中项公式

A=

推广:

2

=

推广:

性质

1

若m+n=p+q则

若m+n=p+q,则

2

成A.P(其中

)则

也为A.P。

成等比数列(其中

),则

成等比数列。

3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

4

2.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

(1)定义法:

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

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

(3)中项公式法:

验证

都成立。

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的最值问题: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三)、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等价转化等。

1.公式法:

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

其中{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3.错位相减法:

适用于

其中{

}是等差数列,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1):

1+2+3+...+n=

2)1+3+5+...+(2n-1)=

3)

4)

5)

6)

【精典范例】

一函数方程思想在研究数列问题中的运用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最重要的内容,几乎贯穿中学数学的始终,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n的函数,当d≠0时,等差数列的通项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前n项和是关于n的一元二次函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与指数函数有关。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用函数关系反映出来,便形成了函数思想;把众多待求量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确定,便形成了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思维便形成了函数方程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函数的有关性质来研究数列问题。

例1

(1)首项为正数的等差数列{a

},其中S

=S

,问此数列前几项和最大?

(2)等差数列{a

}中,S

=100,S

=300,求S

(3)等差数列的公差不为0,a

=15,a

a

a

成等比数列,求S

分析

(1)等差数列前n项和S

=

n

+(a

)n(d≠0)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故可设S

=An

+B

运用配方法求最值;

(2)由S

=An

+B

及S

=100,S

=300,求出A、B后再求S

(3)求S

的关键,在于求a

由a

=dn+(a

-d)(d≠0)知,它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故可设a

=An+B,由条件列出方程组求A、B。

【解】

(1)设S

=An

+B

(A≠0),

∵S

=S

∴9A+3B=121A+11B,即14A+B=0。

又∵S

=An

+B

=A(n+

∴当n=-

=7时,S

有最大值S

另解由S

=S

,得a

+a

+a

+a

+a

+a

+a

+a

=0,

又∵a

+a

=a

+a

=a

+a

=a

+a

∴4(a

+a

)=0,a

+a

=0.

由于a

>0,据题意知a

=-a

>0,a

<0

因此,前7项和最大。

(2)设S

=An

+Bn(A≠0)

∵S

=100,S

=300,

∴S

=900×

+30×5=600。

另解∵S

=100,S

=300,又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

∴S

-S

=2(S

-S

)-S

∴S

=600

(3)设a

=An+B(A≠0)

∵a

=15,a

=a

·a

a

=2n-1

∴S

=(2×1-1)+(2×2-1)+…+(2×n-1)

=2×(1+2+…+n)-n

=n(n+1)-n=n

.

评析从函数角度考察等差数列中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从而把数列问题转化为函数解决,体现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的核心之一,它如同函数中的解析式一样,有解析式便可研究其性质等;而有了数列的通项公式便可求出任一项及前n项和等,看来,求数列的通项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关键点,现将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几种题目类型及方法总结如下。

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观察数列特征,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结构,纵向看各项与项数n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写出下面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

…;

(2)1,-

…;

(3)

…;

(4)21,203,2005,20007,…;

(5)0.2,0.22,0.222,0.2222,…;

(6)1,0,1,0,…;

(7)1,

【解】

(1)注意各项的分子分别是1

,2

,3

,4

,…,分母比分子大1,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

.

(2)奇数项为正,偶然项为负,各项分母可看作2

-1=1,2

-1=3,2

-1=7,2

-1=15,2

-1=31,…,各项分子均为1。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1)

·

(3)各项的分母分别是2

,2

,2

,2

,…分子比分母小1。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

(4)各项可看作21=2×10+1203=2×100+32005=2×1000+5

20007=2×10000+7,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2×10

+(2n-1).

(5)把各项适当变形0.2=2×0.1=

×0.9=

×(1-

),0.22=2×0.11=

×0.99=

×(1-

),0.222=

×(1-

),0.222=

×(1-

),…,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

·(1-

)。

(6)奇数项皆为1,偶然项为0,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

(7)各项可看作1=1+0,

=

+1,

=

+0,

=

+1,

=

+0,

=

+1,…,∴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

+

.

评析用观察法写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考虑如下几点:

(1)观察数列各项符号变化,考虑通项公式中是否有(-1)

或者(-1)

部分,如本例中

(2),(6),(7)也有所涉及。

(2)分解分子分母的因数(式),考虑其变化规律与序号的关系,应注意根据某些变化规律较明显的项,“猜”出某些因式约分后规律表现得不那么明显的项,同时要特别注意等差,等比关系,如本例

(2),(3),(4)等。

(3)考虑分子、分母与一些特殊数列如2

,3

,n

n

等的关系,如本例

(1),

(2),(3)等。

2.已知S

求a

或已知S

与a

的关系求a

已知数列{a

}的前n项和S

求a

时,要注意运用a

和S

的关系,即

例3已知下列各数列{a

}的前n项和S

的公式,求{a

}的通项公式。

(1)S

=10

-1;

(2)S

=10

+1;

【解】

(1)当n=1时,a

=S

=9,

当n≥2时,a

=S

-S

=(10

-1)-(10

-1)=10

-10

=9·10

且n=1时,a

=9也适合上式,∴a

=9·10

(n

).

(2)当n=1时,a

=S

=10

+1=11,

当n≥2时,a

=S

-S

=(10

+1)-(10

+1)=9·10

而n=1时,a

=11,不适合上式,

评析已知{a

}的前n项和S

求a

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应重视分类类讨论的应用,要先分n=1和n≥2两种情况讨论,特别注意由S

-S

=a

推导的通项a

中的n≥2。

(2)

由S

-S

=a

,推得的a

且当n=1时,a

也适合“a

式”,则需统一“合写”。

(3)由S

-S

=a

推得的a

,当n=1时,a

不适合“a

式”,则数列的通项应分段表示(“分号”),即

如本例中

(2),(3)。

请观察本例中

(1)与

(2)的差异及联系。

3.累差法

若数列{a

}满足a

-a

=f(n)(n

),其中{f(n)}是易求和数列,那么可用累差法求a

(请你复习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部分)

例4求数列1,3,7,13,21,…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a

-a

=3-1=2,

a

-a

=7-3=4,

a

-a

=13-7=6,

a

-a

=2(n-1)

以上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

a

-a

=2[1+2+3+…+(n-1)]=(n-1)n,

∴a

=n

-n+1.

且n=1时,a

=1适合上式。

∴a

=n

-n+1.

评析我们应验证n=1时a

=1适合a

=n

-n+1式,这是什么原因。

4.累商法

若数列{a

}满足

=f(n)(n

),其中数列{f(n)}前n项积可求,则可用累商法求a

.

例5在数列{a

}中,a

=2,a

=

a

求通项a

【解】∵a

=2,a

=

a

=

=

……

=

以上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乘得

=n,a

=2n.

且n=1时,a

=2也适合上式。

∴a

=2n.

5.构造法

直接求通项a

较难求,可以通过整理变形等,从中构造出一个等差或等比数列,从而将问题转化为较易求解的问题,进一步求出通项a

例6各项非零的数列{a

},首项a

=1,且2S

=2a

S

-a

n≥2,求数列的通项a

【解】∵a

=1,2S

=2a

S

-a

n≥2,又a

=S

-S

.

∴2S

=2S

-2S

S

-S

+S

=2(n≥2)(怎么得到的?

∴数列{

}是以

=1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1+(n-1)·2=2n-1,S

=

.

∴a

=S

-S

=

=

(n≥2)

又a

=S

=1,不适合上式,

有些求通项的题目可能要综合应用几种方法和技巧;当然了,有些题可能有多种解法。

评析构造法解决问题希大家尽量掌握,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数学素质大有帮助。

注意求数列通项公式的问题是最为常见的试题,特别要注意已知S

求a

的问题。

三数列求和

数列求和是数列部分的重要内容,求和问题也是很常见的试题,对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主要是运用公式;某些既不是等差数,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