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889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知识文档格式.docx

德国幼儿教育家,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创立了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方法。

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其教育理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一,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

三,创制了“恩物”。

恩物仿照大自然事物的性质、形状和法则,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客观上有助于扩大幼儿的知识,发展它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强调了作业的重要性。

六、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的。

应适应儿童的发展。

(2)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立了“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特护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

一、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二、提出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三、注重感官教育。

四、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五、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六、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儿园

创立了活教育理伦,一生致力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之路。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一、教育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二、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三、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三、提出幼儿园五种教育活动。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3.我国幼儿园教育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性质

基础性。

公益性

(2)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幼儿园对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三、幼儿园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打好基础

4.儿童观

(1)儿童观的内涵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2)当代儿童观

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5.学前教育的原则

(1)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三、目标性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五、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七、整合性原则。

(2)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一、保教合一的原则。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三、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四、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6.幼儿园课程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就是幼儿园课程目标。

可从两个角度来表述:

一、从教师的角度表述:

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

二、从幼儿角度表述:

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达到的发展。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一、关于自己及周围世界的粗浅的知识经验。

二、关于基本的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三、关于发展儿童智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经验。

四、关于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经验。

(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一.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日常活动与生活。

三.学习环境。

四.家园合作。

(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

一、评价目的——为什么评

二、评价内容——评什么

三、评价主体——谁来评

四、评价标准和指标——按何标准评。

五、评价类型与方法——怎样评。

7.幼儿园游戏

(1)幼儿园游戏的价值?

一、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二、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三、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四、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五、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二、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三.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四、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的。

五、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娱活动

六、游戏是“兴趣主义”的活动。

(3)幼儿园游戏的类型

以游戏活动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为依据的分类:

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接受游戏,制作游戏。

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分类:

偶然的行为,游戏的旁观者,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

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练习性游戏,角色游戏。

以游戏的教育作用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角色游戏:

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又称想象性游戏

结构游戏:

儿童利用积木、积塑、泥、沙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

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

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游戏。

体育游戏: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基本动作为目的的游戏活动。

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

(4)幼儿园游戏的条件创设

时间,环境,材料,儿童的自主。

一、设定游戏时间。

1、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

2、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

3、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

4、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时间。

二、布置游戏空间:

1、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

2、开辟各种游戏区域。

3、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

4、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三、提供游戏材料:

1、广泛收集废旧物品

2、交换游戏材料陈列

3、形成超组合游戏材料单元。

4、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四、丰富幼儿知识经验

1、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

2、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

3、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5)幼儿园游戏的支持与指导

支持:

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游戏,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各种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幼儿的游戏予以支持:

一、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要,使游戏能继续下去。

二、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

三、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

四、关心幼儿游戏的发展进程。

五、共同探索游戏的奥秘。

指导: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二、以间接指导为主。

三、按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

四、正确评价幼儿的游戏。

五、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8.幼儿园教学活动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直观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活动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

六、启发性原则。

七、保教结合原则。

八、巩固性原则。

九、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

游戏法,直观法,观察法,操作法,发现法,口授法,民教法。

9.幼儿园主题活动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内涵

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2)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特点

一.知识的横向联系。

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三.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

四.富有弹性的计划

五.需要刻意遵循儿童“学前科”知识经验的建构规律。

10.幼儿园区域活动

(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是教师以教育目标。

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2)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

一、儿童自选活动内容。

二、儿童的自主性活动。

三、小组和个体活动。

四、指导间接性。

11.幼儿园一日生活

(1)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合理安排。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

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

三、教师直接指导的像模像样活动能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需要。

直接指导活动和间接指导活动相结合。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

(2)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

一、接待幼儿入园。

1.接待幼儿2.晨检(一看,二摸,三问,四查)3.幼儿活动的引导(区域活动)

二、早操。

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间隙活动

五、游戏或自由活动。

六、盥洗。

七、进餐。

八、睡眠。

九、户外游戏。

十、散步。

十一、实验操作活动。

十二、离园。

12.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利用的要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要求: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

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三、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

四、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五、符合教育目标与要求。

心理环境创设:

一、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生理、情感、交往、自尊自信需要。

二、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1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

(1)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儿童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整合双方优势、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

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

一、学前教育机构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的小环境,学前儿童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形式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形式: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方式。

引导和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机构的教育。

一、集体方式:

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接待日、家园联系栏。

二、个别方式:

家庭访问、个别谈话、家园联系手册、电话网络联系、接送儿童时的随机交流。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形式:

一、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儿童发展。

二、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优势,为社区建设出力。

14.幼小衔接

(1)幼小衔接的内容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2)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三、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四、物质准备。

15.幼儿教师

(1)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艰巨性二,全面性和细致性三,自主性四,创造性五,示范性和感染性六,整体性。

七,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八,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九、多样性。

十、复杂性。

(2)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素质:

1.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2.健康的身心素质。

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能力:

1.观察力2.沟通能力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

4.创设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5.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

6.自我发展的能力。

7.教育能力。

8.设计能力。

9.评价能力。

10.创造能力。

(四)学前心理学模块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象。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五、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新生儿期0-1个月:

心理发生基础本能动作,心理的发生条件发射的出现。

婴儿早期1-6个月: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婴儿晚期:

6-12个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开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1.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2.出现新的心理活动。

3.独立性开始出现。

三、幼儿期年龄特征3-6岁

学前初期3-4岁: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学前中期4-5: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学前晚期5-6: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4.个性粗具雏形。

(3)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基本概念

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

是指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2.学前儿童动作和语言发展

(1)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婴儿期动作发展的规律:

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四.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五、从头至尾趋势。

六、从近至元趋势。

到幼儿前期动作逐渐完善:

学会自由行走和使用工具。

(2)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发展

一.幼儿口语的发展:

1.掌握本民族全部语言。

2.词汇量增大,内容变化大。

3.初步掌握语法。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二,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

1.掌握口语词汇。

2.掌握语音。

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

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3)游戏语言、问题语言、自我中心语言、内部言语等基本概念

游戏语言:

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

即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这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问题语言:

是在活动中。

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

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

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

自我中心语言:

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在言语方面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他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三个范畴:

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内部言语:

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不是用来和人交际的言语,它的发音隐蔽,而且比外部言语更概括和压缩。

3.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1)幼儿方位知觉的特点

一、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但不精确。

二、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知觉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三、幼儿空间方位知觉的发展与教育有密切关系。

3岁辨别上下,4前后,5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幼儿能辨别上下前后左右,7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前的左右方位。

(2)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一、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二、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四、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3)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

二、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三。

、幼儿的注意是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与常用策略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二、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四、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常用策略: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5)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想像有时与现实混淆,想象的夸大性。

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6)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从主要借肋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肋于概念。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

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7)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直觉行动思维又称直观行动思维,是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和思维。

特点:

1.思维是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

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幼儿自己的动作,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4.直观性和行动性。

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维。

物点:

1.具体形象性。

2.具有了进行初步抽象概况的可能性。

(8)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2-7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

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依恋、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基本概念

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幼儿之间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

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攻击性行为:

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2)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

二、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三、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四、影响儿童人际交往模式

(3)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一、幼儿自身的特征。

二、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三、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4)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三、移情

(5)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惩罚

二、榜样。

三、强化。

四、挫折。

5.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1)自我意识、气质等基本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气质:

是指一个人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方面。

(2)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二、自我评价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三、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3)幼儿性格的特点

一、活泼好动。

二、喜欢交往。

三、好奇好问。

四、模仿性强。

五、好冲动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一、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8个月

二、自主对羞怯或疑虑。

18-2.3周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2.3-6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

6-11

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青少年

六、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七、创造对停滞成年中期

八、完善对失望成年晚期

0-18月

在生命的第一年,儿童必须与抚养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冲突的成功解决方法主要依赖于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要让儿童在安全的,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寻求健康的发展。

在父母的支持下对事物的模仿中,发展对行为的控制感,认识到能够将目的与意图付诸行动,父母要鼓励儿童尝试着对环境进行探究,并为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过分的保护将导致他们今后在应对外界变化时表现出怀疑与不确定。

三、自主对羞怯或疑虑。

通过与父母认同的行为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发展“自我”的意义,由于解决“进取对内疚”冲突的核心过程是一种认同行为,父母与家庭继续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最重要的影响。

艾里克森认为,对幼儿而言,鼓励他们的进取感,并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十分重要。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

此时的儿童在与同伴进行交流中发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儿童努力利用所有的机会去学习那些他们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他们是勤奋的,努力的。

解决这个阶段冲突要依赖于学校和教师,他们对儿童所付出的努力作出的反应将直接影响到冲突的解决,如果儿童的努力经常遭到贬低,并很少得到表扬,其结果可能就是持续的自卑感。

此时的任务主要解决发展对同一性——自我的强烈感觉,在各种各样潜在的自我中进行选择。

同一感指个人的内部和外部整合的适应之感。

同一性的混乱或角色混乱是指内外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

同一性的形成是个性的形成,即获得一致的、良好的、完整的个性。

完成与其他人之间发展亲近关系,获得需要做出长期承诺的亲密性。

与配偶、同事、伙伴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密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