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6488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滋养心肾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丹栀逍遥散加减

半夏厚朴汤加减

甘麦大枣汤加减

归脾汤加减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第二节血症

血症:

凡血液不寻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著名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治血四法

【病因】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欲体虚⑤久病之后

【病机】各种原因共同病机:

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诊断依据】出血①鼻衄②齿衄③咳血④吐血⑤便血⑥尿血⑦紫斑

鼻衄

内科鼻衄

外伤鼻衄:

外伤引起

经行鼻衄

与月经周期有关

齿衄

齿缝、牙龈出血

舌衄

舌面针眼样出血

咳血

病位

鲜红混痰液

伴咳嗽、胸闷、喉痒

痰中带血,大便不黑

吐血

有食物残渣

伴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

无痰中带血,大便多黑

空腔出血

口腔

血量少,纯血

口腔、鼻咽部有病变可循

便血

无里急后重

脓血相兼

肛门灼热

痢疾

里急后重

无脓血相兼

初有发热、恶寒

痔疮

便时或便后出血

伴肛门异物感或疼痛

大便黑

远血

上消化道出血

血与便相混

血色如黑漆色或黯紫色

近血

下消化道出血

血便分离,便外裹血

血色多鲜红或黯红

肠风

血色鲜泽清稀

其下如溅

风热为患

脏毒

血色黯灼黏稠

点滴不畅

湿热(毒)所致

尿血

尿血与血淋

尿血与石淋

紫斑

隐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

出疹

疹高出于皮肤,压之退色,摸之碍手

较温病发斑缓

热毒亢盛,反复发作,一般舌不红绛

温病发斑

发病急骤

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狂言谵语,四肢抽搐,出血,舌质红绛

丹毒

色红如红丹

轻者压之退色,重者压之不退色

局部皮肤灼热肿痛

青紫

压之不退色

无局部皮肤灼热肿痛

血症主要类型

热盛迫血证

阴虚火旺证

气虚不摄证

起病急(血症初期)

起病较缓

出血伴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

反复出血,伴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反复出血,伴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萎黄

舌红,苔黄少津

舌红苔少

脉弦数或滑数

脉弱

【辩证要点】①辨病证不同②变脏腑病变之异③辨证候之虚实

【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分证论治】

热邪犯肺证

胃热炽盛证

肝火上炎证

气血亏虚证

舌质红,苔薄

舌红,苔黄

舌红

脉数

脉细无力

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胃火上炎,破血妄行

火热上炎,破血妄行,上溢清窍

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补气摄血

代表法

桑菊饮加减

玉女煎加减

龙胆泻肝汤加减

胃火炽盛证

舌质红,苔少

脉洪数

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六味地黄丸和茜根散加减

燥热伤肺证

肝火犯肺证

阴虚肺热证

苔薄黄

舌质红,苔薄黄

舌质红

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加减

泻白散和黛蛤散加减

百合固金汤加减

胃热壅盛证

肝火犯胃证

气虚血溢证

舌质红,苔黄腻

舌质红绛

脉滑数

脉细弱

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健脾益气摄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肠道湿热证

脾胃虚寒证

脉濡数

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益气摄血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黄土汤加减

下焦湿热证

肾虚火旺证

脾不统血证

肾气不固证

脉沉细

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

知柏地黄丸加减

无比山药丸加减

血热妄行证

气不摄血证

热壅经络,破血妄行,血溢肌腠

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

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十灰散加减

茜根散加减

第三节痰饮

痰饮:

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金匮要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用温药和之

《仁斋直指方》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病因】①外感寒湿②饮食不当③劳欲体虚

【病机】病位:

肺、脾、肾

主要病机:

三焦气化失宣。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总属阳虚阴盛,疏化失调,阴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诊断依据】

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夕肥今瘦

饮停胃肠

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

饮流胁下

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

饮溢肢体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饮邪支撑胸肺

【病证鉴别】

胸痛

胸胁持续胀痛,肋间饱满咳唾转侧呼吸时加重

胸痹

胸膺部或心前区,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肩内侧

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发

休息得药后缓解

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谁犯肌表

风水证

表实证

表虚证

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

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表现为支饮症候;

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

哮病又属于伏饮范围

痰饮类型,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伏饮

伏而时发的饮证

肺胀

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

喘证

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证

哮病

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

【辩证要点】辨标本,辨病邪兼夹。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

【治疗原则】温化,以温药和之。

治标之法:

发汗、利尿、攻逐;

治本之法:

健脾、温肾

脾阳虚弱证

饮留胃肠证

舌苔白滑

舌苔腻,色白或黄

脉弦细而滑

脉沉弦而浮

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

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温脾化饮

攻下逐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邪犯胸肺证

饮停胸胁证

络气不和证

阴虚内热证

舌苔薄白或黄

舌苔白

舌苔薄,质黯

舌质偏红,少苔

脉沉弦或弦滑

脉小数

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饮邪久郁,气机不利,脉络痹阻

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和解宣利

泻肺祛饮

理气和络

滋阴清热

柴枳半夏汤加减

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表寒里饮证

苔白

脉弦紧

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溢肢体

发表化饮

小青龙汤加减

寒饮伏肺证

脾肾阳虚证

舌苔白滑或白腻

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

脉沉细而滑

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

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

宣肺化饮

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第四节消渴

消渴:

以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内经》记载“消瘅、肺消、膈消、消中”

《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

《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为下消(经谓肾消)

【病因】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③情志失调④劳欲过度

肺、胃、肾(关键)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

伤及阴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肾阳虚衰

【诊断依据】三多一少,尿甜味,并发症:

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疮痈,遗传性

消渴

口渴症

外感热病多见

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

食量倍常,旋食旋饥,常伴上消、下消

瘿病

饭量饥饿情况不及消渴,无多饮、多尿,伴颈前肿块,多汗,指抖,目突

【辨证要点】①辨病位(上(肺燥)、中(胃热)、下(肾虚)消)②辨标本(阴虚为主、燥热为标→阴阳俱虚)③辨本病与并发症(痈疽、眼疾、心脑病)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

肺热津伤证

舌边尖红,苔薄黄

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加减

中消

气阴亏虚证

苔黄

舌质淡红,苔白而干

脉滑实有力

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加减

下消

肾阴亏虚证

阴阳两虚证

舌质淡白而干

脉沉细无力

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滋阴固肾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六味地黄丸加减

金匮肾气丸加减

【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合羊肝丸

疮疡痈疽:

初起→解毒凉血→五味消毒饮

病久→益气解毒化脓→黄芪六一散合犀黄丸

第五节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

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

盗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病因】①病后体虚②情志不调③嗜食辛辣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一、肺气不足或营卫失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

二、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

【诊断依据】头面、颈胸、四肢、全身出汗,自汗、盗汗症状,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引起自汗、盗汗

【鉴别诊断】

自汗

盗汗

脱汗

战汗

黄汗

【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属实。

病久者,阴阳虚实错杂。

自汗久可伤阴,盗汗久可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治疗原则】虚证:

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

实证: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虚实夹杂:

根据虚实夹杂主次适当兼顾

肺卫不固证

心血不足证

邪热郁蒸证

苔薄白

舌红少苔

舌苔薄黄

脉象弦数

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虚火内灼,逼津外泄

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益气固表

养血补心

滋阴降火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当归六黄汤加减

第六节内伤发热☆(甘温除热)源于《内经》,补中益气汤

内伤发热:

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

【病因】①久病体虚②饮食劳倦③情志失调④外伤出血

【病机】

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

基本病机:

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引起发热

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津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

气血阴阳亏虚,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诊断依据】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低热、自觉发热,不恶寒、头晕、神疲、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阴史,伴疼痛、鼻塞、流涕、脉浮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特点

兼证

内伤发热

内伤病因

气血壅滞,阴阳失调

多属虚证

长,反复

畏寒

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浮

外感发热

感受外邪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辨证要点】①辨症候虚实②辨病情轻重

【治疗原则】属实者:

治宜解郁、活血、除湿、配清热;

属虚者:

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阴虚发热证

血虚发热证

气虚发热证

阳虚发热证

气郁发热证

痰湿郁热证

血瘀发热证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

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

舌红、苔黄

舌苔白腻或黄腻

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

脉弦或涩

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益气养血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活血化瘀

清骨散加减

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加减

第七节虚劳

虚劳:

又称虚损,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论述虚劳原因及症状,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五劳:

心肝脾肺肾劳;

六极:

气血筋骨肌精极;

七伤:

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明张景岳对阴阳互根互用理论作深刻阐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病因】因损致虚,因病致虚

五脏

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久虚不复

虚损

【诊断依据】醒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

病程长久虚不复

传染性

虚劳

多种原因所致,久虚不复

无传染性

脏腑气血阴阳虚劳

肺痨

正气不足被痨虫侵袭所致

阴虚火旺

【辨证要点】①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②辨有无兼夹证

【治疗原则】“虚则补之”“损则益之”

气虚

肺气虚证

心气虚证

脾气虚证

肾气虚证

舌苔淡白

脉细软弱

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补益肺气

益气养心

健脾益气

益气补肾

补肺汤加减

七福饮加减

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大补元煎加减

血虚

心血虚证

肝血虚证

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养血宁心

补血养肝

养心汤加减

四物汤加减

阴虚

肺阴虚证

心阴虚证

脾胃阴虚证

肝阴虚证

肾阴虚证

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心音亏耗,心失濡养

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阴虚阳亢,上扰清空

肾精不足,失于濡养

养阴润肺

滋阴养心

养阴和胃

滋养肝阴

滋补肾阴

沙参麦冬汤加减

天王补心丹加减

益胃汤加减

补肝汤加减

左归丸加减

阳虚

心阳虚证

脾阳虚证

肾阳虚证

舌质淡胖,有齿痕

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

益气温阳

温中健脾

温补肾阳

保元汤加减

附子理中汤加减

右归丸加减

第八节肥胖

肥胖:

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病因】①年老体弱②饮食不节③缺乏运动④先天禀赋

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并与心肺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多属本虚标实之候,肥人多痰、湿、气虚

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肾阳虚衰

【诊断依据】食过多肥甘厚味少运动及家族史,体重超标,排除水肿等器质性病变

肥胖

体重减轻缓慢

水肿

病理性水湿排除体外后,体重迅速降至正常

颜面四肢浮肿,严重腹满

黄胖

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

面部黄胖肿大

【辨证要点】①辨标本虚实②辨脏腑病位

【治疗原则】补虚(健脾益气)泻实(祛湿化痰)

胃热滞脾证

痰湿内盛证

脾虚不运证

舌红苔黄腻

苔白腻或白滑

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

舌淡胖,苔薄白

脉滑

脉濡细

胃热脾湿,精微不化,膏脂淤积

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内停

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

导痰汤加减

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