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练习题Word格式.docx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练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练习题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6.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
C.教育观念的更新D.娱乐方式的丰富
7.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8.192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在北京的男主人打电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您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夫人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9.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发式上,男子剪掉了长辫;
在称谓上,由称“老爷”、“大人”改为称“先生”、“君”;
在服饰上,由长袍、马褂改为西服、中山装。
从这些变化中不能获取到的信息是(
A.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辛亥革命对封建习俗观念的冲击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传人
D.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D.封建思想的根除
12.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13.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但有位卓越的科学家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终于揭开了制碱的奥秘而成为世界公认的制碱工业权威,他是(
A.詹天佑
B.侯德榜
C.茅以升
D.魏源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0年,年满15岁的上海少年康劭昀随父远赴美利坚合众国,康劭昀在美利坚合众国从摘棉工、开餐馆到后来开矿,历尽艰辛,最后创立了大康公司。
大康公司艰苦经营,业绩斐然,康劭昀一家生活富裕,但是,令康劭昀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的家乡——美丽的上海。
在美利坚生活了65年的康劭昀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创业。
他在离开家乡65年后终于历经艰辛回到了上海。
一下码头,上海的一切令他感到那样的陌生,一切都变了,变得那样的时髦和潮流,有的居然和美利坚一样现代,康劭昀激动地给儿子写信说,如今的上海太摩登了,城市发展、市民服饰和市民文化生活……
——根据上海人物故事的相关历史整理改编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展开合理想象,帮康劭昀续写他看到的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服饰变化以及市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概况,并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理由。
15.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
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
回答: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回答两条即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
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摘自向锐《西风渐进七十年》
材料三:
十九世纪末,当全世界文明国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东方大国却堂堂登场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宗泽来《清日战争(1894—1895)》
李鸿章记录:
“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张之洞调查发现:
“江南局积弊,在于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摘自赵福帅《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史上的两个“第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取得“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
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
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
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
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8.在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变迁情有独钟,将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与大家共享。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技术的传播……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小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
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
《定军山》剧照是1905年拍摄的是近代我国文化生活的变迁;
剪辫子是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
由此可知这一组照片是近代化探索时期,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
故选A。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明治、巧克力和巴士都是音译词语,这些称呼能让人感受到近代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火车不是音译词语。
故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握手礼改变了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故B正确。
称“老爷”、缠足、穿翎顶补服都是就的社会习俗,故排除ACD项。
故选B。
4.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报纸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72年,最著名的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出现,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
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经济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变化
5.C
根据题干信息“民国1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19年是指公元1930年,因为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后,就开始剪辫子,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服饰中山装开始出现,废除了“大人”“老爷”称呼,大多以“某君”相称,取消了跪拜之礼;
因此民国19年不存在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了;
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6.B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对比,通过对比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大众传媒、教育观念的更新、娱乐方式的丰富,故排除ACD项。
7.A
本题考查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项,本项体现的是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的长袍马褂,换上了新式服装。
故①项正确。
②项,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下令禁止男子蓄发,女子缠足,因此不会出现“辫子搭肩三尺长”的现象。
故②项错误。
③项,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禁止女子缠足,号召男女平等,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
故③项正确。
④项,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老爷”“大人”的旧称,改称“先生”“君”等平等称呼。
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8.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我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
取消了“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②④是新的称谓,故D正确。
①③错误。
故排除ABC项。
故选D。
9.B
根据材料“在发式上,男子剪掉了长辫;
在称谓上,由称‘老爷’、‘大人’改为称‘先生’、‘君’;
在服饰上,由长袍、马褂改为西服、中山装”可知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故B符合题意。
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故排除A项。
20世纪初,我国发生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对封建习俗观念的冲击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传人,故排除C项。
这些信息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故排除D项。
10.B
1905年(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故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在19世纪末生活中不会出现,ACD选项排除。
①③④是19世纪末生活中出现的现象,B选项符合题意。
11.C
根据材料“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的入侵,西方思想传入了我国了,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丧、追悼会等新式婚礼纷纷出现。
新式婚礼的出现与大众传媒的普及无关,故排除A项。
当时还没有实现男女平等,故排除B项。
封建思想还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1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革除社会习俗的法令。
本题是逆向思维选择题,故D符合题意。
穿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都是当时社会风尚发生的变化,故排除ABC项。
、
1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侯德榜揭开了制碱的奥秘而成为世界公认的制碱工业权威,故B正确。
詹天佑是工程师,设计了我国京张铁路,故排除A项。
茅以升是桥梁专家,故排除C项。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故排除D项。
14.续写部分:
要求写出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服饰变化以及市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概况且符合1925年上海历史发展状况。
说明部分:
能从三个方面说明,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人们用有线电报进行通讯,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在上海都可以看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女士穿着旗袍、男子穿着中山装最为时尚;
在街道旁边有照相馆和电影院,报童在叫卖《申报》的报刊,路上等车的行人在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人们见面进行握手,以“先生”的称呼。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在上海成为一种时尚,城市公园、咖啡馆在上海风行一时。
原因是:
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促进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了物质的支持;
思想上,学习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接受西方新鲜事务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15.
(1)火车。
(2)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
有利于人口的流动;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
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
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
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1)根据材料“轮随铁路与周旋”和“火车当日达吴淞”可知当时的交通工具是火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车的出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6.
(1)史实1:
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史实2:
第一台蒸汽机车。
(2)主要原因:
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
(3)影响:
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较快发展;
但是,统治者思想上保守愚昧,洋务企业所需成本高,管理制度(或政治)腐败。
因此,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创建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较快发展;
略
17.
(1)信息:
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特征:
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
爱国思潮。
(2)视角:
视角一:
近代政治。
视角二:
近代新闻业。
视角三:
近代民族工业。
视角四:
近代教育。
(3)变化特点:
1940-1944年,总体不高;
1944-1946年,迅速增加;
1946-1947,快速下降。
原因:
1940-1944年正处于抗战时期,抗日为主要任务;
1944-1946年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人民的主要诉求;
1946-1947年国共内战,严重打击了人们的民主热情。
(1)根据材料“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
”可以得到的信息是表达民意。
根据材料“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
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得到的信息是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时代特征是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
爱国思潮盛行。
(2)根据材料“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
”可知代表的视角是近代政治。
根据材料“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
”可知代表的视角是近代新闻业。
根据材料“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可知代表的视角是近代民族工业。
根据材料“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可知代表的视角是近代教育。
(3)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1940-1944年,民主出现总体不高;
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40-1947年”。
根据这一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1944年正处于抗战时期,抗日为主要任务;
18.
(1)方法:
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收集资料;
建议:
调查、采访等。
(2)进步:
交通运输更便捷;
牵引动力发生变化;
速度更快;
费用更低。
进一步打破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
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
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
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此问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
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
分类比较的方式。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方法: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现代交通工具具有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等特点。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进步: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打破了一些闭塞地区的落后状态,带来了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