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550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7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docx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文档电子签名及管理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1.概述

1.1.建设背景

(一) 担保行业发展特点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我国担保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众多担保公司,有些担保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或地域性的类金融集团,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担保行业已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主要表现在:

第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特别强调体系建设、系统控制、规范发展、择优扶强和行业整合;第二,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政府扶持方式由初期的一次性资本金注入,到目前的重在建立补偿机制,再到信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上;第三,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增强、业务品种创新、专业团队形成、总体素质稳定提高,除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传统产品外,票据担保、出口信用担保、履约担保等新的业务品种不断形成;第四,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正是因为行业发展较快,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各项行业专业法律和行规行约建设滞后,经营机构运营规则缺乏,存在运作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弊端,同时由于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担保机构都在谋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得到长续有效的发展。

面对各种挑战,担保机构应抓住机遇,从多方面着手应对挑战。

体现在:

第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第二、建设和优化IT系统,使其更好地满足业务和管理需求;第三,加强担保公司内外横向协作,跨业务、跨部门、跨上下游单位协作增多,不断在金融服务生态链上谋求发展;第四、运用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增强了服务意识、突出了培训,利于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员工创造更宽广的工作平台和更多的机会。

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多元化发展趋势

担保行业多元化趋势表现首先是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多样化,政府出资或以政府出资资助、股份联合、企业自办、民营互助等形式并举;其次是组织形式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会员制互助基金等事业法人等形式。

2、 发展迅猛,充满活力

中国担保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2008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4247家。

到2009年底,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担保机构约1.4万家,一年之间增长了3.5倍左右,增长速度惊人。

3、 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底,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额已达1.75万亿元,累计担保企业90.7万户。

到2009年底,累计为115万户(次)企业提供担保总额2.6万亿元。

4 、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业务流程十分不规范

许多担保机构仍停留于全部或部分的手工业务处理状态,业务流程混乱,仅仅依靠员工自身素质来保证业务流程的正常有效运转。

担保机构信息化水平的低下,造成组织效率,不能实现快速的数据分析与统计,难以实现科学决策。

5 、风控能力弱,放大倍数亟需提高

多数担保机构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担保能力较弱,不敢或不能扩大业务品种和规模,担保机构的资金放大倍数普遍不高,整体的担保行业利润率偏低。

目前,全国担保机构放大倍数平均 4.2倍,远低于国家允许的最高10倍的信用担保放大倍数。

担保行业内,一般经营规则是“3倍保本,5倍盈利”。

6 、两极分化明显,市场化运作成为主流

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资本金达不到这个门槛的将出局。

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整顿措施,一大批不合规的担保机构将退出这个行业,整个行业的质量会显著提高。

担保机构规模和实力将逐渐两极分化,行业内将出现大型担保公司收购小型担保公司或建立分公司现象,小型或效益差的担保公司将逐步淘汰,担保行业迎来健康、规范的市场化发展新时期。

7 、银担关系将趋于协调

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视,不断出台扶持措施,促进银行与担保机构分担风险,缓解担保机构承担全部风险的不平等地位,将使双方关系趋于协调,将有利于担保行业的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

8、 担保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行业整顿以及担保机构对风险控制能力、资金管理能力、业务运营能力的高要求,将进入群雄争霸、优胜劣汰的阶段。

另一方面,国家不断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行业整顿的同时,逐渐加大对担保行业各个方面的扶持力度,担保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二) 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担保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防范、管理、化解风险的机制是担保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甚至比拓展业务更为重要。

在当前市场化发展道路上,担保业不仅面临着一个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问题,更面临着一个建立并及时调整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问题。

如果对担保业风险欠缺足够的认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充分认识担保业存在的风险,有助于担保机构持续、稳定的发展。

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1、 信用风险

即来源于债务人的风险,属于动态的风险,是担保业务中最直接最主要的风险,是被担保人使用被担保的借入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弹性相对较大,由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决定。

2、 法律政策性风险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法治化的要求越强。

2010年3月,七部委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行业的监管部门,并对担保机构从业人员资格、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强化本地区担保行业监管的政策法规,行业发展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3、 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

①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决策程序不健全,有漏洞。

②工作人员专业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薄弱,甚至营私舞弊,引发道德风险。

③没有完整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担保机构风险意识虽然不断增强,但切合自身实际特点的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担保机构对变化的行业政策信息不够敏感,业务决策灵活度太低,不能机动灵活的对付风险。

例如:

出现风险时,没有切实的化解办法,代偿后,没有高效的追偿途径。

4、 经营外部环境风险:

①竞争性行业中经常遇到的风险(行业特点、竞争地位、竞争能力,产品的竞争能力、市场的占有率、替代产品等)。

②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

2. 担保行业发展的环境问题

担保行业因其具有信用放大功能、承担银行不愿直接承担的风险、防范机制尚不健全,而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目前担保行业需要从以下方面解决内外发展环境问题。

1、 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关系

担保机构必须加强与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一些合作较好的中小银行中,担保贷款也只占其中小企业贷款份额的3-4%,可以说双方合作的潜力还相当大。

但目前在合作中还有一些不足。

如有不少银行要求担保机构承担全部贷款风险,这不利于担保业的长久发展。

一方面银行降低了审核门槛,使政策性担保机构可能产生的内部道德风险失去监控,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拥有结算等多种监控中小企业的手段,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更深的了解,不仅可以对担保机构评审有所帮助,同时,对中小企业运营情况变化也能得到更快的反馈。

可喜的是,随着担保行业在经济社会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或行业协会也开始协调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合作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在与担保机构合作过程中要共担责任与风险,充分意识到担保行业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意义。

因此,今后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将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这将十分有利于担保行业的长远发展。

2、 担保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我国担保行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规模较大的担保机构仍以政府出资为主,主要是利用市场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机构。

各国通行的做法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编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预算。

因此政府对担保行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对缓解融资难题起到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担保机构相继出台了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政策,有力地推动担保行业的发展。

同时,担保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相继组织了担保行业培训及联席会议等机制,保证了行业发展有组织、成长有环境的良好局面。

3、 担保机构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系

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担保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即信用体系愈加完善,担保机构将更容易控制风险,进而促进担保行业及担保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

尽管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社会信用体系还有待完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意识逐步深入,我国民众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央行征信系统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观念和意识的改变等,都将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担保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 担保机构与信息化的关系

由于国外担保行业起步较早,早已实现计算机联网,信用担保从申请一直到求偿管理,整个过程中的客户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和审查业务都已实现系统化、网络化。

部分国家的担保机构不但实现公司级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实现了与银行的联网,他们可以处理面向全球的担保业务,不但通过网络获取世界各地的客户业务数据,进行担保业务的处理,还利用计算机进行业务辅助分析与决策。

而我国担保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九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为起步阶段。

中国信用担保业处于发展初期,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其基本情况是业务系统以单机版为主,业务系统建设刚刚创建,担保公司相关的技术队伍还不受重视,而从事担保业相关信息服务的专业公司几乎没有。

此阶段的业务系统比较简单,只能完成特定业务功能,例如小企业贷款担保,国家相应对行业的信息监控技术还是空白。

第二阶段是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担保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中国担保业的发展而发展。

个别成立时间较早的大型担保机构已建立较先进的协同工作平台和担保业务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分支机构的管理和电子商务业务外延,以广域网、大型机、大型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网络技术,商业智能,流程控制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复杂的综合性业务系统,基本实现业务、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支持。

然而,基于文件共享的网络系统和基于内网的担保业务处理系统,以及初步具备网络硬件条件,并准备根据自身业务情况选择合适的担保业务信息系统的机构几乎占目前担保机构的全部。

随着担保行业激烈的竞争和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担保机构的业务系统将向业务系统网络化,工作流程可定制化,风险分析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级的管理经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将成为未来担保机构发展的方向。

另外,近些年国家愈加重视担保行业信息化发展,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相关机构:

各地行业主管部门、担保协会,担保行业联系会议等)逐步推进担保行业信息化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为“经营信用、承担风险”的担保机构,需要比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必须有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防范与控制体系。

但是,国内绝大多数担保机构还处于传统担保阶段,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风险程度高,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由于担保公司面临信用、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风险,业务开展过程中风险程度非常高。

由于风险错综复杂,加上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协助工具,很难对业务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2. 信息分散,无法实时掌控项目动态进展

由于担保机构多实行异地化运营,造成项目信息、客户信息分散,而且很多公司还处于传统的手工、纸质业务办理阶段,项目信息不能及时交互与汇总,管理层无法有效了解业务项目实时状态或进展,从而导致管理层无法对业务项目的风险度及时掌握。

3. 统计数据不及时不准确,无法给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手工操作难以及时对各项业务数据或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同时数据的可靠性也难以保证,进而难以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