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5242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

A.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膨胀

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强化了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遏制了”说法太绝对,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府部门职责的变化,不是关系的调整,排除B;

根据材料“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得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

①历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②历代中央官制的比较;

③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

4.明朝《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表明

A.士人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B.政府社会救济体系完善

C.西方科技思想传播到中国

D.农学理论指导农业实践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直接说明士人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社会救济体系,排除B;

材料没有提到西方科技思想传播到中国,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救荒”理论,排除D。

5.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

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

【解析】由材料“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得出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结合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其思想的转变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曾国藩重视经济,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信息,A不正确;

材料强调四学并举,即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的同时强调经济的重要,没有否定传统文化,B不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发展实业,C不正确。

6.“九·

一八”事变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

这表明

A.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

B.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

C.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

D.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深重,“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是因为边疆危机,说明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排除D;

并非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学术界而非一般国人,排除B;

材料主旨并非认为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排除C。

7.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

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

C.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

【解析】从材料“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中可以分析出,就业的压力促使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C项正确;

材料“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说明A项不符题意;

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故B项排除;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故D项错误。

注意材料“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

8.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

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

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A.宗法观念影响了法律建设

B.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C.用血缘亲情维护民主制度

D.体现人伦关系的影响

【解析】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和支配者,家父可以享有家子的财产且不对家子债务负责,这凸现了家父对罗马家庭财产的垄断地位,家父权是罗马家庭的权力基础,体现出了罗马法中的人伦关系,故D正确。

材料不涉及宗法观念影响了法律建设,故A项错误;

材料属于成文法,排除B;

材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法中的家父权,习惯法的野蛮主要表现为法律口耳相传,含混不清,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材料与野蛮的习惯法无关,故C项错误。

9.有人认为: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

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材料表明

A.宗教因素推动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宗教神学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

D.基督教信仰要求追求现世的幸福

【解析】材料反映基督教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联系的加强,故A项正确。

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其现实目标才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排除C;

文艺复兴要求追求现世的幸福,排除D。

10.183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以联邦政府出台的关税法案不利于本州输出农产品为由,宣布此法案在本州无效。

后经协商,联邦政府降低关税,南州撤销否认法案。

此事件表明

A.邦联制度在当时占主导

B.南州有脱离联邦政府的倾向

C.美国南北战争一触即发

D.三权分立制衡原则仍需完善

【答案】B

【解析】1832年美国1787年宪法已经实施,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故A错误。

联邦政府所代表的是联邦权力,南卡罗来纳州议会体现的是州权。

联邦政府颁布关税保护法法令,要各州执行,而南卡罗来纳州反对执行法令,客观上体现了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但遭州权抵制。

故B项正确。

美国南北战争始于1861年4月12日,与1832年相差较远,排除C;

材料中说明的是州权与联邦权力的冲突,而非,三权分立制衡问题,故D项错误。

本题易错项为D项。

做此类型的试题,仍然要注意把握所学知识与背景材料信息的辩证关系,在材料型的选择题里,尽管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但更主要的还是应结合背景材料信息,背景材料体现的联邦权力与各州权力的冲突,而没有体现出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11.斯大林曾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强调“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

实际上在苏联工业化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一做法

A.导致苏联农业生产关系长期落后

B.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

C.使苏联最终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忽视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解析】农业生产关系是农民在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斯大林提倡农业集体化运动,此时的农业生产关系并不落后,反而相当激进,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可知,政府通过对农民的压榨,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原料和资金,严重忽视了农民的基本需求,故D正确。

材料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排除B;

1936年苏联社会主义宪法颁布标志苏联最终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12.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

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九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材料表明

A.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崩溃

C.欧元的出现冲击了美元的地位

D.苏联的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崩溃,实行了浮动汇率,这表明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故选B;

材料说明美国的资本主义货币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并非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A;

欧元出现于1999年,排除C;

材料没有比较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实力,排除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指出,圣人“作《春秋》,明王道,内中夏,外戎狄”,正是华夏“自畛”以“绝夷”思想的体现。

其根本原因无他,乃是因为华夏之民“贵”于夷狄。

因此,华夏政权只能在族群内部“可禅、可继、可革”,至于夷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更不可能改变其现状,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

——刘立夫《王夫之夷夏之辨与民族爱国主义》

材料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部分维新人士被迫流亡海外。

在此期间,西学的大量接触使梁启超的思想发生显著变化。

1903年《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合族民族主义”,既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届,诚支那自强之第一阶梯也”。

此后,以“保种救国”为目标的大民族主义博兴,试图通过“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合举国四万万之心为一心”,提出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的目标。

——摘编自互联网《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析其共同影响。

【答案】

(1)

王夫之:

狭隘的民族主义;

夷夏之辨,贵华夏,轻夷狄;

认同华夏政权内部的改朝换代;

反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少数民族统治会导致天下大乱。

梁启超:

合族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民族团结;

以“保种救国”为目标;

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2)王夫之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明朝灭亡,清王朝建立,少数民族确立了对中国的统治;

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夷夏观念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救亡图存;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受国外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共同影响:

推动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

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提供借鉴。

【解析】

(1)由材料“华夏政权只能在族群内部“可禅、可继、可革””“内中夏,外戎狄”“夷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更不可能改变其现状,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

”可见王夫之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它贵华夏,轻夷狄,认同华夏政权内部的改朝换代,但反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少数民族统治会导致天下大乱。

由材料“合族民族主义”“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保种救国”“合族救国”,可以归纳为:

(2)王夫之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要从传统宗法观念、夷夏观念、儒家思想和清朝入主中原的现实等方面归纳。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民族危机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受国外民族主义思想等方面归纳。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对比,可知,民族主义是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它还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提供借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示意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材料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

注:

①邸:

唐代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

柜坊:

货币存放和借贷的专门场所。

②署:

古代办理公务的机关。

③金市:

指唐长安西市。

西市是都城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又是国际贸易的市场,较东市更为繁荣,故称“金市”。

④胡姬:

唐时旅居长安的西域胡人,有以卖酒为业者,其侍酒胡女称为胡姬。

⑤五陵年少:

指豪侠少年或纨绔子弟。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并予以说明。

【答案】同:

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布局基本相同,整齐划一,没有住宅区,说明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两市均有市署、平准署、常平仓等政府管理机构,说明唐代对商业实施严格管理;

两市均有经营各类商品的店铺商行、邸,说明唐代长安城商业繁荣。

异:

西市的商业店铺比东市密集,尤其经营西北、西域、波斯商品的店铺多,如波斯邸、胡姬酒肆,其原因是西市地处西面就近接受来自丝绸之路的商品和货物,外商更多,比东市更加繁荣,西市的繁荣说明唐代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其它说明,言之成理,也可酌情可分。

【解析】结合材料来看,东市、西市作为商业区,布局基本相同,整齐划一,没有住宅区。

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严格坊市制。

就机构而言,两市均有市署、平准署、常平仓等政府管理机构,也有各类商品的店铺商行、邸店等。

就不同点而言,由材料来看,西市的商业店铺比东市密集。

究其原因来看,可以从丝绸之路等商业的布局等方面说明。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98年,西奥多·

罗斯福曾带领一支志愿骑兵队去古巴参加美西战争,因为当时大量罐装肉制品都是变质食品,造成了数千美国士兵生病,成百人死亡。

对此,罗斯福一直耿耿于怀,在他看来,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民众就可能会逐渐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随之出现。

190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企业办公署,由詹姆斯·

加菲尔德担任署长,开始对牛肉托拉斯展开调查。

令罗斯福失望的是,加菲尔德在调查期间迷恋于牛肉托拉斯提供的种种美味和娱乐,最后的调查结论是牛肉价格完全合理。

……此后,牛肉托拉斯的权力日益膨胀。

……1906年2月,一本名为《屠场》的文学作品热销,使得美国食品安全的真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随着政府的深入调查和更多工人的出面做证,美国肉类食品声名狼藉,整个食品制造业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赢得了第二个总统任期后,罗斯福行动起来。

1906年6月30日,美国国会在这一天之内通过了两部里程碑式的法律:

《肉制品检查法》和《纯净食品与药品法》。

在哈维·

威利(美国农业部首席化学家)的牵头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初见雏形。

威利对于食品和药品的严格执法可谓矢志不渝,这一精神也深刻地影响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后近百年的执法作风。

此前16年间,由于白宫不重视、国会不支持,加之食品加工业的阻挠,类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张国庆《进步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取得打击食品安全问题成功的原因。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快速发展;

资本家对商业利润的盲目追求(利欲熏心);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盛行,政府监管不利;

政府官员贪腐问题严重(企业贿赂政府官员);

(2)政府颁布相关法律;

罗斯福总统的高度重视(政府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纪实文学引起社会舆论关注;

群众的广泛支持(民众的觉悟);

监管机制健全,执法严格。

【解析】由材料“1903年……加菲尔德在调查期间迷恋于牛肉托拉斯提供的种种美味和娱乐,最后的调查结论是牛肉价格完全合理。

”说明工业革命以来美国官商勾结,导致食品问题突出。

16.【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欧洲各国对美战债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包括协约各国在战争期间向美国的借债,以及战争结束后,美国向各国提供的复兴贷款。

在战债问题上,美国方面反对将赔款与战债联系在一起,坚持有债必还的原则。

而法国则主张将对美国的债务建立在德国赔款的基础上,这也是英、意、比等其他国家的共同看法。

美国国会于1922年成立了“世界大战外国债务委员会”,自1923年至1926年先后同13个国家达成了战债协议,规定了各国战债的偿还期限及利息。

赔款问题同美国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欧洲的困境给美国提供了插足的机会。

1924年4月,由美国主持的“道威斯计划”,确定了1924-1929年的具体赔偿额。

为确保德国如期赔款,由美国银行家向德国提供大笔贷款以促进德国经济的复兴。

对此,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把同样数值转给协约国,协约国又把它送回美国政府。

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转手——没有人失去一个便士。

——据李世安《世界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在战债与赔款问题上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插手赔款问题的影响。

【答案】【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美国从纯商业的角度认为有债必还,反对将战债与赔款捆绑在一起;

一战使协约国损失惨重,偿付战债困难,希望通过从德国索取巨额赔款来偿还债务,所以将战债与赔款捆绑到一起。

(2)协调了协约国与同盟国的矛盾;

提升了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有利于德国重新崛起;

有利于一战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美国与欧洲经济联系的加强,导致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等。

...............

(2)根据材料“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把同样数值转给协约国,协约国又把它送美国政府”,进行多角度、分层次的分析,角度有德国、美国、欧洲,层次有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之权。

到任第一年,便亲躬审案,处理前任积案无数。

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

狄仁杰的这段传奇经历,经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后来,狄仁杰卸任大理丞之职,放任地方,出任宁州刺史。

宁州地处陇右之西,为汉戎杂居之地。

狄公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如戎落,内外相安,甚得当地吏民欢心,人们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立碑铭记。

直至狄仁杰离任宁州重入朝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

宁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

……

武则天常称仁杰为“国老”,“仁杰好而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狄公也曾多次以年老告退,女皇从不应允。

狄公每入见,则天“常止其拜”,并说:

“每见公拜,朕也身痛。

”这年秋九月,狄仁杰病故,享年71岁。

武氏则天悲恸异常,失声叹道:

“朝堂空矣!

”“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

”遂赠仁杰为文昌右相,并宣布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逮至唐睿宗时,又追封仁杰为梁国公。

——摘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狄仁杰在后世被广为称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仁杰勇于犯言直谏的原因。

【答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明察善断,清廉公正,平反冤狱;

治理地方施行德政,体察民情;

勇于谏诤,纠正帝王错误;

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艺术化塑造;

统治者的认可和表彰。

(2)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

儒家思想的影响,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

狄仁杰的优秀个人品质。

(1)由材料“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体察民情,抚如戎落,内外相安”“歌狄刺史者盈路”“追封仁杰为梁国公”,可从狄仁杰的政绩、艺术创作、为人风格和统治者的认可等方面作答。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古代,狄仁杰勇于犯言直谏固然与狄仁杰自身素质较高有关,更与当时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和统治者比较清明有关。

故可以答为:

皇帝开明,政治环境宽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