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484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docx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共19个)

【活动】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P10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P14

3.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P23

4.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25

5.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P28

6.观察叶绿体P39

7.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P55

8.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P66

9.光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P87

10.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P94

1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06

12.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P111

13.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 P117

【演示】

14.酶的催化效率P62

15.乙醇发酵实验P78

【建议活动】

16.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P16

17.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P56

18.探究酶的专一性 P64

19.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P114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共16个)

【活动】

1)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P13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P28

3)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P41

4)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P49

5)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56

6)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P61

7)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P74

8)模拟自然选择P97

9)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 P100

10)遗传病的概念辨析 P117

11)制作“假想的家族"家系图P120

12)遗传咨询的讨论P125

13)利用互联网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过程P132

14)讨论谁有权利知道基因检测的结果 P133

【建议活动】

15)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测交的实验P18

16)分析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曲线的意义 P122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共10个)

【活动】

1.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P5

2.接受刺激,发生反应 P25

3.甲状腺素促进蝌蚪变态P37

4.模拟尿糖的检测 P40

5.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P60

6.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P68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P71

8.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P117

9.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P130

【建议活动】

10.人体内血糖浓度与胰岛素P41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方案(部分)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必修一,10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2.制作徒手切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高倍镜。

(二)实验原理

1.对于生物组织和细胞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可以使用指示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2.脂质中的油脂是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种子中含量较高。

3.苏丹III染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橙黄色.

4.主要的生物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材料用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蚕豆种子、菜豆种子,苏丹III染液,50%乙醇溶液,水,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

1.制片:

将子叶切成1~2mm宽的薄片;将切好的薄片置于培养皿的水中,挑选最薄的切片,用毛笔将它放在载玻片中央。

2.染色:

用滴管将苏丹III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染料。

3.制片:

用吸水纸吸取乙醇,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用低倍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移动装片使切片最薄的部分位于显微镜视野中心。

调整镜头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口。

观察被染为橙黄色的脂肪。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观察到脂肪细胞中有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橙黄色的颗粒。

2.说明种子的子叶中含有油脂。

(六)习题回答

1.解释观察到细胞间的油滴?

可能是由于切片时,细胞膜有破损,用乙醇溶液未完全洗去而造成的。

2.把显微镜从低倍镜换至高倍镜时,为什么视野会变暗?

因为视野相对变小了,光强度下降。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类

        必修一,14页,第一章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1.碘-碘化钾溶液与淀粉显蓝色。

2.带白纸在碱性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形成紫色化合物。

3.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中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

4.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比较

本尼迪特试剂

双缩脲试剂

鉴定成分

还原性糖

蛋白质

成分

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试剂A:

氢氧化钠溶液;试剂B:

硫酸铜溶液

使用方法

直接与样品混合后加热

先向样品中加入试剂A,再加入试剂B

显色原理

生成氧化亚铜沉淀显砖红色

生成紫色化合物

(三)实验材料 供老师用的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供学生用的梨和白萝卜匀浆,水,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本尼迪特试剂,碘-碘化钾溶液,试管若干只,10ml的量筒,研钵,漏斗,滤汁,热水浴箱。

(四)实验步骤

1.观察老师使用指示剂分别检测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显色结果。

2.将需要匀浆的生物组织材料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清水研磨。

将研磨液过滤或静置使其中的固形物沉淀.

3.预测试验结果并进行检测(均取2ml样本)

1)淀粉:

加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

2)蛋白质:

先加入2ml双缩脲A试剂,再加入5滴双缩脲B试剂;

3)还原糖:

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以混合均匀,将试管置于80~100摄氏度热水浴箱中加热2~3min。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

样本

实验检测

所含物质

淀粉

蛋白质

还原糖

马铃薯匀浆

预测

+

实测

+

-

-

稀释蛋清液

预测

-

+

实测

-

+

白梨汁

预测

+

实测

-

+

2.结论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淀粉;白梨果实中含有还原糖;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六)习题回答

1.哪种食物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鸡蛋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2.生物材料的原有颜色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

解决思路是什么?

可能会。

尽量选用无色生物材料,或先将生物原有颜色除去。

三、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必修一,16页,第一章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尝试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2.制作涂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显微镜的高倍物镜。

(二)实验原理

1.生物的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用于显微镜下的观察。

2.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部位不同.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3.甲基绿可是细胞中的DNA着色,即使细胞核呈蓝绿色.派洛宁可使细胞中的RNA着色,即使细胞质呈红色。

(三)实验材料

 新鲜动物(蛙)肝脏,1mol/L的盐酸,甲基绿—派洛宁染液,水,恒温水浴,100ml的烧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涂片取新鲜的动物肝脏切开,将其断面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涂抹数下,晾干.

2.水浴

  将盛有60ml、1mol/L的盐酸溶液的小烧杯,置于30℃的恒温水浴中.将晾干的载玻片倾斜着浸没于30℃的盐酸溶液中水解10min(温度始终在29℃~31℃)。

3.漂洗  用镊子取出涂血的载玻片,用滴管向稍微倾斜的载玻片上加水,让水从一端缓慢流过血膜,这样反复冲洗2~3次.

4.染色    用吸水纸洗去血膜周围的水分,再将载玻片放入盛有60ml的甲基绿—派洛宁染液的烧杯中,在30摄氏度水浴条件下染色10min.

5.观察

  先用低倍物镜选择载玻片上色泽稍浅的区域观察细胞结构,然后用高倍物镜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在显微镜下,含RNA的区域被染成红色,而含DNA的区域被染成蓝绿色或淡绿色。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

细胞质部分被染为红色;细胞核部分被染为蓝绿色.

2.结论: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六)习题回答

1.本实验为什么选用肝脏的血液作为实验材料?

因为肝脏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其细胞核大,DNA丰富,提取DNA效率相对更高。

四、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必修一,23页,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概述》

(一)实验目的

1.收集、分析实验数据,认识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2.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实验原理

1.细胞体积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减小,利于通过其表面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2.可以通过宏观模型的方法来模拟探究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3.利用琼脂块中所含的酚酞与扩散进入的氢氧化钠反应呈红色的现象,反映出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 边长为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0。

1%的氢氧化钠溶液,纸巾,塑料勺,250ml的烧杯.

(四)实验步骤

1.计算下表中的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边长(cm)

表面积(cm2)

体积(cm3)

表面积/体积

3

54

27

2:

1

2

24

3:

6

6:

1

0。

01

0.0006

0.000001

600:

2.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3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3.将三块切好的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琼脂块淹没。

用塑料勺不时地翻动琼脂块.

4.10min后,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来,放在纸巾上,用纸巾吸干琼脂块表面的氢氧化钠溶液。

5.带琼脂块表面没有液体后,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

仔细观察琼脂块切面的颜色变化。

用纸尺测量每个琼脂块上氢氧化钠的深度,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边长(cm)

琼脂块体积(cm3)

变色的琼脂块厚度(mm)

未变色的琼脂块厚度(mm)

2

3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

边长越小,氢氧化钠溶液扩散速率越快.

2.结论:

比表面积越大,物质扩散速率越大,利于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发生信息交流。

推出:

细胞的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相对变大,越有利于外界物质的扩散进入,即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六)实验研究方法:

建立模型法/模型法

(七)实验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只改变琼脂块边长)

(八)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

比表面积;

2.因变量: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时,物质扩散速率。

(九)习题回答

1.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扩散进了琼脂块?

可用酚酞作指示剂,显示的粉色的扩散速率,即代表氢氧化钠的扩散速率。

2.模型法探究的益处?

 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

五、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必修一,28页,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实验目的

  观察种子种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二)实验原理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允许红墨水分子通过;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