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方法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散文Word文件下载.docx
《答题方法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散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题方法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散文Word文件下载.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⑨“那酒店怎么啦?
⑩“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⑪“这……”
⑫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那儿撞的。
⑬“这就好。
⑭“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
“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⑮“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⑯“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⑰“他们到处找你哩。
⑱“是吗?
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⑲“他们贴了布告……”
⑳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
”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
“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
“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
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节选自《玻璃》,有删改)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迅速浏览全文,把握小说基本信息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人?
王有福。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德巴街。
(3)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基本情节是:
①~③段,写“我”与王有福在德比街见面,但他不敢从德巴街走回家。
④⑤段,写“我”见到布告,心想可以帮被玻璃墙撞伤的王有福索赔。
⑥~段,“我”提议上法院去告,但王有福害怕被骗而作罢。
~段,“我”揭下那张布告后,又遇上类似的事件。
(4)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
小说以“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一句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第二步 结合考题,分析小说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主要是针对第
(1)小题设题(见文本后紧接的“真题体验”),选项里包含的信息很多。
而第(3)小题也不可忽视。
小说主要是围绕“我”与主要人物王有福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
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我”也习染了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打官司趁机敲诈一笔等,可王有福却不这么想。
他先是担心赔不起玻璃,后又害怕被骗而不敢向法院起诉肇事方。
也就是说,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产生了分歧。
这就要深入地探究他们的不同“态度”,解答第(3)小题。
“我”与王有福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两人在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的反映。
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也能判定第
(1)小题D项表述的正确性。
第三步 认真研读题干,逐词逐句分解研读,结合文本、前两步的结论以及其他相关知识,问什么,答什么,整理出答案
[真题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见《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玻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
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
一、赏析故事情节
对小说情节的考查,既可能考查某一情节、某一细节的作用,也可能考查某种情节安排的技巧、某种线索的作用。
[题型1] 概述故事情节
[示例]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
“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
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
“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
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
“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
“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
“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
“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
“收起你那一套吧。
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
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⑪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
“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⑫贝尔蒂得救了。
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⑬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
“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⑭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⑮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
“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⑯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
“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
你头昏了吗?
⑰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
“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
你所谓的风度呢?
⑱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
“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
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⑲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
“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⑳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
“为什么?
你这是为什么?
”贝尔蒂微笑着说:
“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
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节选自《枪口下的人格》,有删改)
题:
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1.先审题。
审读题干,包括两部分:
“围绕主人公贝尔蒂”,可以理解为要求归纳“贝尔蒂做了些什么”;
任务是“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先把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弄清楚,再找出写贝尔蒂言行的段落,并加以归纳,主语自然都是贝尔蒂。
①②段:
俘虏霍夫曼。
③段:
宣布起义。
⑤段:
阻拦迈尔侮辱。
⑦段:
被德军俘虏(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没有直接写贝尔蒂,但根据上下文可知,一定有贝尔蒂。
)
⑪⑫段:
被放过。
⑮~⑳段:
站出来承认是自己俘虏了霍夫曼。
段:
就义。
3.整理答案,规范作答。
参考答案:
略。
[题型2] 分析情节作用
作者对小说情节的精心安排,可以收到如下几方面的效果:
①对情节发展而言,其目的,或使情节更曲折生动,或引出下文,或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或设置悬念,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对人物塑造而言,更好地表现人物某种性格,完善人物形象;
③对环境描写而言,使环境更有典型性;
④对主题展现而言,丰富和深化主题;
⑤从作者构思和读者阅读角度分析,如,行文有节奏感,制造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
⑥结构上的作用,“呼应标题”“照应文段”“卒章显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示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会明(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
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
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
“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
”“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
打赢了,就奏凯;
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
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
”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
’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
”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
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
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
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
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
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
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
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
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
“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
”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
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节选自《会明》,有删改)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1.首先是审题。
题干分为两部分: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这是题目概括的信息,主要起提示性作用。
关键是后半部分“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说“既要指出作用有哪些方面的,又要联系具体内容加以佐证”。
2.通过审题可知,这里考查的是小说线索和情节的作用。
首先要迅速梳理小说情节的一般作用:
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展现、文章结构、作者构思和读者阅读的作用等。
3.逐条分析核对本篇小说是否具有某种作用。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这一细节应从线索和内容(主题)的角度来思考其作用。
小说有三次写到“插军旗”,分别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可见这一细节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完整。
再从内容上看,前两处写“插军旗”,会明充满了自豪感,而最后一处写“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此时,会明因一笼鸡感到很幸福,可见他对“插军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表现的是会明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
二、赏析人物形象
“赏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
近三年主要是从“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角度来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的。
从设问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
首先要求考生概括小说主要人物(有时也考查次要人物,如《塾师老汪》中的东家老范)的性格特点,然后加以分析。
当然,有的考题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者概括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然后加以分析。
[题型1]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
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
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
“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①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
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
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②
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②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
老范: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
“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
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
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
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
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
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为啥?
老季: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不为老汪。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
“娘们儿家。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③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
“啥叫有朋自远方来?
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读题目可以发现,概括分析的对象是“东家老范”,内容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另一个要求是“结合全文”(要关注答题范围)“简要分析”。
2.找到文中描写“东家老范”的语句(见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序号是编者所加)。
要特别关注语句的上下文。
3.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结合情节、主题等逐条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
①从自家设私塾,允许别人家的孩子不交学费来随听,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大方的人。
②从关注老汪“乱走”,并借机开导安慰,可以看出老范的善良;
老范没有追问老汪的隐情,可以看出来他尊重别人隐私,做事有分寸。
③老范不因为银瓶而辞退老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识大体、宽容的人。
4.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先答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进行分析,有理有据。
答案要简洁清晰。
[题型2] 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
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1)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生存状态、思想状况、情感感受、价值追求。
(2)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3)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某种氛围,为故事发展作铺垫。
(4)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5)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6)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某些情况和现象。
某个人物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和文中某一人物作对比,借以突出小说主题。
从侧面衬托或者描写另外一个主要人物。
成为行文的线索。
通过某个人物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生存的社会环境。
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上下文。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母 亲
何家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