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2979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县域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金融体制健康运行,县域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为1111.3亿元,是1978年的94.5倍,年均增长17%;

全省财政支出为1135.2亿元,是1978年的62.1倍,年均增长15.3%,财政收支双双突破1000亿元。

2007年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9.1亿元,是1978年的61.8倍,年均增长15.3%;

2005~2007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5.8%、23.5%和29.3%,增速稳步提高,年均增长达22.8%。

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亿元的有22个县域,比2004年增加了14个,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10个,比2004年增加了6个,五华区和官渡区突破了10亿元。

改革开放30年云南县域财政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七)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云南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2003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全省县域非公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提高,充分显示了强劲的经济活力,成为推动全省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4年全省县域非公经济增加值跃上千亿元大关,达到1026.9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3.3%。

经过县域经济三年试点工作的开展,2007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773.2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7.4%,比2004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八)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打破县域界限,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2005年以来,积极融入多区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内外并举,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

2007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县域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94%;

实际引进省外资金533.26亿元,增长42.1%;

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首次突破5亿美元和500亿元大关,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内外资引进在“质”和“量”上均实现了较大突破。

(九)教育和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到2007年义务教育“普九”县达121个,全省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7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分别为453.31万人、194.12万人和57.64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由1978年的1.59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30.21万人,在校中专、职中学生由1978年的3.05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38.2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5.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53万人,2007年在校研究生达到1.8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序推进,居民的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7年卫生机构床位达到11.9万张,医生数达到5.66万人,全省县域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为26.5张和12.6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37.1%、23.5%,比2004年分别增长13.8%、3.8%。

(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2007年全省县域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08元增加到20481元,1978~2007年均增长12.9%;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1496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35倍,年平均增长13.1%。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4元,比1978年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10.9%。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6772元,比1978年增长了495倍,年均增长23.9%。

全省各族人民从改革开放30年中得到了实惠。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7922元,比1978年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11.9%;

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下降到2007年的45%。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37元,比1978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1.5%;

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4.1%下降到2007年的46.5%。

3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升。

二、47个试点县实现了率先发展的目标,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云南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又大胆进行了探索,2004年在全省16个州市认真筛选确定了47个试点县,用2005~2007年三年时间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47个试点县占全省县级行政区划总数的36.4%,其国土面积占全省的36.3%,人口占全省48%。

对47个试点县,省政府在投资、财政、经济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经过三年试点工作顺利开展,47个试点县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后劲增强的总体目标,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和带动作用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点县的主要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高

2007年47个试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4.8亿元、占全省县域的63.2%,比试点前的2004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1.09亿元,占全省县域的63.2%,与2004年的比重持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81.4亿元,占全省的52.9%,比2004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2.5亿元,占全省的54.7%,比2004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二)试点县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05~2007年47个试点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2.6%,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22.6%,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持平;

财政支出年均增长达23.9%,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1%,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9%,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三)试点县的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提升较快

2007年47个试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891元,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3351元,比2004年增长58.3%;

人均财政收入达到701元,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70元,比2004年增长69.4%;

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894元,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604元,比2004年增长65.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0元,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76元,比2004年增长38.1%;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729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4元,比2004年增长32.2%。

(四)试点县卫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在试点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卫生、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7年试点县地方财政教育事业专项投入达71.8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22.1%,高于全省县域5.3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卫生事业专项投入达24.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5%,高于全省县域0.7个百分点;

卫生机构床位达到7.0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7.15万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32.5张、33.2人,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23.0%、20.6%。

(五)试点县“一主三化”进程明显加快

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重点任务。

三年来,非公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三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7年47个试点县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到1092.31亿元,占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61.6%;

农业总产值达689.36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1.8%;

完成工业增加值1276.3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5%;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达到690.18亿元,占全省县域的比重达69.3%。

城镇化率达到36%,比全省高4.4个百分点。

47个试点县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增加到12个,超过30%的县增加到30个。

三、8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发展和地理区位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一直是云南最突出的问题,扶贫工作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培植、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积极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完善措施,80个重点扶持县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重点扶贫县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到2007年,重点扶持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81.8%,2003~2007年年均增长12.7%;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5.0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19.9%;

地方财政支出达到383.67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2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3.95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16.4%,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03~2007年,重点扶持县的经济发展不仅规模在扩大,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

2007年,重点扶持县的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0.2%,比2002年增加了8.1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2003~2007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立足云南实际,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扶贫开发长效投入机制初步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2007年,重点扶持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67.27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9倍,年均增长38.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3~2007年,在重点扶持县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5年来重点扶持县共新建校舍199.6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3年的95.2%提高到2007年的97.6%;

建设村卫生室1900多所,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2007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17.1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8人;

全省5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通广播电视;

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逐步推进,进一步丰富了重点扶持地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3~2007年,重点扶持县在经济水平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稳步的提高。

2007年,重点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9.8元,按现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了66.7%,年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职工年平均工资18620元,比2002年增长了63.4%,年均增长10.3%;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82元,比2002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16.6%。

四、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切实加强对云南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小组,负责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

16个州(市)、47个试点县也都先后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在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确定重点、落实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产业扶持、责任考核、表彰奖励、督导检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全省已经建立并形成了领导挂帅、三级联动、部门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引导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各试点县因地制宜,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云南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针对自身实际,明确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有效地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三年试点工作的实践,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进一步清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特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只要把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自身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各试点县结合县域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使各县发展的优势更优,强项更强,县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就业的主渠道,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对外开放的主力军,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非公经济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狠抓政策落实,为非公经济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

各县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能源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水电路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

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更好更快地推动全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就要有强劲的投资推动力,光凭自身力量发展不够,还要借助强大的外力。

云南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领域,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水平,全省内外资引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通过开放引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推动了云南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

通过开放引资,不断地以增量优化存量,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带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齐头并进发展,促进了云南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发展进程;

通过开放引资,不断促进优势产业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在某一区域的聚集,形成了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引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