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280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docx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

物种指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和基本形态互不相同的生物集团,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品种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系是品种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

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有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①血统来源相同,具有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

②性状及适应性相似-体型外貌、生理机能、经济性状、适应性相似

③遗传性能稳定-能将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纯种与杂种的根本区别

④具有一致的生产性能-一个品种内可分为若干个品系

-每个品系(或类群)各具特点

-自然隔离形成,或育种者有意识培育,构成品种内的遗传异质性

⑤具有足够的数量

⑥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审定和认定

1、品种形成的原因:

⏹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

⏹交通不便造成地理隔离

⏹各地的小群体在体型外貌及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差异

⏹出现家畜品种的雏形

⏹原始品种被继续选育,形成特定生产方向的培育品种

2、影响品种变化的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

形成不同用途培育品种的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之前:

农业、军事马业

工业革命之后:

城市乳肉蛋绒裘革等用途畜禽

影响品种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

光照、海拔、温度、湿度、空气、水质、土质和食物结构等

①专门化品种:

在某一方面具有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力。

②兼用品种:

具有两个以上方面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

生长(growth):

同类细胞数目增加或体积增大,使个体由小到大,体重逐渐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生长。

发育(development):

由受精卵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与机能的过程。

它是个体生育机能逐步实现和完善的一个过程。

累积生长:

家畜在任一时期所测得的体重或体尺,是前期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

绝对生长:

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长量.反映生长速度.

相对生长:

单位时间内增长量(增量)与原有体量(始重)的比值。

反映了生长发育的强度。

生长系数(R):

末重占始重的百分率,表示生长强度的指标.

生长加倍次数(n):

从初重到末重翻几番。

分化生长率:

所研究的部分和器官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与整体相对生长的比例。

当a=1时,表示局部与整体的生长速度相等。

当a>1时,说明局部生长大于整体的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晚熟部位。

当a<1时,说明局部生长小于整体的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早熟部位。

四、生长发育的规律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1、阶段性

2、不平衡性:

(1)体重增长的不平衡性。

(2)外形、部位增长的不平衡性。

(3)骨骼肌增长的不平衡性(胚期头部生长最快,出生后体轴骨生长最快)。

(4)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5)营养成分积贮的不平衡性。

生长波——生长强度有顺序地依次移行的现象就叫作生长波

主要生长波——生长波从头部到腰部,从臀部到腰部,最后在腰荐结合部汇合,叫主要生长波。

次要生长波——从四肢骨下部到肩部和骨盘部,然后与体轴骨汇合。

生长中心——主要生长波与次要生长波汇合的地方。

六、影响家畜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因素

不同家畜品种有其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同一品种不同的选配方式,如近交和杂交后代,生长发育速度不同;不同类别基因对体型部位有不同影响。

2.母体大小

胎盘大小、胎盘数量与密度是影响胚胎发育的主要因素。

母体越大,胎儿生长越快,胎儿的初生重就越大,从而影响胎儿出生后的生长。

母体大小对胎儿的影响在大家畜比小家畜更明显。

3.饲养管理因素

营养水平、饲料品质、日粮结构、饲喂时间和次数等。

4.性别因素

一般的哺乳动物,公畜生长发育较快,体型体重较大,对饲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饲料营养浓度的反应也明显;去势对公畜的生长发育也影响明显,如牛去势后,新陈代谢和神经敏感性降低,育肥性能提高,肌肉的大理石纹状较公牛好。

5.环境因素

炎热地区的家畜与寒冷地区的家畜生长发育速度、体形外貌有一定的差别;

海拔高度对家畜的生长发育及体形外貌上也有较大影响;光照对动物的生产也有影响,如鸡上应用延长光照的时间来提高产蛋率,猪在黑暗的环境中沉积脂肪的能力较高。

2.研究外形的意义:

(1)可以鉴定不同品种与个体间的差异。

(2)可以正确判断家畜的健康状态及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

通过皮、毛状况察看家畜的健康。

(3)可以判定家畜的主要用途及生产力方向。

如肉用家畜与乳用家畜间的差别。

(4)可以判定家畜的年龄及生长发育情况。

如根据角轮数、牙齿状况来推断牛的年龄。

体质:

是指在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下,动物有机体各部分机能和结构协调性的综合表现。

体况:

动物的肥满度和营养状况。

决定于饲养管理及利用性质,“膘情”。

生产力:

家畜在一定饲养方式下所表现出的生产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指标。

意义:

(1)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2)作为饲养家畜的依据

(3)作为评定生产性能的尺度

(4)作为选择种畜的依据

(5)生产力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影响家畜生产力的内在因素

(1)性别

(2)年龄

(3)个体大小

(4)利用年限

性成熟:

指家畜的生殖器官发育基本完善,开始具有繁殖能力。

同一家畜因品种、气候等条件不同,性成熟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家畜性成熟年龄为:

猪3-8个月;羊6-8个月,牛8-12个月。

生理成熟:

又叫发育成熟,指家畜生理上达到基本稳定的成年时期,此时动物的形态、机能及新陈代谢达到基本稳定。

猪2-3年,羊2-3年,牛4-5年。

体成熟:

指家畜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具有成年家畜应有的形态结构。

体成熟年龄受品种、环境气候、饲养管理等条件的制约。

家畜在体成熟时才能配种。

猪体成熟年龄为8-12个月,牛1.5岁-2岁,羊1.5岁。

经济成熟:

指家畜可以达到作为某种经济利用的状况。

如肉用家畜.

自然选择:

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作用

人工选择:

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家养动植物进行的有目的性的选择过程。

性状:

是认识生物体遗传变异现象的起点,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统称为性状。

一、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二、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1、根据表型淘汰隐性纯合个体

淘汰所有可识别的隐性纯合个体,开始能较快地降低群体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但逐渐变缓,且很难降至0。

2、通过测交鉴定显性杂合个体

淘汰全部隐性纯合个体,同时鉴定出显性杂合个体并予以淘汰,这样可很快在群体中清除隐性基因。

1依据系谱信息

2依据后裔信息

3与配母畜为隐性纯合体5个后代

4与配母畜为已知隐性基因携带者11个后代

5与配母畜为已知携带者的女儿23个后代

6与配母畜为被测公畜自己的女儿同上

7与一母畜群随机交配P(检验概率)=1-(1-0.5q)n

(三)对伴性基因的选择

四)采用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检测质量性状基因

检验概率:

在后代中观察到至少有一个隐性纯合表型的概率

1.留种率——留种个体数与同期全群总数之比。

2.选择差(S):

被选留个体均数与群体均数之差,亦即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表型优势。

3.选择反应(R):

子代与亲代均数之差。

代表了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遗传优势。

4.遗传进展(△Gt):

平均每年选择反应,即选择反应除以平均世代间隔。

5、选择强度:

以表型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差,为标准化选择差,选择强度。

二、影响数量性状遗传进展的基本因素

1.留种率

数量性状在呈正态分布下,留种大小就决定选择差的大小。

即留种率愈高,选择差愈小;留种率愈低,选择差愈大。

2.表型标准差()

表型标准差改变的是性状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同样的留种率,标准差大的性状,选择差就大。

3.世代间隔(GI)

选择反应是一代所能获得的改进量,而年改进量不仅与选择反应有关,而且也受世代间隔的影响。

间接选择反应:

指由于对X性状选择而使与X性状有遗传相关的y性状在一代里所发生的变化,就叫做y性状的间接选择反应。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统称为QTL

间接选择的实质就是早期选择

顺序选择法:

①概念:

单位时间内只选择一个性状,待该性状得到改进后,再选择另外一个性状,依次进行选择。

2.独立淘汰法(独立水平法)

①概念:

在同一时期内选择几个性状,每个性状规定其选择标准,其中任一个性状达不到标准的,都应该淘汰掉。

3.综合选择法(最常用)

①概念:

将几个性状的表型值,按其遗传力、经济重要性以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进行加权而制定成一个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称为综合选择。

四、选择的意义

1.选择能够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增加有利基因重新结合的机会,促使群体出现新的变异。

2.选择可以改变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使群体出现新的性状。

3.选择彻底的话可以使有利基因得到巩固。

4.在前述三方面基础上,加上自群繁育可能导致种群特性发生分化,产生不同的亚种、变种或品种,甚至出现新的物种。

五.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

总体要求:

早选、选准和选好

™1、早期选种:

v可降低种畜饲养成本、缩短世代间隔。

™2、准确选种:

v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3、从优选种:

v从优从严,选出遗传素质优秀的个体作种用。

育种值:

将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总和称为基因的加性效应值。

此值的高低反映了它在育种上的贡献大小,因此这部分效应也叫育种值。

估计传递力是估计育种值的一半:

re表示各次记录间的相关系数(即重复率)

v利用同胞信息估计育种值的优点:

™可进行早期选种

™可进行限性性状的选择

™可进行本身难以度量的性状的选择

™对低遗传率性状,同胞资料选种的可靠性大

v缺点:

™只能区别家系间优劣,不能鉴别家系内好坏

制订选择计划的步骤:

1、各性状表型参数和遗传参数的估计;

2、各性状经济加权值的确定;

3、选择强度的估计;

4、选择指数的制订和选择效果的估计;

5、计算个体指数值,确定选择策略

三、制订选择指数的注意事项

v强调经济加权值的制订:

1、突出主要经济性状:

2-4个为宜

2、所选性状容易度量:

3、尽可能是早期性状:

早期选种

4、对“向下”选择的性状,加权值为负

5、对负相关的性状尽可能合并为一个性状来处理

BLUP:

⏹最佳——估计值的误差方差最小

⏹线性——估计值为观察值的线性函数

⏹无偏——估计值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量的真值。

选配——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决定公母畜的配对。

选配的意义和作用:

v

(1)选配能创造必要的变异,为培育新的理想型创造条件,改变群体的遗传结构。

v

(2)选配能够使优良性状得到固定,稳定其遗传性。

v(3)选配能够把握变异的方向,并且加强某种变异。

v(4)避免非亲和基因的配对。

v(5)控制近交程度,防止近交衰退。

家畜育种的成效取决于选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及选配的合理性和效性。

选种的作用:

定向改变畜群各种基因的频率。

选配的作用:

有意识地组合后代的遗传基础。

选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育种的成效;

选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直接影响育种的进度.

品质选配,又叫选型交配,是依据交配双方品质对比的选配。

同质选配:

以表型相似性为基础的选配,选择性状相同,表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