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043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word整理版Word下载.docx

廖什:

市场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

城市区位论(中心地);

•法国流派:

维达尔·

白兰士和白吕纳以人地关系理论(可能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尤以小区域研究)为特色。

•英国流派:

麦金德:

政治地理学(心脏地带学说)罗士培:

人地关系的适应论

•美国流派:

森普尔:

亨丁顿:

地理环境论索尔:

文化景观论;

巴罗斯:

人类生态学哈特向: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基础

一般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进行定性表述和解释,得出研究结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

通过建立空间模型,采用计量化技术,进行推理与归纳(演绎逻辑),得出较为精确的符合实际的结论

加里森——计量地理学区位理论模型

3、人本主义方法论:

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类行为对人文事项的影响,弥补实证主义方法论不足。

要防止唯心主义倾向。

4、结构主义方法论:

强调事物的整体性,重视诸因素中的相互关系。

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空间模型方法

•社会学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

第一节人地关系系统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以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地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

人——指社会的人。

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

 

地——指地理环境。

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界诸要素有机结合的、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的作用下已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

1.在人类经济活动中

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经济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内容

不同产业,特别是第一产业的空间分布。

——自然环境以其提供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程度

广度(范围)、深度(利用)、强度(规模)

——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

区域差异,地域分工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生产方式(包括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2.在人类生活活动中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

——生活习惯

——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语言、宗教和文学艺术

以中国为例

——生活习惯

●南巢北穴、南敞北封

●南船北马

●南米北面

●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广东生猛海鲜、江淮江鲜

——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体型差异:

北方高大,南方较瘦小

●性格差异:

南细北爽

——语言、宗教和文学艺术

●语言:

南方多方言,北方较规范(普通话)

●文化:

思想南老北孔

诗歌南细北犷

戏曲南柔北刚

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

Ⅰ人类经济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人工地貌过程:

改造原始地貌和地表形态

----直接的人工地貌过程:

采矿、建筑、挖掘河道、堆放废弃物、交通、工程建筑、围海、围湖、战争破坏等。

----间接人工地貌过程:

如森林砍伐等植被破坏带来地表的侵蚀、重力地貌作用造成的塌方、滑坡、人类掏挖带来河岸、海岸侵蚀等。

•对土壤的影响

----不合理利用加剧土壤侵蚀

----荒漠化、盐渍化

----土壤污染

•触发地壳运动

----大型建筑活动(如水坝)、深井抽水、油田开采、过度开采地下水

Ⅱ人类经济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改变大气成分

由于摩擦、蒸发、燃烧、排放废气,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CO2、SO2、N2和固体颗粒及其他成分,结果带来:

----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

•造成大气污染

•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人工气候环境

Ⅲ人类经济活动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挖河开渠等通水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小流域人工水网(排灌网)

•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空分布

----影响蒸发过程

----影响水汽输送

----影响降水过程

----影响径流过程

•水体污染

病原菌污染、富营养化、石油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

Ⅳ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面积缩小

•草原退化

•生物多样性降低

•改变生物基因

三.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

人地关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为:

1.人们利用地理环境范围和强度的扩大

科学技术进步人类需求增加现代交通、通讯发展

2.人类对地理环境改造能力的增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

3.地理环境对人类反作用强度的加大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社会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论及其思想流派

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的总和,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的世界观或研究角度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所以人地关系论不是一个思想理论,而是围绕人地关系(以人地关系为立论对象)的一系列思想理论。

主要的思想流派有:

地理环境决一.定论

1、核心思想:

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社会发展,人类社会活动是自然因素作用制约的结果。

2、起源与发展

●萌芽于古希腊奴隶社会

亚里士多德以气候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近代地理学中逐渐形成

孟德斯鸠(法):

气候的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影响。

黑格尔(德):

在高原、平原、沿海地带三种地理环境下,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3、代表人物

(1)德国的拉采尔

《人类地理学》:

共两卷本,该书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严格限制。

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影响人的生理、心理、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的迁移和分布。

《政治地理学》:

把国家比作有机体,也就是说,当土地与其哺育的民众在精神上契合之后,国家成为真正有机体。

他认为没有静止的国家边界,因为国家是有机的和增长的(像生物一样),所以国家边界仅代表移动过程的暂时停歇,因此,国家边界的扩张是一个民族的健康的反映,是生存空间的正常扩张。

4、评价

●早期的反宗教意义

●学术上地理宿命论

●政治上为德国地缘政治张目

●应辩证地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可能论(或然论)

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利用什么和如何利用则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环境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必然的,最后的结果要看人的选择。

Ø

环境本身是变化的。

如同一地域,有时风调雨顺,给人带来利益,有时出现旱涝,给人制造困难,有时发生火山、地震,给人带来灾难。

技术发展给人类创造出许多新的可能性。

如大海,过去是交通障碍,现因航海技术发展而带来便利。

人类的要求本身也在改变。

如沙漠、荒原、峡谷,过去令人恐惧,现在成为旅游胜地。

学术意义:

否定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人的能动性

代表人物

•法国白兰士:

“世界无必然,到处存或然,人类是机遇的主人”

代表作:

《人文地理学原理》

•法国白吕纳: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变化。

”即:

自然提供可能性,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自然面前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人地学原理》

•美国的斯佩特认为:

可能性可能有很多,某种可能性比其他可能性更容易成为人的行为企图,这要由人类可能采取的各种行为的概率来决定。

因此,又被成为“概然论”。

例如农民种植计划的决策,其中就有多种决策:

高收益高风险型、低收益低风险型和折中型等等,基本的行为决策取决于人们的选择概率。

三.适应论

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

英国罗士培

四.人类生态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反应,这种反应即人类的适应。

强调研究人地作用应注重人地作用的动态过程,即人类反应过程的认识。

和适应论一样,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

美国学者巴罗斯

五.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地关系中,勿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或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导致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盛行这一观点。

六.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英国历史学家A·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对文明起源提出“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三个原则,认为文明兴衰都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新教加尔文派的基本伦理命定论,即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不可更改。

信徒必须在绝对信仰中得到安慰,通过尽力于自己的职业来获得上帝的选取。

因此信徒都勤于世俗职业劳动,有职业责任感和严谨的生活方式(杜绝享乐),工于算计,积累财富,形成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这种思想先变化(接受新教思想),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兴起于法国人文地理学界,以费弗尔、布罗代尔等人为代表,强调地理学应当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第三节人地关系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协调

人地关系协调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即PRED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引发1974年科学界提出来“增长的极限”问题,显示人地关系出现严重失衡,需要加以协调。

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

1.人口增长和物质资料生产增长的协调问题

2.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

3.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问题

4.城乡居民点建设与整治问题

5.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综合治理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962年,卡森(美):

《寂静的春天》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挪):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会议:

《21世纪议程》

2002年,南非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约翰内斯堡宣言》

2010年,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

201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我们憧憬未来》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括5点含义:

1.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通的权利,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关于碳排量之争)。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两者不是对立的。

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每个人都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

在国际事务和交往中,则表现为国家资源主权和环境责任的平等和统一。

(中国稀土金属开采问题)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减少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过度消费)。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与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

1.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

2.统筹区域发展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效率与公平兼顾

统筹区际关系,推进区域间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兼顾并重,共同发展。

扩大就业

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三险:

医疗、失业、养老)

4、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以人为本。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

第三章人口增长与人口空间过程

第一节人口增长

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居住于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人口质量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生物属性,生、老、病、死

社会属性:

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生产、生活的社会群体。

一、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的内涵

人口再生产——是人口不断更新、时代不断更

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当年某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该地同年平均人数

出生率=当年某地出生人数

该地同年平均人数

2.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在35‰~50‰

(2)年轻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5‰~35‰

年龄结构年轻化

(3)成年型

出生率降至较低水平,死亡率很低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15‰

(4)衰老型

出生率降至最低水平,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由低谷回升,人口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降到负数。

人口呈零增长或负增长

此外:

——法国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934年),即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由“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转变

——英国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型

•高位静止阶段

•早期扩张阶段

•后期扩张阶段

•低位静止阶段

•减退阶段

——美国寇尔的“新五阶段”模式

原始静止时期

前现代时期

转变时期

现代时期

现代静止时期

3、人口再生产转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革命

(2)人口政策的调控作用

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负增长;

宗教因素

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计划生育:

中国

(3)人口构成的影响

性别、年龄、宗教、文化构成等。

二.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人口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人口的自然结构

1.人口的性别结构

某时点某地男性人口数

性别比=——————————×

100%

该时点该地女性人口数

若性别比>

100,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若性别比<

100,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人口性别比总的来说是平衡的,大约在92—106之间

世界不同地区(国家)性别比存在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性别比偏高(2000年:

1172005年:

118.5)

性别比失衡负面影响多

2、人口年龄结构

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分成三组

——0~14岁少年儿童人口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

——65岁以上老年人口

分析方法:

(1)金字塔图表法

(2)抚养比(负担系数)

(3)老少比和人口系数

抚养比(负担系数)

 

总抚养比=14岁以下人口+65岁以上人口

15~64岁人口数总和

少年抚养比=14岁以下人口数

15~64岁人口数总和

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

15~64岁人口数总和

老少比和人口系数

老少比=65岁以上人口数

14岁以下人口数

老少比大于30%年老人口型

15%~30%之间中间人口型

低于15%年轻人口型

国际标准(西方标准)规定:

老年人口系数在7%以上或少儿系数在30%以下,为年老人口型;

老年人口系数在5%以下或少儿系数在40%以上,为年轻人口型。

或者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联合国统计司规定:

老年人口系数在7%以上为年老人口型;

4%~7%为壮年人口型;

小于4%为年轻人口型。

影响人口年龄构成主要因素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中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200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7.7%,2010年(六普时)为8.87%。

全国超过7%红线的省份有26个,老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超过100万的有27个省(市),其中山东、四川、江苏、河南位列前四,而老年人口占本省(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前五名分别为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和安徽。

我国人口老龄化从空间过程来看,经历了“长寿老龄化”(高龄老人多)、“少子老龄化”(少生带来少儿系数低)阶段,已步入“迁移老龄化”阶段(年轻人外出、外迁,空巢化)。

这三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影响,都应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高龄化趋势明显;

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未富先老”。

(二)人口的地域结构

1.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

2.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

3.人口的城乡结构

(三)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

1.民族结构

2.宗教结构

3.文化教育结构

成年人口文盲率、教育普及率、人口中大专生比例、科技人员比例等

4.婚姻家庭结构

5.人口职业结构

(四)人口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2.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4.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5.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三、人口增长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纪元初,全球人口约3亿

16世纪初,全球人口约5亿

19世纪初,全球人口约10亿用时约100万年(达10亿人)

1925年20亿125年

1960年30亿35年

1974年40亿14年

1987年50亿13年

1999年60亿11年

2011年70亿12年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越来越少

预测:

2050年,世界人口约为94亿(中112亿,低77亿)

(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1.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2.辩证地分析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寅初“新人口论”。

(三)适度人口及其战略意义

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坎南(英))

经济适度人口:

在最有利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

(卡尔.桑德斯(英))

实力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人口,除考虑每个人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考虑国家政治和军事所需的人口。

(弗.索雅(法))

(四)中国人口增长的现实问题

●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控制

●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的检讨

●人口素质的提高:

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均衡论

——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平衡。

——人口内部各要素,如规模、素质、结构等处于理想状况。

●人的现代化

有五大指标:

——人口分布均衡化

——劳动层次优质化

——人居生活品质化

——全民素质文明化

——城市功能国际化

南京市政府2012年7月提出。

第二节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及其度量

1.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是人口过程的空间表现形式。

有静态与动态之分

2.人口分布的度量

(1)人口密度——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单位:

人/hm或人/km

反映人口分布的稠密程度,有助于认识人口数量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2)人口经济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指一地区的人口规模与支持它的经济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农业人口密度耕地人口密度人口资源密度

比较密度——指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二、世界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特征

1.人口分布的地带性

(1)水平分布

●人口的纬向分布(中低纬指向性)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集中在20°

-60°

N之间的区域(约占世界人口80%)

●人口的沿海分布(近海岸指向性)

沿海200Km范围内,分布着世界约50%的人口

(2)垂直分布

人口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占56.2%),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低。

●人口密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迅速下降

●山间盆地、山谷平原人口条状、斑状分布

●山地坡度(平缓宜居)、坡向(阳坡、迎风坡)

●低纬热带地区山地高原人口密度高,东非高原、南美

2、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

(1)世界90%的人口居住在占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

(2)各大洲之间不平衡

(3)国家和地区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