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900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深深浅浅话友谊》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小明、青年、两个坏学生、两个警察。

情节:

放学后,小明被两个坏学生拦住抢钱,一个男青年帮小明解了围。

小明感激不尽,视其为恩人,并交为朋友。

小明经常和男青年吃喝玩乐,还学会了抽烟、喝酒。

小明受到欺负,都让男青年帮助他打架。

有一天,男青年偷了一些照相机,让小明帮他藏起来,于是小明就帮他藏了起来。

案发后,两人均被警察抓走。

同学们,听完了故事,请大家思考:

其实,大家对理想朋友的期望是基本一致的,那些乐于助人、理解支持别人、尊重别人的朋友是我们共同期望的。

要建立真挚的友谊,不仅需要别人这样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启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

教师板书,揭示课题。

方法2:

创设情境,音乐导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本课有关友谊的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播放臧天朔的歌曲《朋友》。

同学们,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好,“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

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

”可是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唱《朋友》的臧天朔却因“哥们儿义气”而人狱。

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要探讨的内容。

教师板书,导人新课。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将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自信和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体验成功与挫折的舞台,将对学生意志、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强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能很好地落实既定的课程目标。

多媒体呈现:

自学提纲:

1.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2.为什么说友谊是双向的?

3.为什么说友谊是一场精神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让我们向往?

问题1:

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1)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44)。

(2)统计各种不同的特质,并按多少进行排列。

(3)将大家支持率较高的特质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4)教师进行简单归纳:

由此可见,同学们都希望友谊能够拥有这些可贵的特质,非常好。

那么,到底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③友谊是一场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

问题2:

为什么说友谊是双向的?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探究与分享”(教材P45上面一段话)。

(2)针对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

学生A:

“我”真诚地帮助了朋友,可他却这么不耐烦地回应“我”,这是“我”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感觉这种友谊不平等。

学生B:

“我”真诚地帮助了朋友,可在“我”需要帮助时,他却耐烦地拒绝,让“我”觉得友谊也不是双向的。

②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有所损失?

学生C:

会。

给朋友了,自己当然会有所损失了。

学生D:

不会。

因为表面上看来好像有所损失,而实质上将会得到更多,如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等。

(3)教师进行简单归纳:

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

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

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问题3:

为什么说友谊是一场精神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让我们向往?

(1)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教材P45)。

(2)针对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学生E:

当友谊掺杂了功利,就不能算是友谊了,因为友谊是纯洁的、无私的,是不计个人得失的。

学生F:

仍然能算是友谊。

因为生活是很现实的,而要我们一下子超越现实,这是很难做得到的。

教师归纳:

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好。

友谊离不开现实的条件,但是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一些东西,如城乡差异、家庭背景的不同、学习成绩的好坏等。

只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所以说,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让我们向往。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讨论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名学生对怎样澄清友谊这一问题的思考,从中得出答案,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通过理性思考和小组学生的合作,使课堂内容渐进式推进,你为什么找我做朋友?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活动1:

“探究与分享”。

问题:

如何澄清友谊?

1.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教材P46)。

我和小美形影不离,有说不完的话。

小美常常有意无意地与我比:

比衣服、比文具、比成绩,我都没在意。

上次学校推荐一名同学到市里参加歌咏比赛,我俩都报了名,结果我被选上了,她落选了。

现在小美看我总是淡淡的,也不再主动与我说话。

〇文中的“我”对友谊的期待是什么?

〇为什么“我”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

〇淡了的友谊还有必要维持吗?

2.要求学生分小组对材料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3.小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教师纠偏。

(1)文中的“我”对友谊的期待是:

夸奖、信任、理解、支持……

(2)“我”的友谊发生了改变,是因为环境、条件、学习成绩……变了。

(3)淡了的友谊没有必要维持,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4.师生共同归纳:

(1)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

(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3)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4)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活动2:

“探究与分享”

(二)。

1.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教材P47)小川带给我的烦恼

思考:

〇作为小川的好朋友,“我’’应该怎么做?

〇答应小川的要求才算是他的好朋友吗?

〇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

2.学生分小组对材料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3.学生代表交流:

哪些事情我们可以为朋友做,哪些事情我们不能为朋友做。

4.教师总结:

朋友相处不能没有原则。

友谊需要忠诚,然而,用“讲义气”“够朋友”来要求对方做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坚持原则才是对友谊负责,才是真的勇敢。

四、精讲点抜,知识整合。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解难释疑,使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答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达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目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精讲:

1.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点拨:

①多媒体呈现《伟大的友谊》资料。

②学生思考:

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个伟人,为什么会成就伟大的友谊?

③引导学生对朋友的意义作出归纳,教师纠偏。

如: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彼此有交情的人;

朋友——最可依赖的人;

朋友——是一本好书。

④教师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崇高的友谊是他们革命事业重要的支持力量。

因此,我们要有朋友,要交朋友。

但是交朋友要有标准和原则,真正的友谊是真挚的、健康的和高尚的,真正的友谊可以帮助自己进步,少走弯路,获得快乐、信心、勇气和力量。

所以说,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友谊是双向的;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

2.如何澄清友谊?

①多媒体呈现案例:

中学生郑某放学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刹车不灵,与外校一名同学刘某相撞。

虽然双方的车和人均无损伤,但因撞车责任产生纠纷,结果,他俩各自找了自己的“朋友”大打出手,酿成了2死8伤的恶性事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②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他们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吗?

③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澄清友谊。

④师生共同归纳。

通过对上述的案例分析,同学们一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了吧,真正的友谊是纯洁的、真挚的,需要我们去超越现实和功利。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诗,还可以是一幅画。

知识整合:

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1)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在友谊中得到满足。

(2)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3)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4)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五、典型题目分析

选择题

古人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表明()。

①广交朋友,朋友多是好事②朋友之间是相互影响的③结交好的朋友,会使我们终身受益④结交坏的朋友,会使我们染上坏思想、坏习惯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特质、如何澄清友谊等一些内容,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交友。

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理解题的内容,然后再准确地分析题肢,作出选择。

很显然题肢①的表述是错误的,不符合正确交友的要求,故选项中含有①的全部排除。

题肢②③④的表述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是符合题干要求的,所以答案应选A。

【参考答案】A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深深浅浅话友谊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友谊的特质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需要超越功利和现实

深深浅浅话友谊

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友谊的澄清②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③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略。

4.2深深浅浅话友谊

[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能认同友谊的一些重要特质。

(2)能接受友谊的改变。

(3)能体悟到竞争本身不会伤害友谊。

(4)能认同友谊必须要坚持原则。

2.能力目标

(1)能澄清对友谊认识的误区,提高辨别能力。

(2)能够对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3)与朋友相处时能坚持原则。

3.知识目标

(1)知道一些友谊的特质。

(2)认识到对友谊的理解会存在的一些误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友谊的特质。

(2)友谊的澄清。

难点:

友谊的澄清。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开展调查活动,提问学生:

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呢?

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

展示友谊的特质:

理解、信任、亲密无间、帮助、忠诚、趣味相投、平等、诚信、相互喜欢、支持、友善、陪伴,等等。

教师统计调查结果,并总结: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结交朋友既有欢乐,也有苦恼。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友谊的特质、澄清交友的误区。

学生选出三项友谊的特质,并简单说说理由。

通过问题调查,让学生在自主回答中初步说出对友谊的看法和期待,发现学生在交友方面的误区。

探究新知

一、友谊的特质

展示材料:

管鲍之交

“管鲍”是指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叔牙。

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

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每件事都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

管仲深情感叹道: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经鲍叔牙的推荐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主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生命的一半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与席勒是亲密的朋友。

尽管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并且性格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席勒写《威廉·

退尔》的剧本时,歌德便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全部提供给席勒。

而歌德的《威廉·

麦斯特》的写作,也得到了席勒的鼎力帮助。

席勒英年早逝后,歌德无比悲痛地写道:

“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教师提问:

阅读以上关于友谊的故事,说说这些友谊的可贵之处。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45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并回答问题。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

(2)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展示知识点: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45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并回答问题。

“君子之交淡如水。

”也有人说:

“多个朋友多条路。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与分享,总结材料中体现出来的友谊的特质。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中外名人的友谊故事,启发学生对友谊的特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对学生交友有正面的引导。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分析情景,感受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重点理解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以及友谊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这两个特质。

二、友谊的澄清

刘国梁和孔令辉,既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又是情同手足的合作伙伴。

他们师出同门,同时披上国字号战袍。

在那个鲜花遍开的五月,“六载朝思暮想,一夜春华秋实”,喜捧斯韦思林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奖杯)的激动荡涤着年轻的梦想,两个要好的朋友又一起打进男子单打决赛。

可是,当男子单打冠军杯真的摆在面前时,这对好朋友突然意识到结局的残酷:

自己的胜利就意味着好友的失败。

可贵的是,在赛场上,他们完全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和才艺。

刘国梁以奇制胜,孔令辉稳中带凶,激烈的比赛战至决胜局。

最终,左右开弓的孔令辉成为男单新科状元。

没有想像中的欣喜若狂,我们看到的是异常平静的孔令辉,还有他脸上那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

刘国梁的脸上掠过一丝失望,但毕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夺得了冠军,他的祝贺是发自心底的。

这场比赛让两个好朋友懂得了怎样面对竞争与合作。

在后来的比赛中,他们又携手夺得男子双打冠军。

(1)竞争会伤害友谊吗?

(2)刘国梁和孔令辉在训练和比赛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友谊会变淡吗?

淡了的友谊有必要维持吗?

1.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

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2.竞争不一定伤害友谊。

(1)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2)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活动,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为小川的好朋友,“我”应该怎么做?

(2)答应小川的要求才算是他的好朋友吗?

(3)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

3.友谊要讲原则。

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这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

其实,当朋友误入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通过事例分析,让学生深刻思考竞争对于友谊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正确处理因为竞争带来的友谊的困惑。

另外,让学生懂得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正确处理友谊变淡的问题。

探究活动体现了学生交友过程中易出现的一些交友误区。

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交友的原则和方法。

课堂总结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

归纳、梳理知

识点。

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现代社会,年轻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人气指数,你认为我们中学生要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就必须()

A.不与志向不同的同学交往

B.具备诚实、友好、负责任等品德

C.扩大交往范围,与社会上各种人交往

D.不失身份,等待班上的同学主动与我交往

2.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结交了十几个有志于爱国工作的朋友。

他们用“以天下为己任”来相互勉励,一起研究学问,一起探索救国之道。

和他在一起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才。

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②君子与君子交朋友,小人与小人交朋友

③青少年交朋友时,要注意真正的友情与“哥儿们义气”的区别

④友谊是天地间最可贵的东西,真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小萍和小美在小学时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升上初中后,两人分在不同的班级,小萍结识了其他新朋友,渐渐地与小美不那么亲密了。

小美觉得很郁闷。

如果你是小美的朋友,你会这样劝慰她()

①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友谊得到保持,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

②既然小萍已经结识到新朋友,就不用与她交往了

③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④应该敞开心扉,真诚结识新的朋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4.小李和小刘是一对好朋友。

期末测试时,小李有一道题不会做,恰好小刘坐在前面,小李就悄声让小刘把答案递给他,小刘()

A.应该帮助小李,把答案写在纸上,悄悄传给小李

B.不应该帮助小李,小李知道答案,总成绩就会超过自己

C.不该把答案告诉小李,要遵守考场纪律,这样帮他就是害他

D.可以悄声地提醒小李答题的思路,但不可以把答案抄给他

5.进入中学,我们与许多新同学组成新的班级,在与新朋友相处时,要做到()

①以自己为中心,处处占上风

②互相理解,和睦相处

③平等相处,相互尊重

④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参考答案:

1.B2.B3.B4.C5.C

回答问题。

通过几道典型例题,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检视自己对友谊的认识,看看自己是否“够”朋友。

(1)你对朋友的情谊会改变吗?

(2)你会跟自己的朋友竞争吗?

(3)你与朋友交往有哪些原则?

独立按时完成

作业。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问题思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友谊的认识,提高处理交友的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