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及其教学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及其教学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及其教学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本课的“活动”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知识的拓展。
“活动”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它既是课本的总结和反馈,又是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认识的评价。
同时,使学生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二、在教学实践中应落实教学目标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下列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①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和气候异常造成的。
②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区尤以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为主。
③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外力作用性质,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1.展示课件,创设荒漠化问题的情境
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讲清荒漠的含义。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
①荒漠化是土地的退化过程,它不仅包括土地沙漠化,而且包括土地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荒漠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③荒漠化已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通过比较森林植被破坏前后对水土和农田的影响,理解土地石质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通过大水漫灌前后观察潜水面的变化和水盐运动情况,理解土地次生盐渍化的过程。
2.仔细读图,演绎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展示“图2.1”,引导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地形特色,进而揭示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干旱特征。
在理解本区干旱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原因,深化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背景,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结合教材“图2.2”、“图2.3”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干旱与土地荒漠化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西北地区的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紧紧抓住水分这一自然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围绕气候、地形、水系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区内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和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
本区东西跨度大,愈向西,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愈小,降水愈少,水分条件愈差。
这种水分条件的差异,使得本区由东到西,气候由半干旱变为干旱和极端干旱;
自然景观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自然景观的经向分异规律十分明显。
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自然原因,是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3.阅读相关资料,探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资料,课堂上分组交流探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是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
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教材按作用程度(造成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大小讲述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3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图2.5,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并做进一步总结概括,注意让学生明确上述各种行为在土地荒漠化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分析这3种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征、表现和危害。
4.合作活动,加深对荒漠化的形成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指导学生讨论完成“活动1”。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总结土地荒漠化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完成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术语描述一个地理现象、过程或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让学生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气候(尤其是水分条件)在土地荒漠化产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3”,按照教材问题的设计顺序,逐一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讨论探究。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4”,通过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国荒漠化防治中可以从中借鉴的好的经验和做法。
以新课标理念教学为依据,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充实课堂学习,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开放式、宽松的探究空间。
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备课是教师为上课提前作的准备,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活动。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课上不好,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合格。
而且由于某些原因,各学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推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条有力的措施。
3、集体备课优势
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可以彰显教师个人的独到见解,课堂上百花齐放,但容易忽略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和训练。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表达习惯。
而集体备课是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集体交流,集体讨论,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拓宽教学思路,弥补教师个人的不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特长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能力,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
1、严格的备课管理制度
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制;
⑵备课组会议必须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⑶备课组会议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有事须向组长书面请假;
⑷集体讨论中必须人人发言,做好记录,以备检查;
⑸教案、课件必须及时上传,做到资源共享。
2、科学可行的具体措施
集体备课的具体流程:
组长备课——个人初备——集体讨论——形成预案——再次讨论定稿——个人再备——教后反思
⑴组长备课:
组长备课是指组长根据新课标要求拟订每一课时的初步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当堂训练、自学思考题、培优辅差的相关思路。
制定备课计划,确定教学进度及每一课时的初步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好备课小组,指定每课时的主备人及相关讨论人。
这样在个人初备环节中,每名教师对自己的精备内容会有深入的研究,会收集更多的素材,为集体讨论和制作课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个人初备:
在个人初备环节,我们要求每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两周备教材、备教参、备资料、备习题,对每节相关知识点和习题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上网查询资料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中“有言可发”,才能真正做到集各家之长。
⑶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是集体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交流过程中落实教法的过程。
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会议上,首先本组教师交换检查个人初备情况,备课组长收集并作好记载。
备课组长公布本周讨论内容和指定主备人,再由教师各抒已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课时划分,然后其它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各知识点提出自己独到的教学设计(要求人人必须发言),主备人认真做好发言记录,以备检查。
最后,由主备人综合各人意见和自己的观点,提出准备怎样备,集中讨论商定出本节内容的整体设计。
⑷形成预案:
形成预案是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记录,分备课小组共同商议备出来的教案。
在形成预案的过程中,我们备课组要求主备人每节内容不管分几个课时,还是有关当堂训练题、重要节次的日日清练习或习题课,配套的课件,都要在最后定稿之前准备好,这样有利于对此节内容的整体把握。
对于教案的撰写,相关习题全部要求打印,这样有利于保存,而且便于修改,避免在定稿讨论时,有些教师由于情面和减少修改麻烦的想法,不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⑸再次讨论定稿:
在第二次的备课组会议上,每名教师认真审阅预案后提出修改意见,讨论统一后当场修改,定出最后的集体教案,这样真正做到每节课都是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
⑹个人再备:
个人再备是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同的班级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教师应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再次备课,形成个性的设计,使用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集体教案的作用。
⑺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根据实际教学指出教案的不足,以书面形式附在教案上,以便交流和检查。
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节课,而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
教后反思可是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可是解决某个问题的记录,可是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等。
在集体讨论或平时讨论中交流教后感,能轻松的进入教研领域,也能很快提高教学水平中,同样为集体备课提供了有用的经验和素材。
3、一年多的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集体备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⑴丰富了教学资源储备,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教案、课件、其它教学资源及时上传,各章各节都有相当完善的教案、课件、训练习题等的储备,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而且也是一种校本教材的开发,为来年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⑵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集体备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使每名教师在教学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⑶提高了教研水平,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设计的讨论,对有争议的内容的研讨,对教后感的撰写、讨论,使每名教师在相互交流中都相应的提高了自己的教研水平,也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
⑷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优质教案起到了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
三、集体备课的反思
在推行集体备课的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发人深省的问题。
1、集体备课的误区:
在实施集体备课初期,由于对集体备课的理解不够透彻,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集体教案成了“教案之和”:
分任务后,各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在集体讨论中走过场,没有真正的讨论,然后汇总,这样的教案根本谈不上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
⑵集体教案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将自己分配的任务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教案和课件,不顾学情,没有精心选取,全盘吸收,压根儿没有教师参与成份。
更谈不上是集体备课了。
⑶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集体教案形成后,有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机械照搬,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使集体教案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2、集体备课的前景展望:
集体备课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话题,关于集体备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只要我们制定严格的制度,切实实施集体备课,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在当今的课改环境下,集体备课一定会对新课改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应有的作用。
集体备课要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我相信在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指导下,在各学校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中,集体备课一定会很快绽放出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