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Word文档格式.docx
《浅谈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是全文的重点,概述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再次引起我们声乐学习者对歌唱呼吸的重视。
关键词:
歌唱呼吸气息支持呼吸艺术情感表达
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歌唱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声乐学习取得成效的极为关键的环节。
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和灵活运用。
从古至今,在歌唱艺术中都十分强调呼吸的重要性,并把它摆在歌唱的首要位置,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沈湘教授指出: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
”[1]意大利声乐家吉诺•贝基先生曾说:
“不会呼吸的人就不会唱歌,气是歌唱的基础;
好比人没有手指便不能弹琴一样的道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2]在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有“气为声之本,气及声之师”的说法,并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3]的观点。
但并不是说会呼吸就会唱歌了,呼吸方法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
学习正确科学的呼吸方法是学习声乐的第一步。
歌曲演唱的口角在于正确地运用呼吸,精采地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
演唱中的呼吸应该是越巧越好,演唱的歌声能使听众听起来好听、悦耳。
“依字生腔,腔随字走”,“以气生字,字随气行”。
[4]只有这样才能很有默示力地将富有激情转变的各类歌曲演唱好。
音乐源于劳动,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出产这个最根基的实践勾当中缔造出来的,它是声音的一种非凡演唱体例和形式,具有必然的艺术魅力,良好的呼吸运用可以使音乐演唱更具有活力和穿透力,是一门综合艺术。
一、歌唱呼吸的生理要素
音乐演唱必须就其生理特征进入学习,歌唱的发生器官主要有喉头,声带等器官构成。
根据物理学,声学的发声原理,物体振动而产生音响。
物体振动发声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动力、振动体和共鸣腔。
歌唱通过从肺部呼出的气息形成动力,通过声带振动发声,之后经过喉、咽腔等共鸣器官扩大和美化。
歌唱吸气时,声带的声门打开,呈三角形状态:
歌唱呼气时,气息从肺部呼出,经过声带,激起振动,声带闭合,挡气,声带这种多次反复的运动就是歌唱发声的全过程。
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鼻、口、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腔、横膈肌、腹肌等器官,称之为呼吸器官,这些器官参与了呼吸运动的全过程,日常生活的呼吸是维持生命的本能现象,它是下意识进行的,人通过吐故纳新,吸入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进行血液的循环和生命的延续,吸气时,呼气肌群不参加收缩,由于吸气肌群的收缩,胸廓扩大,空气吸入肺腑,呼气时,由于胸廓本身的弹力和重力作用,加之吸气肌群的松弛,呼气肌群的收缩使胸廓缩小,
空气排出呼出,这种运动呼气是主动的,有力的,吸气是被动的,弱小的。
二、歌唱呼吸的重要性
中外音乐界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合理运用,对于歌唱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中外声乐界都有精辟而又称得上经典的论述。
世界著名声乐教育家卡鲁索曾经说过:
“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
”[5]如果解决了歌唱的呼吸这一难题,声音便会变得自然、流畅、柔和圆润,因此有种说法是:
歌唱技术百分之九十在于掌握呼吸法。
(一)气息与歌唱中气情感及吐字的关系
气息力度的大小会影响音准。
例如唱一首激昂热烈的歌曲,由于情绪激动,越唱越兴奋,气息力度就会越来越大,以致于失去控制,而容易唱高。
当唱一首悲壮沉重的歌时,速度慢并乐句长,往往气息不足。
如果力度控制不住,音就容易低。
此外,气息还会影响音域的发展。
气息控制不好,力度过大,还会在生理方面造成危害,如声带充血,声音沙哑等。
因此,歌唱发声与气息的控制关系十分密切,应充分重视。
在歌唱中,咬字,吐字需要气息的支持,实际上在发挥主要的音高与旋律作用,没有母音用与共鸣的发挥就谈不上歌唱的表现,子音虽大部分不颤动声带,但它也需要气息的支持去突破发音部分的阻碍,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光有气而无字,也不能光有字而无音。
(二)呼吸是歌唱艺术中重要的基础问题
声乐教育界前辈李维勃教授指出:
“就声乐技巧而言,西洋声乐发展可以概括为:
17、18世纪是强调歌唱气息的时代。
20世纪被认为是突出嗓音机制研究的世纪”。
这就是人的“神经”在歌唱中的作用,应该是21世纪声乐科学的主攻方向[6]。
李维勃教授所总结的呼吸、共鸣、发声机制和“神经”的作用等问题,是声乐艺术最核心、最本质的原点问题[7]。
正如韩德森所言:
“从目前我国声乐界普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声乐知识的认识过程热衷于对核心外延的应用操作,却疏于对问题核心的探讨,即习惯于对已有经验的重复延用,而忽略了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究”,“因此,声乐研究应对有关声乐艺术的核心(即原点问题)达成共识,以求得出声乐艺术的常理。
”[8]因此,呼吸的运用,共鸣的寻求,发声机制的调节是歌唱技巧中最为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而呼吸又占有主导的地位和作用,是歌唱技巧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三)气息与感情表达的关系
声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一样,要求歌声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如果不注意掌握变化音色的技巧,歌声就会平淡无奇,个人的声音本色和表情音色,除了生理结构的差别,与各人的气息控制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
演唱欢快明朗的歌曲时,气息的力度不大,呼吸运用灵巧自如;
在演唱愤慨,仇恨的作品时气息则要时强时弱,表现那种如泣如诉的感觉;
而在演唱一些赞美、豪迈的作品时,气息要饱满,力度要大;
当表现深情,亲切的感情时,气息则要柔。
总之,在演唱时,随着情感的变化,气息也要不断的变化。
以上从气与声、气与字、气与腔、气与情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呼吸成为演唱音质美的重要因素”[9]这一基本论断了。
三、歌唱呼吸的技巧
正常的歌唱姿势只是进行良好歌唱的一个前提与铺垫,歌唱者具备良好的歌唱技巧此时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呼吸”在整个歌唱中举足轻重。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中形成的一些基本呼吸技巧以及学习体会。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它在声乐艺术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肺、器官和支气管在呼吸时执行着风箱和送风管这样的职能。
呼吸由两个连续不断的动作构成。
把空气吸入肺部,再把它呼出来,这样形成的一股气流,就是声带震动的动力。
吸气时必须是丝毫不费力的,不消耗多余的力量而得到发声所需要的气息量。
初学者在吸气时就经常遇到这样地现象,吸气时总是张开嘴吸一大口气,发而是胸、肩、脖子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是完全不对的。
减慢呼气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把嗓音支持在胸腔的某一部分。
呼吸可以从不同方式来划分它的种类:
有胸腹式、呼吸、两侧呼吸、锁骨呼吸。
而吸气则有叹气式吸气、闻花式吸气和惊讶式吸气。
一般人所用的便是“叹气式呼吸”。
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它是放松的也是向前的,它有利于叹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
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心理上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
当气息随着“叹”被排出后,也就是呼吸肌肉群的工作作完了。
接着吸气肌肉群就是立即开始它新的工作--吸气,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
倘若整个脑子里想的是吸气,就会使自己的呼吸肌肉群总是处于一种工作的紧张状态,无法放松,气息就难以正常的吸进去。
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
每个乐句都是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
歌唱的呼吸,则因歌曲的感情、风格等不同,而不断地变化呼吸的形式、速度和容量,它是一种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控制的呼吸运动。
是不仅要获得大量的吸入空气的能力而且要以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力量呼出气体,从而保证声音的圆润流畅和统一纯美,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最终实现歌唱机能调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正确的歌唱方法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是歌唱发生的动力和基础,没有呼吸的歌唱只会是一纸空谈。
记得指导老师曾经说过,人的身体在疲劳或不舒服的起下,靠各种肌肉共同控制完成的歌唱是会受到影响的,这时候练歌只有害处,因此歌唱的训练一定要讲求科学。
四、歌唱呼吸的方法
歌唱的气息控制原理有多种多样。
吸气一般情况下,由于音乐因素的需要,相对而言,气要吸得深、快、而运用起来必须要加强控制性和灵活性。
也就是说一般是:
身体自然放松,气息要吸得深,柔和具有弹性,吸到肺底,才能形成横膈膜控制呼吸的状态。
歌唱还要求呼气的平稳、均匀要灵活的运用,综合练声曲、歌曲、训练灵活的呼吸技巧。
准确清晰的咬字,与感情的抒发融为一体,建立整体的歌唱概念,在整体配合的基础上,声带不断调整其长度、厚度和张力。
歌唱必须以中声区为基础训练,然后逐步向上下高低音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歌唱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依据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永恒不变的训练。
(一)叹气式吸气
大家知道,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下的。
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
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你心里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
当气息随着“叹”被排出后,也就是呼气肌肉群的工作做完了,接着吸气肌肉群就会立即开始工作--吸气,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
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吸气,就会使你的吸气肌肉群总处于一种工作状态,无法放松,气息也就难以正常的被吸入。
注意:
叹到那里就吸到那里,不要人为地做强制性的动作。
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每个乐句都是如此,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
下面,结合歌曲的演唱来练习一下叹气式吸气。
准备唱之前尽量把气叹(吐)完,当气被自然吸入后就开始唱。
(二)闻花式吸气
闻花式吸气方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
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悦,辨别花香时又要求特别认真和用心,是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感觉。
具体吸气时是:
上身完全放松,腰围很舒服地向往松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
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吸后人很兴奋,胸有宽敞感。
用这种吸气的感觉来歌唱,气息通畅,声音圆润。
闻花式可开口,也可闭口,闭口时嘴不能闭的太紧,太紧会影响进气的速度和灵活性。
单纯练习吸气时,可采用闭口吸气。
歌唱时最好自然张开嘴与鼻子同时吸气为佳。
不论是闭口还是开口与鼻子同时吸气,最关键的是要体会气息流入体内时的感觉。
(三)惊讶式吸气
惊讶式吸气,就是利用人在惊讶时,生理作出的快速反映,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
这种吸气既吸的快又吸得深,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
这种吸气也称为“喘气”。
表现悲愤和激昂情绪效果较好。
良好的呼吸方法又是正确的发声的基础,当然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见结果的,这些必须经过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动作灵活自如,不能僵化,还要做到能正确、清晰地咬字、涂字、要想掌握这些技术,还得需要不遗余力的勤奋和思考才能达到的。
五、歌唱呼吸的运用
(一)呼吸是歌唱的动力
无论是声乐爱好者还是声乐研究人员,学习声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运用正确的呼吸。
一首完美的歌曲,不仅需要好的噪音,更重要的是需要呼吸的调整,从而使歌曲演唱完美化、科学化。
这里,凡懂得歌唱知识的人,都知道呼吸对歌唱的重要作用――歌唱一定要有呼吸的支持。
歌唱时,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技巧之一。
歌唱时,没有气息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声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歌唱中最常见的不良现象就是“叫喊”,这种完全没有气息控制所造成的“叫喊”,是发展和保护噪音的大敌,它使声带劳损,声音沙哑。
[10]
这是因为,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
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呼吸不当会引起喉头肌肉的紧张,歌唱呼吸方法运用不对,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就会受到影响,歌声的长短,音量的大小和强弱,速度的快慢,高潮的表现等就难以正确的把握,歌曲就不能演唱好。
很多人都认为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流畅、不费力地、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呼吸运用的灵活性
歌曲演唱中存在着长短、轻重、快慢、喜怒、哀乐等变化。
那么,呼吸就要进行控制,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以求得优美动听的歌声。
传统民族声乐将用气的灵活性概括为八个字:
揉、送、提、沉、弹、顿、停、收。
意思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歌曲感情表达的需要,巧妙,灵活地操纵呼吸。
比如“揉气”,多用于演唱优美抒情、旋律起伏平缓的中速或慢速歌曲的乐句中,意思表达含蓄、深沉。
与揉气形成对比的是“提气”,则多用于高音区,表达一种高亢激昂、坚毅挺拔的情绪。
提气的感觉就是用腹肌的力量向上顶气,两肋撑开,腰部撑胀,产生一种“坐气”的感觉。
(三)、呼吸换气的计划性
换气是歌唱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计划、有感情地换气是唱好歌曲、表达情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法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久莱在他所写的《歌唱艺术》中说:
“第一步要将长乐句歌曲中的分句正确地划出来;
第二步将分句的最后一个乐音减少时值,以给歌者换气,保持气息平稳、流畅。
”[11]大师强调的是换气要讲究计划性和规律,根据节奏、乐句、旋律、情感等情况来确定如何换气,即找到合理的换气点,进行恰如其分地换气,否则会破坏歌曲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正确表达,导致演唱的失败。
(四)、歌唱呼吸怎样更合理
歌唱中要符合或接近人的正常自然的生理呼吸,要能获得歌唱所需要的较大的气息量,易于控制运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歌唱艺术效果。
经过对若干呼吸方法的剖析,不难发现:
胸腹式呼吸,理应属于更合理的歌唱呼吸的方法。
胸部的扩张参与进来,这将得到一种强势的呼吸,原因是胸部扩张增大储气的空间,带来更大的气息量及势能。
这种强势的呼吸适用于需要很大的气息量,高音、强音和长时值的音上以及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的表达和高潮的地方。
但无论胸部如何参与,深呼吸是根本,气息最后的支持力都要来自于腹部和腰部的深处。
我们常说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它是经过很多代人总结及发展的结合产生的演唱方法。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悦耳的歌声。
所以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我们学习声乐所采用的呼吸方法,它是很多声乐专家的总结并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
它控制能力强、呼吸均匀、有节制,有明显的支点,采用这种方法我们的音域不仅能扩大,而且还能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使歌唱中的声音婉转、好听,且嗓子也不容易疲劳。
用科学的呼吸方法练习,才有可能得到好的歌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林俊卿:
《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第43页,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年9月。
[2]罗基敏:
《文化音乐》第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3]邓雅: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167页,2002年第二期。
[4]穆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98页,2003年第六期。
[5]肖继仁、彭爱珍:
《井冈山师范学报》第75页,2003年第四期。
[6]周箴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第173页,2001年第三期。
[7]夏美君、刘大巍: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第89页,2002年第四期。
[8]周箴石:
[9]余笃刚:
《声乐艺术美学》第31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