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5555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8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中备份容灾系统设计方案Word下载.docx

1.1容灾技术的比较及选择

以下是对主要远程数据复制技术的一个初步归纳,对比列表如下:

远程容灾技术

RPO

RTO

优势

缺点

存储层

复制技术

采用同步方式复制数据时,数据损失量近似为0

根据应用系统的高可用管理方式确定。

可以透过应用直接实现容灾功能,提供很高的性能。

广泛采用

厂商设置技术壁垒,不同厂商的存储设备不能进行复制。

交换层

开放性好,可以在各种存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复制;

能够在不占用主机资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数据复制

采用In-band方式,需要占用业务数据传输带。

采用Out-of-band的方式则没有此问题。

卷管理器层

与卷管理软件有关,卷管理软件实现同步传输一般比较困难,异步传输数据损失量会比较大

不要求本地和远端的存储系统同构,实现起来成本也较低。

需要在主机端加载卷管理软件;

要求本地和远端的主机系统同构;

不能保障不同卷之间的一致性,数据丢失量可能较大

应用程序层

受应用系统数据规则影响。

应用系统恢复时间短。

使用应用程序自己的功能进行数据复制,没有对任何系统的依赖

每一种应用都配置自己的数据复制方案,在管理程度和开销上都是比较大的。

数据丢失量可能较大

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应该从对RPO,RTO的要求来考虑。

用户目前构建容灾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依据现有网络环境和容灾目标,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性价比突出的解决方案。

采用传统技术和思路,无法实现2-4Mb链路下的海量数据容灾建设目标。

因此,我们建议选择具备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磁盘备份设备构建灾备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海量数据容灾系统对带宽的高要求。

因此,结合前面所论述的数据容灾系统概况,考虑到距离远和现有带宽的限制,建议用户采用备份设备(即存储层)的容灾路线,基于可以有效缩减容灾链路带宽需求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数据复制容灾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议采用来自EMC的领先容灾解决方案DataDomain的三台DD产品搭建本次容灾系统。

1.2数据容灾备份架构规划

1.2.1容灾备份逻辑拓扑图

1.2.2方案总体描述

通过在三个数据中心配置EMCDataDomain产品作为备份设备,配备EMCNetWorker备份软件,完善构建本地备份系统。

这些DataDomain又可同时互为远程容灾设备。

Ü

整体方案采用基于磁盘介质、具备超高压缩能力(20:

1)的DataDomain公司的DD600系列虚拟磁带库产品作为核心备份设备

⏹在北京数据中心配置DataDomainDD600;

负责完成本地的数据备份,并接收成都和宜昌的容灾数据

⏹在成都数据中心配置DD600产品;

负责完成本地的数据备份,并接收北京和宜昌的容灾数据

⏹在宜昌数据中心配置DD600产品;

负责完成本地的数据备份,并接收北京和成都的容灾数据

在各个数据中心配置EMCNetWorker备份软件,结合DataDomain虚拟磁带库,利用先进的D-D备份架构,构建成面向快速恢复的数据备份容灾系统

⏹所有应用服务器可以将数据按照既定策略高速备份到虚拟磁带库或NAS方式提供的专用卷上

⏹备份和恢复的效率提高5-10倍

1.3备份策略

对数据进行备份,是出于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系统信息做历史记录、在灾难发生时恢复系统等多方面考虑的。

若要详细、历史的记录数据,并在特定情况下恢复特定时期的数据,就要保证数据备份的频率、以及备份介质上数据的保存时间符合预期设计的目标。

考虑到用户的具体情况,建议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考虑备份策略:

1.3.1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备份策略

主机上的操作系统及其配置文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安装文件和配置文件,是业务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如果系统出现故障,重新安装配置系统的周期很长,为了能够快速的恢复系统,需要对这部分数据进行备份,并且应该选择完全备份。

由于操作系统的数据在正式投入生产后,更改变化的频率很低,故采用每月备份一次的自动备份策率,此外在系统初次安装完成以及每次配置改动后,应由系统管理员手动执行一次。

具体的策略如下:

策略名称

OS

备份对象

操作系统及其配置文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安装文件和配置文件

备份方式

安装完成后及每一次设置更改后,手动进行一次全备份;

每月进行一次全备份

保留时间

12个月

离线制作周期

1个月

1.3.2数据文件的备份策略

在一些主机上的文件系统上,存有与日常业务相关的数据文件,这些业务数据文件通常变化比较频繁,需要自动化的备份策略予以保护。

具体的备份策略视文件系统的大小、更新频率及速率以及系统的RPO和RTO而定,推荐的常用备份策略如下:

Data_Files

文件系统中的业务数据

周日晚进行一次全备份;

周一到周六,每晚一次增量备份

36月

1.3.3Oracle、Sybase、SAP等关系型数据库的备份策略

建议对Oracle、Sybase、SAP等关系型数据库采用每周日晚做完全备份,周一至周六晚做增量备份的策略。

这样的策略考虑到Oracle、Sybase、DB2、SQLServer等关系型数据库保留着各数据中心的最关键业务的数据,周一至周六晚上的增量备份可以缩短备份的时间并可以减少对磁盘和磁带的使用,结合每个周日晚上的全备份,可以保障快速恢复数据到用户指定的时间点并且最经济的利用了磁带库。

Oracle、Sybase、SAP等关系型数据库

Oracle、Sybase、SAP等关系型数据库文件

12月

以上策略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1.4备份数据保护流程

●备份流程

首先在各数据中心分别建设数据备份系统,采用EMCDataDomain的DD600系列产品作为备份数据存储介质,采用EMCNetWroker作为备份软件。

各个数据中心根据各自应用系统情况,制定备份策略,先做本地备份,然后根据通过现有联网结构以及DataDomain产品自身具有的异地复制功能,分别将备份数据复制到容灾信息中心。

通过以上工作,各数据中心备份数据都在网络中保留有两份副本。

●恢复流程

当数据中心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数据丢失,首先可以通过本地备份存储器上获得备份数据来重建系统和恢复业务,如果本地备份数据也遭到破坏,则可以从容灾中心获得备份数据来重建系统并恢复业务。

1.5数据容灾系统建设说明

1.5.1数据容灾原理示意图

1.5.2容灾方案描述

通过在各个备份点分别配置不同的DataDomain产品,充分利用该产品远程复制功能,建立起备份容灾系统。

基于DataDomain构建全省数据容灾架构

⏹宜昌数据中心配置DD600;

⏹成都数据中心配置DataDomainDD600

⏹每个地方先用本地的DataDomain进行数据备份,然后将最新的全备份数据传到各自的容灾中心;

⏹大大节省容灾线路的带宽:

因为DataDomain具有独特的超高数据压缩能力(20:

1以上),进行远程数据复制时,只传送改变了的数据单元,所以进行容灾数据传送时,对线路带宽的要求很低(第一次传送除外),现有的10MbSDH线路完全够用;

如果没有容量优化功能,在10Mb带宽(4500MB/hr)线路上传送2000GB数据需要接近20天,如果采用容量优化技术,只传送改变了的数据单元。

按20:

1的压缩能力算,只需传送100GB数据,仅仅需要1天的时间。

所以采用DataDomain容量优化技术至少可节约95%的带宽和时间。

1.5.3大大节省容灾线路的带宽

1以上),进行远程数据复制时,只传送改变了的数据单元,所以进行容灾数据传送时,对线路带宽的要求很低(第一次传送除外);

如果没有容量优化功能,在2Mb带宽(900MB/hr)线路上传送2000GB数据需要约20天:

10Mb/s=10*3600/8(MB/hr)=900MB/hr=4.5GB/hr

传送2000GB数据所需时间Time=2000GB/4.5GB(hr)=18.5天

如果采用容量优化技术,只传送改变了的数据单元。

此外,重复数据删除产品应具备远程链路带宽调整能力,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限制不同时段、不同复制策略对带宽的需求。

因此除为避免第一次全备份数据复制的时间过长,需要分配较多带宽以外,其他数据复制对于带宽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调整。

另外,为防止链路的抖动、异常中断等情况,重复数据删除产品还应具备断点续传能力,避免该种情况下的网络资源浪费。

1.5.4远程容灾策略

本地备份的数据定期传到容灾中心,建议按以下策略进行:

DR

容灾对象

本地备份数据

方式

每周日或每天将本地最新的全备份数据远程拷贝到容灾中心

36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