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547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x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较差,婴幼儿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发生传染病。

婴幼儿在拖幼园所生活,朝夕相处,接触频繁,一旦发生传染病,就很容易流行。

一、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和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

基本特征如下:

1.有病原体

病原体是指周围环境中能使人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等等。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使之感染发病,如感冒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感冒病毒,可使周围易感者受传染而患病。

3.有流行性、季节性

传染病可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在局部地区人群中大量出现,甚至在许多地区大面积发生,称为传染病的流行。

季节性是指传染病易在某个季节发生、流行。

如消化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消化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有了抵抗能力,产生不感受性。

有些传染病痊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如麻疹;而有的如感冒,则免疫时间很短。

(二)传染病的一般临床特点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发病以至恢复,一般经过4个阶段:

1.潜伏期

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称为潜伏期。

潜伏期的长短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力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数小时(如感冒)、有的数日(如麻疹)、有的数月(如狂犬病)、有的可达数年(如麻风);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较恒定。

2.前驱期

病原体在人体内不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可引起患者头痛、发热、法理等全身反应,称为前驱期,为时1~2日。

有的发病急骤,可不出现前驱期。

前驱期病人已具有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

患病后逐渐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如猩红热出现细密皮疹,乙型脑炎出现颈项强直等典型特征。

多数传染病发病过程中伴随发热,但不同传染病发热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

许多传染病发病时可出现皮疹。

皮疹可分为丘疹、斑疹及疱疹等类型。

可根据病人出诊的顺序、部位及疹子特点,作为诊断不同传染病的依据。

4.恢复期

症状逐渐减轻至完全康复。

(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一般可分为3种:

⑴病人。

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症状的患者。

病人是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

在其发病过程中,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⑵病原携带者。

包括健康携带者、病后携带着及潜伏期携带者。

⑶受感染的动物。

如狂犬传播狂犬病。

2.传播途径

病原体子传染源排出,侵入他人体内的过程称为传播途径。

主要有6种传播方式:

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随着病人或携带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是他人受感染。

如流感、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飞沫传播。

饮食传播。

病原体污染了事物或饮水,经口进入人体,造成新的传染。

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多由饮食传播。

虫媒传播。

病原体由昆虫作为媒介(如蚊、虱、蚤等)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

如蚊虫传播乙型脑炎。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又称间接性传播,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了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食具等,被易感者接触后造成新的感染。

如公用毛巾、脸盆可传播沙眼;餐具可传播结核病、肝炎。

医源性传播。

由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及预防疾病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

如注射针头消毒不严格可造成乙肝传播。

垂直传播。

由传染源直接将病原体传给易感者,比如母婴之间,经胎盘、分娩损伤、哺乳等途径由母亲传染给婴儿,如乙型肝炎等。

3.易感者

支队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容易受感染的人。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则发生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通过有计划的预防接踵,可降低人群中感染传染病的易感率。

二、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管理传染源,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1.早发现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可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幼儿园应完善并坚持执行健康检查制度。

诸如:

新生入园前体检,工作人员进园前体检,体检合格者才可接收,凡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及接触者暂不接收;传染病流行期间不接受新生、新工作人员;幼儿及全体工作人员都需要定期体检;做好对幼儿的晨检检查和全日健康观察工作,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检查更应全面细致。

晨间检查主要是摸摸幼儿的额头,颈部(颌下),看看有无发热及淋巴结肿大;看看幼儿的皮肤、咽喉及精神状态、睡眠及大小便等。

2若发现传染病人或怀疑传染病人,应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以预防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及时隔离病人、接触者及怀疑传染病的人,有条件的托幼园所应设隔离室。

(二)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管理好幼儿的伙食、注意炊事用具、餐具的消毒等。

当传染病发生后,应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做好消毒工作。

(三)保护易感者

1.增强儿童体质,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组织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2.预防接种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供参考)

出生:

卡介苗、乙肝疫苗

2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一次)

3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二次)、百白破三联疫苗(第一针)

4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三次)、百白破三联疫苗(第二针)

5个月:

百白破三联疫苗(第三针)

8个月:

麻疹疫苗

1岁6个月~2岁:

百白破三联疫苗(加强)

4岁:

脊髓灰质炎糖丸(加强一次)

7岁: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

12岁:

卡介苗(农村)

乙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等,可按当地防疫部门规定接种。

三、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季。

易感者多为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

病初,可经飞沫传播,当皮肤疱疹溃破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播。

1.症状

感染水痘后,潜伏期约10~21天。

发病初期1~2天多有低热,随后出皮疹。

皮疹出现顺序为头皮→面部→躯干→四肢。

初起时为红色丘疹,1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变为痂皮,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疤痕。

皮疹分批出现,丘疹、水疱、痂皮可同时存在,皮肤搔痒。

2.护理和预防

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小儿搔抓皮肤,可用炉甘石擦剂止痒。

预防:

保持小儿活动室、睡眠室空气流通。

少带幼儿到公共场所,避免让幼儿接触病人。

发现病儿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批疹出现方可回班。

接触者检疫21天。

病儿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风疹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因此,传染性较小。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

1.症状

潜伏期约10~21天。

前驱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咳嗽、流鼻涕、乏力、咽痛、眼发红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同时,身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在发热的1~2天内开始出皮疹,从面部、颈部开始,24小时内遍及全身。

手掌、足底没有皮疹。

皮疹一般在3天内消退。

出诊期间病儿精神良好。

2.护理和预防

护理:

病儿需隔离至出诊后5天。

病儿宜卧床休息、饮食有营养、易消化。

注意保持皮肤卫生。

预防:

可注射风疹疫苗。

其他同水痘预防。

(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不强,多发于6个月~2岁的小儿。

1.症状

潜伏期为8~15天。

起病急,突发高热,可达39℃~41℃,伴有咳嗽、流鼻涕、眼发红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发病过程中大多精神较好,病容不明显,少数可因高热出现惊厥。

高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现皮疹。

一天内皮疹出齐,躯干、颈部较多,颜面及四肢较少,1~2天内皮疹完全消退。

2.护理和预防

护理:

针对高热对症治疗,以免发生高热惊厥。

卧床休息,多喝开水。

预防:

同呼吸道传染病。

(四)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经飞沫传播。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常发生流感大流行。

1.症状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日。

发病急,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倦怠乏力、关节酸痛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感的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儿童患流感容易并发肺炎。

发热3~4天后逐渐退热、症状缓解,法理可持续1~2周。

2.护理和预防

护理:

应卧床休息,退热后不要急于活动。

多饮水,吃有营养、好消化的食物。

预防:

增强体质。

流感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减少聚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接种流感疫苗。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主要经飞沫传播,多发于冬、春季。

易感者多为2岁以上儿童。

1.症状

潜伏期为14~21天。

一般先于一侧腮腺肿大、疼痛,后波及对侧,约4~5天消肿。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压痛感,咀嚼时疼痛。

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若出现嗜睡、头痛、剧烈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护理和预防

护理:

病儿宜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吃酸辣的食物;克服用板兰根治疗,腮腺肿痛时,可冷敷,或以中草药外敷(如青黛散、紫金锭等)

预防:

隔离病儿,至腮腺完全消肿。

接触者检疫观察月3周,可服用板兰根冲剂预防。

可注射腮腺炎疫苗。

(六)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由被污染的用具、食物、玩具等传播,多发生于冬春季。

1.症状

潜伏期2--5天。

病初以发热、头痛、咽痛、呕吐为主,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有脓性渗出物。

1--2天内出皮疹,从耳后、颈部、胸部迅速波及躯干、四肢。

全身皮肤潮红、布满针尖大小的点状红色皮疹,手压可退色。

在腋窝、肘弯、腹股沟等处,皮疹细密如条条红线。

面部充血潮红,口唇周围皮疹稀少,呈环口白圈。

舌面光滑、舌乳头肿大,像杨梅,称"杨梅舌"。

皮疹2--4日内消失,1周左右开始脱皮。

少数病儿可并发急性肾炎等疾病。

3.护理和预防

护理:

隔离病儿至少7天。

遵医嘱,彻底治疗。

预防:

同水痘。

(七)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比较广泛的常见传染病。

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1.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粪便中,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2--3周都有传染性。

病人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经口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及携带者的血液、体液(唾液、乳汁等)及粪便中。

通过注射、输血及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操作而传播是发生乙肝的主要途径。

此外,母婴之间及生活上的密切接触也是重要传播途径。

2.症状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等多种类型。

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腹泻、肝肿大有压痛,不喜欢吃油腻食物等部分人有黄疽(巩膜、皮肤变黄)。

3.护理和预防

护理:

隔离病人。

肝炎病人应多休息,病情好转可轻微活动。

饮食以少脂肪、多维生素及适量蛋白质和糖类为宜。

预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人,水杯、牙具等应个人专用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幼儿的食具、水杯等应煮沸消毒(水烧开后煮15分钟以上);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应严格执行各种注射和针刺用具的消毒,并坚持"一人针一筒"的原则早发现、隔离病人,病人隔离后应彻底消毒所在班的用具、设施。

(八)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季。

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水、食物等,经手、口传播。

1.症状

潜伏期为1--3天。

起病急,高热、寒战、腹痛、腹泻。

一日可泻十到数十次,为脓血便。

排便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

少数病人,中毒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很快昏迷、抽风。

2.护理和预防

护理:

病人宜卧床休息。

饮食以流质为主,忌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病情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