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5469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是继续设立4亿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包括地方工业科技进步、中小企业、服务业、城镇化建设等,出台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项目管理办法》,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四是投资和项目稽察监管有力。

先后开展了五次重大项目稽察活动,共检查项目158个,发现问题557条,查出违规资金1157.68万元,提出整改建议380多项,下达稽察整改通知书和督查建议书36份,有关问题得到及时纠正,挽回经济损失486.56万元,推动80多个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投资效益。

努力促进消费增长。

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全市共设置“家电下乡”销售网点329个,销售各类家电12.2万台(部),发放补贴3586万元。

累计办理“汽车以旧换新”手续983辆,申请发放补贴资金1325.3万元,带动新车消费8156.25万元。

全市新建或改造农家店200个,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

积极采取措施拓展外需市场,进出口贸易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对外贸易高位运行,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亿美元。

(二)坚持推进工业新型化,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

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复产复工。

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排在全省前列。

全市地方煤矿矿井由2005年的608座压减为129座,核定产能规模11230万吨/年;

整合改造建设开工项目40个,产能3105万吨/年。

新规划了东大、沟底、里必、郑庄、胡底、金海、樊庄、龙湾等大型现代化矿井,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市原煤产量达8434万吨,为保障全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不断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煤层气、煤电化一体化,构建煤肥电和醇醚烃并举的产业格局。

国投热电一期工程完成,晋煤能源、华能阳城电厂加快推进,阳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运行。

煤化工产业向新型化和精细化工转变,全市已形成351万吨大颗粒尿素、111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10万吨合成油的生产能力。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精密铸造、煤机成套设备、防爆设备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推进铸造向制造转变,实现精密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煤层气产业建成地面抽采井3906口,年抽采能力达到30亿立方米;

建成煤层气集输管道5条245公里;

建成煤层气液化厂3座,形成年液化能力3亿立方米;

全市累计建成投运煤层气加气站9座,煤层气汽车达9000余辆,建成瓦斯发电厂28座,总装机29万千瓦。

煤层气开发利用规模和技术全国领先,形成了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管输、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汽车加装煤层气等相结合的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晋城富士康工业园建设,全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光通讯连接器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光学镜头模组、精密模具等高科技核心技术的产业基地。

大力支持乐百利特、鸿诺光电、路宝铝轮毂、中道能源锂电池、富基新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高新技术产品做大做强。

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增强园区产业集聚功能,启动“一区六园”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开展了晋煤集团煤制油及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国投热电烯烃项目、兰花集团烯烃项目的前期工作。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40.48亿元,同比增长19%;

上交税金完成64.05亿元,同比增长15.55%。

100个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52亿元。

新增创业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5283家,新增就业岗位2万余个。

民营企业共签订引资项目95个,协议引资额达到203亿元,到位资金54亿元。

(三)坚持强农惠农,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持续提高粮食直补、良种、农机具购置等各项农业补贴标准,各项财政补贴全部到位。

粮食总产量达18亿斤,创历史新高。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生猪存、出栏分别增长11.8%和14.6%。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加大,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

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新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25个,全市153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9.1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41个。

组团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率先提出“农旅一体”农业发展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农业机械化进程快速推进,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通过实施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全市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和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1391个自然村、3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对311所学校、118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加固或重建。

农村新能源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市13.8万农户用上了沼气秸秆气,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市”。

强力推进扶贫攻坚,两批360个贫困村已落实产业项目600多个,扶贫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847元。

(四)坚持大力发展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

旅游业稳步发展。

努力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流景点,做强旅游景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影响力。

皇城村荣获“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晋升为5A级景区。

蟒河景区荣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目前,全市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达到4家,四星级以上饭店11家,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太行山晋城旅游文化月”活动,提高了晋城旅游的知名度。

全年接待游客1047万人次,增长19.5%;

旅游总收入达到76.4亿元,增长20%。

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推进。

新上了凤展国际广场、豪德光彩贸易广场、山西兰花国际物流园区、晋城国贸中心、白马寺接待中心、喜临门家居、金太阳家居,海天大酒店等服务业项目。

浦发、兴业、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晋城设立分支机构。

沃尔玛、SPAR美特好、居然之家、香港名店街商业地产等一批知名品牌入驻晋城。

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第三产业成为投资重点,总量已接近第二产业,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2009年的2.6∶51.2∶46.2达到2010年的3.11∶48.6∶48.3。

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加快,物流、旅游、文化等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服务业发展正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

2010年12月,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城区现场会。

(五)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整体联动”的特色城镇化战略和建设“山西面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城市、晋豫区域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镇化率达到48.4%。

城镇产业集聚、人口吸纳功能显著增强,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了空间。

规划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以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突破性地拉大了城市发展框架,城市面积迅速扩大,中心城市面积达到51.7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6.19万人。

构建了“高速环绕、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提出了60公里环城高速、60平方公里城市绿心、8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规模、80万城市人口的“6688”城市框架。

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1%,管道燃气普及率达88%,集中供水覆盖率达8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中水回用率达30%。

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8%。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阳翼和西北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平至陵川高速公路实现小循环。

启动了1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北石店城市化改造工程。

完成了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城市供水管网配套、北出口绿化、儿童公园、规划展厅、数字化城管、丹河人工湿地一期、泽州北路延伸段及前山绿化等十大工程。

兰花路、凤城南路、红星东街延伸、红星西街延伸、金村大道、“三馆合一”、丹河人工湿地二期、植物园等八大工程开工建设。

实施了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市区新增管道煤层气用户1.54万户,煤层气居民用户达到9.98万户,气化率达到了90%。

全市15万户居民和300多户工商企业用上了高效清洁的煤层气。

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大力推进沁河流域北留、周村、润城、郑庄、端氏、嘉峰以及环城高速周边等7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片区建设,形成了北留、润城、嘉峰、巴公等一批工业强镇、旅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达到34个,带动了我市特色城镇化发展。

(六)坚持狠抓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节能减排强力推进。

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强化煤炭、电力、化工、冶铸、焦化、建材等重点工业耗能行业和50户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

对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不达进度要求的3家企业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在市级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对7家高耗能企业采取了限产限电措施。

继续狠抓污染减排,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陵川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9031吨标煤,同比下降9.32%。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807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638万吨,同比下降4.8%和0.7%。

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加大。

完成了县(市、区)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完善了晋城市煤矸石、粉煤灰和秸秆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5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行了评估。

积极培育一批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鼓励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煤矸石、焦炉、高炉尾气废渣的综合利用步伐加快。

循环农业有了较快发展。

生态晋城建设步伐加快。

围绕建设绿色晋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坚持高标准、规模化、多模式、基地化、多树种、景观化的建设原则,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河流绿化、干果经济林、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古树名木保护等十大重点工程,努力打造“高速环绕、太行风情、绿色晋城”的城市品牌。

全长35公里、总投资1.1亿元的环城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全面启动。

中心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5平方米。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大力开展丹、沁“两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煤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废水超低排放技改工程。

全市六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4天,其中一级天数104天;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七)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着力抓住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千方百计抓好城乡居民供水、供热、供气、冬季生活供煤等民生工程,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6件实事全部完成。

多渠道扩大就业。

以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采取投资拉动、优惠政策促动、困难就业人员政府援助、强化就业培训等办法,推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增就业岗位4.25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与就地转移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低于省控目标1.8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基本完成11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完成了10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科学实验室和小学理科仪器配备及1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饮食卫生安全设施配备任务。

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力促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07%。

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和公共卫生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达到9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46%。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1%。

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市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4万平方米、6582套,其中市区21.5万平方米、2712套已建成使用;

建成廉租住房2.35万平方米、418套;

开工建设改造城市居民棚户区10万平方米、1000套。

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加快。

强化信访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平安晋城”建设成效显著。

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万车死亡人数四项约束性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全市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

(八)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各项改革积极推进。

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企业完成了以“两个置换”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

煤炭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了煤炭行业的集中度。

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

创优企业发展环境,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力度加大。

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晋城富基新材料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开启了我市中小企业迈入资本市场的先河。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高平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唯一试点(县)市。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开放成果不断扩大。

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大的招商引资活动,组团参加了8次大的展洽会,举办了“世界新兴产业合作论坛”和“晋城产业项目香港合作推介会”活动。

成功举办了晋城产业项目香港合作推介会。

与北京大兴区、湖北荆门市、浙江台州市和波兰、匈牙利、南非卡卡杜市、阿联酋迪拜市和日本高知县进行了友好交往。

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3个,拟引资481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23个,实际利用外资139亿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真正发挥支撑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二是新上的一些项目还不够大不够强,产业的集中度不高,布局分散,园区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

随着一些新上项目的投产,将导致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矛盾突出。

四是农民增收任务艰巨。

让城乡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仍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等。

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共晋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以当好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民生进一步改善,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初步提出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38万人。

约束性指标:

万元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3.5%、3.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4%;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6%、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19%、1.83%,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2%。

这些约束性指标在省政府正式确定后将分解下达各县(市、区)执行。

2011年,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项目投资工作机制。

围绕我市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谋划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能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品规模、形成产业集群的新项目;

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这一主题,重点开发一批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大项目、好项目;

积极与国家专利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从中收集一批已经研究成熟的科技成果,充实到我市项目库中;

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入市招商引资项目库的项目,前期工作要力争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每个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使投资商来之能谈,谈后能引,引来可建。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变逐项审批为并联审批,变等待申请为上门对接,对重点工程建设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全市拟安排重点工程169项,总投资1463.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48.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6%。

二是统筹安排市财政投资项目。

市级政府投资计划6.5亿元,主要安排在农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

三是继续加大项目稽察力度,推进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项目的稽察监管,努力提高转型跨越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二)着力强化“三农”工作,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已有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新的惠农政策、强农工程和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

完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社会参与机制,加大全社会支农的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技农机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畜牧、蚕桑、蔬菜、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制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复垦开发工程。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通过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和异地输出等途径,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通过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

通过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连片建设、整体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整合扶贫开发资源,实行项目扶贫、劳动力转移扶贫和产业化带动扶贫相结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率。

(三)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针对我市存在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煤炭,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的问题,按照省委袁纯清书记提出的推进工业新型化的“七条路径”,创新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工作手段,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

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充分发挥煤炭产业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加快煤矿整合改造建设,提升煤炭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煤炭产业的高效绿色安全发展。

加快提升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

积极推进国投晋城热电联供、阳城煤矸石发电等项目的建设。

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打造具有晋城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

一方面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另一方面积极在煤的加工转化增值上做文章。

要按照“稳肥扩烃”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煤层气、煤电化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新格局。

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LED、锂电池、自动化机器人等项目的建设。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升物流运输、商贸流通、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档次,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山西东南部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生态旅游文化中心和休闲度假娱乐中心。

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业的集中度。

继续鼓励支持煤炭企业和民营资本投入旅游开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沁河古堡、太行云顶、城郊休闲、蟒河山水、历山生态、丹河文化”等龙头景区,丰富“山水休闲度假、历史文化体验、红色旅游、农家乐休闲、工业旅游”等旅游产品,建立旅游集散、购物、会展、演艺、接待等配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晋城旅游影响力。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互动发展,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四)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根本,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逐步建立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出台《晋城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煤层气综合利用、焦炉高炉煤气转化、煤转化、煤化工尾气、煤矸石利用,实现产业内的循环。

二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上下游产业联动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间的循环,充分延长产业链,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格局。

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实现废物再生利用。

四是利用背靠山西、面向中原的地理优势,实现晋城资源优势与中原制造业优势的互补,实现区域内的循环。

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布局。

为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保障项目落地建设。

抓紧修编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六大园区给予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要加快推进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