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445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7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3儒学为纲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文档格式.docx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1.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

(1)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2)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

(3)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

2.古代政治思想由“礼治”到“以礼入法”的演变

(1)礼治时代

①现象:

周公制礼作乐;

孔子推崇并损益周礼。

②影响: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三位一体;

规范秩序;

提升文明层次;

塑造礼仪之邦等。

(2)法治时代

①法治之表现

a.春秋末郑国子产、赵国赵鞅“铸刑鼎”,战国李悝作《法经》,成文法产生;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法不阿贵、定于法理念传播;

c.秦实行“以法为教”国策。

②由礼治到法治的原因

a.东周巨变,礼崩乐坏;

b.阶级关系变化,社会治理趋于复杂;

c.法家的贡献,变法推动;

d.重视上层礼制到对民众的教化。

(3)礼法结合的时代

①历程

a.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b.汉武帝时形成外儒内法(德主刑辅)格局;

c.魏晋法制建设,礼法结合;

d.隋律发展、唐律定型。

②原因

a.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b.维护法治的需要;

c.荀子、汉武帝等人物的努力。

3.儒学地位的起伏及原因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家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的改造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学的转型和成熟

儒学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

儒学的近代转换

(1)抵抗派和洋务派:

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

(2)维新派:

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治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革命派:

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4)北洋军阀:

出于复辟帝制的目的,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护身符

(5)激进派:

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的地位

1.(2016·

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后由孔子整理并从中汲取营养。

《论语》主要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尚书》成书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

“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故A项错误;

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故D项错误。

主题二 古代中国科技

(1)从先秦到秦汉——奠基发展

①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②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繁荣外传

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②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③宋代:

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④元代:

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

王祯的《农书》。

(3)明清——总结落伍

①《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1.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1)推动因素

①政治:

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

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政策:

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⑤对外交往:

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科技成果。

⑥科学家本身: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阻碍因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④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2.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不同

中国古代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发展条件

没有形成科学家的群体组织,没有建立起新的学科体系

出现了科学社团,建立起了物理、化学等学科体系

研究内容

在科学上的成就属于应用科学

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科学研究注重实验

2.(2018·

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本草……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

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受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影响,但“源于”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涉及汉、唐、宋、明多个朝代,故“宋明理学”错误,排除D项。

主题三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1)先秦秦汉——奠基发展

①汉字:

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②文学:

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

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全面繁荣

①文学:

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

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元代,元曲繁盛,成为新兴的诗体。

②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③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

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④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3)明清——承古萌新

①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②绘画:

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③“国粹”京剧: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1.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5)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2.市民阶层对中国文化走势的影响

(1)概念分析

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宋清之际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文化影响

①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士人标榜的信条。

但到了明朝,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②市民阶层兴起对晚明学术的影响。

晚明学术一大特点是倡导人性的解放。

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③除反抗封建礼教这点之外,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还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

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主流的儒家思想与宗法文化。

④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

士大夫文人的世俗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说明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市民阶层,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情趣,熟悉大众的语言,甚至商业行情。

3.(2018·

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

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

高考考法研磨

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

【典例1】 (2019·

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

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命题分析] 

素材角度新颖

通过佛教早期塑像和龙门石窟佛教塑像的表情和服饰变化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

拓展了教材宽度

考查主干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影响

注重能力考查

本题需要调动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等相关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关注核心素养

通过儒学的强大影响力,凸显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通过早期佛教塑像和龙门石窟佛教塑像的比较,隐性考查时空观

【典例2】 (2018·

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拓展教材宽度

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风气盛行,书籍作为馈赠礼物流行于民间。

此现象未见于教材

重视历史关联

书籍成为流行的礼物、文稿成为交游谈资,折射出当时的文化氛围

彰显学科素养

既考查了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又考查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

【典例3】 (2017·

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立足时空观念

“西周”与“战国”,学生虽熟悉但历史久远的时期

着眼历史解释

字形的书写由繁到简,体现的是文字使用的频繁,更深层地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广泛

隐含家国情怀

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树文化之自信、文化之自强

延展知识长度

分析在较长时间里文字演变的深层次的原因,把文字演变的视角拉深拉长

【典例4】 (2016·

全国卷Ⅱ)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把对书法的考查由基础的识记,延展到赏析辨别,再延展到归纳演绎法的运用

设计巧妙

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两种,另一种则隐去。

是什么字体,需要在图片中获取信息

学科素养

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考查

考法三► 挖掘认知的深度

【典例5】 (2016·

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历史现场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从而形成模仿王羲之书法的社会风尚

时代气息

唐朝盛世对刚健昂扬的艺术追求

唯物史观

文化艺术与开明政治、经济繁荣的关系

历史解释

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上的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家国情怀

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中国特色传统文化

认知深度

挖掘影响文化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

考法四► 转换思维的角度

【典例6】 (2018·

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着眼角度变化

不是传统地考查墨子的思想,而是考查墨子的科技成果

强调传统文化

对《墨子》中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此创设情境,体现了对考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凸显唯物史观

突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包含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由题干材料得出与之相配的选项是个史料实证的过程,也是选择正确的历史解释的过程

【典例7】 (2018·

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题干从大家熟悉的商汤入题,看似描述保护生态环境,但材料画风一转,又转到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本题看似考查政治,问题和选项又突然转到取得政治成就的原因——仁德之心。

思维角度不断转换,可谓新颖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历史渊源。

拓展了知识的长度

本题需要调动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凸显核心素养

通过商汤因怀有仁德之心而取得天下的史事,培育家国情怀

【典例1】 (2015·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①“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②“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③据《孟子》

材料二 ④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⑤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⑥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⑦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规范解答]

第一步:

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第二步:

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

(1)问:

“法制观念”分析

(2)问第一小问:

“社会背景”分析

(2)问第二小问:

“共同的历史价值”分析

第三步:

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

例: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

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典例2】 (2016·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

本题属开放型试题。

回答本题时,首先要从所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明确合理的观点,注意必须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图文材料具有的共性信息;

其次必须从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中寻找准确合理的论据,注意必须是中国古代史除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限定了答题角度、时间和空间);

最后要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具体可提炼如下观点:

观点一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观点二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友好交往

观点三

古代中国为佛教的传播做出贡献

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

观点一史实

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

观点二史实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郑和下西洋等相关史实

观点三史实

古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

观点一: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观点二: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友好交往。

东汉时,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

公元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

郑和七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倡导友好相处、主动外交,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观点三:

古代中国为佛教的传播做出贡献。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