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433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历史下册三模检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商业的发展

C

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城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与经济的发展有关,联系所学知识,唐宋之际的中国经济发展是C项,正确。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不符合唐宋城市的史实,排除。

D项与材料现象的出现无关,排除。

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A(原答案为B)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图表信息中可以发现,1893年手工制品的出口比重从80%到1920年的40%,说明传统手工业制品减少,手工业逐步走向解体,A项正确。

出口的原料、手工制品及机器产品的出口比例的变化,但这不能反映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图表与史实不符,B项排除。

图表中是关于出口的商品分类,不是出口总量,C项排除。

D项符合史实,但无法体现,排除。

5.1902年的科举考试共有顺天、浙江、江西等12省开考,其题目如顺天府题“各国选将用兵皆出学校,其要旨若何策”;

浙江试题“各国改用金币始于何时,金价日增其故安在,主之者何人”……在考试顺序上,将“各国政治艺学策”提升到头两场进行考试。

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制变化B.科举制仍然重视传统伦理

C.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潮流D.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

维新思想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为1902年,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变化注重“各国政治艺学策”,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A项排除,C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902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出现社会转型,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1924年底,孙中山在日本神户高等女校发表演说,认为欧洲文化是用科学与武力使人屈服的霸道文化,而亚洲文化是以仁道和道德感化对手的王道文化,王道文化好过霸道文化。

这反映了孙中山( 

A.力图用亚洲主义理论对抗西方霸权

B.民族主义思想蕴含反对帝国主义内涵

C.意在用中国传统理念诠释西方文化

D.已经完全与新文化运动阵营走向对立

孙中山三民主义

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可知,“王道文化好过霸道文化”,“王道文化”指亚洲理论,“霸道文化”指西方的霸权理论,A项正确。

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不符,排除。

材料中是两种文化的对比,C项排除。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但“霸道文化”是指用科学与武力使人屈服的文化,二者不等同,反对霸道文化,不是反对民主与科学思想,D项排除。

7.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

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

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为1979年,将生产纳入计划范围,但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可见特点是计划主导下的拥有一定自主权,A项正确。

市场导向为主是1992年后的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排除。

材料中已经提及某些产品自行加工,突破计划的限制,C项与材料不符合,排除。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亚里士多德说:

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

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可见短期任职有助于民主的实施,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

9.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

第10章:

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

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

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

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A.断代史整体史观B.编年史社会史观

C.编年史文明史观D.国别史生态史观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本题以史观为切入点,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各章节按时间顺序编写,属于编年史;

“旧大陆文明中心”和“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文明史观的反映,C项正确。

断代史是相隔的时间叙述史实,与材料不符,A项排除。

社会史观,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集合,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

国别史,是按国家分类叙述史实,生态史观关注生态环境变化,这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0.郑林庄在《美国往那(哪)里去》(1934年1月)中提到:

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

但罗氏“舍本而求末”,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左冲右突,到处碰壁,真是张天师捉鬼,反着了鬼迷”。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

B.罗斯福新政措施侧重点存在偏差

C.国际合作大大缓解经济危机破坏

D.罗斯福新政导致各国爆发贸易战

罗斯福新政

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可见他所认为的危机原因在于关税壁垒,A项排除。

“罗氏舍本求末”,注重“枝末小节”,可见新政的弊端是侧重点存在问题,B项正确。

C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旨意,排除。

D项中各国贸易战的起因是经济危机,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B。

11.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

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 

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

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本题考查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格中反映的是工农业年均增长率的变化,无法反映出经济发展状况和工农业产值差,AB两项均排除。

工农业年增长率逐年下降,可见工农业发展不利,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正处在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他们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综合国力水平,D项排除。

12.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沿哥伦布的航线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揭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

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这一变化主要是指( 

A.世界的多极化B.经济的区域化

C.经济的体系化D.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D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从是“圆的”到“平的”的变化,意在强调世界之间联系的加强和紧密性,联系当今现实可以知道,这在于经济的联系的加强,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故选D。

二、解答题(共6小题)

13.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儿童的地位与命运,是一个民族地位与命运的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有识之士引入了西方的儿童福利理念,并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实行对男女灾童的福利救助。

同时把儿童的培养方向和城市发展相结合,积极培养商业、技术等城市建设急需的人才,确立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儿童培养方向。

1927年—1937年是上海发展最快的十年,社会转型加快,大量人口聚集,劳动方式也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工业转化。

城市中激烈竞争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人口的生育率下降,儿童的教养成为了当时社会关心的问题。

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截止到1936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医院已经超过40家。

其中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有涉足妇幼保健领域的,在超过40家医院中,设有儿科和产科的医院超过30家。

——摘编自翟旭丹《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1927-1937年)》

  材料二 

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建立的早而且比较完备。

在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场所,父母是儿童的最佳照顾者,儿童问题是个人私事,儿童照顾主要是家庭责任和父母的义务”……然而伴随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失业率增加,城乡差距加大,贫困人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传统的儿童救助工作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此时,儿童福利工作的重任转交到政府手中。

……第一部涉及英国儿童权利保护立法为《大宪章》。

而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权益的法律则为1889年颁布的《儿童法案》,此后截止到2011年,英国共通过40余部与儿童相关的法律,构建了全面立体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及英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两国制定儿童福利政策背景的相似之处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中国:

受西方影响;

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政府和民间力量合作;

直接救助和长远培养相结合。

英国:

建立早且比较完备;

主体由家庭变为政府;

制定走向法制化。

(2)相似: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

民主政治进步 

政府重视思想:

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启示:

政府应关注民生;

福利政策应该制度化、法制化。

本题以中英儿童福利政策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比较、概况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从材料一“有识之士引入了西方的儿童福利理念”,“把儿童的培养方向和城市发展相结合”,“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等信息提炼概况即可。

第二小问,英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从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建立的早而且比较完备”,“在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场所’”到后来工业化以后,“儿童福利工作的重任转交到政府手中”,颁布《大宪章》、《儿童法案》等40余部与儿童相关的法律,“构建了全面立体的法律体系”,从中提炼特点。

(2)问,第一小问,两者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经济、政治、思想)入手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启示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材料一得出结论:

“政府应关注民生”;

从材料二得出结论:

“福利政策应该制度化、法制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辛亥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启蒙运动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①古代:

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但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

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

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

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

②近代: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

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

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

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

③当代:

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或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本题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入手,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论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取两个时期,对中国形象问题的认识进行评价,把握思路:

是什么?

——为什么?

古代时期中国形象是以伏尔泰眼中的中国作为参照物的,联系所学知识,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高度赞扬中国,与其改造法国专制社会,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有关,可见其结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从这一实质入手分析即可。

近代中国形象存在西方人丑化中国的成分,结合时代特征、史实反驳对近代中国的定位即可。

当代中国形象要从中国的崛起体现和冷战思维的表现入手来分析。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

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

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

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

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

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

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

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变化:

科举录取名额扩大;

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

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防止作弊;

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

(2)作用:

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真才实学人材;

提高了行政官员的文化素质;

扩大宋朝统治基础,巩固宋朝统治;

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本题以唐宋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1)问,抓住“变化”,突出宋朝和唐朝不一样的地方,提取材料信息,从考试的内容、流程及规定等方面入手,概括信息即可。

(2)问,结合材料“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分析作用:

“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真才实学人材;

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结合所学知识选官制度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所以其作用:

“扩大宋朝统治基础,巩固宋朝统治”。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材料是康有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

(1898年)“人不能有常而无变,……《春秋》发明改制,《易》取其变易,天人之道备矣。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1902年)(中国)“与美迥异不同”,革命必至“内乱相残”,“令外人得利”。

(1912年8月)“今既合五族而大一统,存帝号而行共和……今际破坏,虽吾党所不预,而他时建设,岂吾党所能辞?

”“讲乎外势而先弭内乱,以国为重而民从之,……保中国已有之粹,而增其未备。

  (1913年6月)“名为共和,实则共乱”,“仅令千数百之暴民得民权平等自由,是排除一人之专制而增设千数百人之专制”,“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缪也。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康有为的思想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思想:

主张变法,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特点:

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借鉴西方政治思想。

(2)变化:

由反对发动革命转变为接受辛亥革命项目成果,共同建设民国;

再转变到否定民国共和成果;

进而又对自己追求君主立宪的道路表示怀疑。

原因:

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对北洋军阀黑暗政治失望;

自身的政治失败

本题以康有为思想的变化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概况思想主张,从材料一中提取核心信息即可。

第二小问,特点的分析,需要从思想主张中得出结论,主张君主立宪,但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特点为“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借鉴西方政治思想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思想”。

(2)问,第一小问,“变化”要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革命必至‘内乱相残’,‘令外人得利’”到承认“合五族而大一统,存帝号而行共和”史实,后来又说“名为共和,实则共乱”,可见又否定民主共和国,到最后“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缪也”,又看出对自己所做的变法活动表示怀疑。

第二小问,变化的成因可以从时代和个人两方面入手来分析。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联合国大事记(部分)

  1946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8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54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美。

  1978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

  1992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

  2005年,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

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

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000人。

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

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背景:

国联的教训;

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

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

贡献:

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

(2)困境:

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

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本题以联合国为切入点,考查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背景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

第二小问,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

(2)问,困境的分析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取材料信息,从维和费用的增加和人员的伤亡可以看出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