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860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docx

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

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具准备]

地球仪、经纬网仪、经纬网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地球的形状

1、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2、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3、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4、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设问: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6、设问:

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

(学生阅读P15材料,回答)

(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二、地球的大小

1、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

1、活动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学生上台指出

3、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4、(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一)经线和纬线

1、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

纬线

经线

概念

形状

指示方向

长度

2、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设问:

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

经线有多少条?

(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4、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

纬度

经度

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

经纬度划分

半球划分

5、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6、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

四、经纬网

(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

1、举例说明:

假设你要向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

由此引人经纬网的学习。

2、展示经纬网图,提问:

3、引导学生观察图2-12、2-13、2-14、2-15,了解经纬网图的几种变换过程

4、展示平直经纬网图,回答:

5、讨论完成P21活动的1、2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

6371千米

3、赤道周长:

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2、经线和纬线(见表格)

3、经度和和纬度

四、经纬网(见图)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充分利用地球仪、经纬网等教具,让学生自主探究,弄清纬线、经线的特点,利用板图,让学生掌握了经度、纬度的划分。

对于如何判断经纬度,能够充分联系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经纬网的应用意义,并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如何判断东西半球这一难点突破不够。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j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

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画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划难为易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

难点:

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

疑点:

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自学法、绘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地球仪、七大洲轮廓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

你想知道天空又多大,海洋有多广吗?

一、海洋与陆地

1、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地球仪上的兰色代表了什么?

兰色以外的颜色又代表了什么?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谁占的面积大?

2、学生阅读图2-17,回答:

世界海陆分布的具体比例

3、讨论P22活动1、2,得出结论:

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七大洲

(总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1、看书思考回答:

a什么叫大陆?

什么叫岛屿?

根据定义,在地球仪上指出大陆、岛屿、大洲。

2、教师讲述半岛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指出。

3、提问:

全球可分为哪几个大洲?

4、学生先熟悉图2-20,讨论:

怎样快速的记住七大洲的轮廓?

能给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吗?

5、展示单独的大洲轮廓图,学生抢答。

6、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而后上台指出

7、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讨论下述问题:

(1)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

穿过的大陆有哪些?

(2)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拿些?

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打洲有哪些?

8、学生对照地球仪,上台指答

9、展示“东西半球挂图”,学生识记七大洲的位置,口答P23活动题

10、提问:

我们所在的大洲是哪个/亚洲的西面是哪个洲?

西南面又是哪个洲?

引入洲界的学习。

11、引导学生阅读图2-23,找出洲界符号,观察讨论:

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

亚非洲界、南北美洲各以什么为分界?

12、学生回答,教师在挂图上指出其具体位置。

13、学生完成P25活动2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世界的海陆比例?

七大洲的海陆分布?

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

(过渡)你们发现,不同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为分界?

(海峡、海、山脉、运河等)那么,什么是海、海峡?

它们与我们常说的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四大洋

1、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

2、根据预习,回答海、海峡、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结合地球仪指出,以加深理解。

3、全球可分为几大洋?

各有什么特征?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组合作进行自述。

4、结合挂图,引导学生识别四大洋在东西半球的分布。

并强调:

面积最大的洋?

最小的洋?

纬度最高的洋?

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洋?

5、指导学生绘制七大洲轮廓几何图形并在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课堂小结]

       结合绘制的板图小结四大洋的位置、各自的特征。

洲界、七大洲的位置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  二  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洲界

亚欧:

乌拉尔山、乌啦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非:

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三、四大洋

1、海、洋、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采用“看图-析图—得结论-绘图”的教学思路,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动手绘图能力。

使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的掌握较为形象直观,落实教好。

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的]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

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

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

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

为什么?

一、陆地地形

1、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

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2、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设问:

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

(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3、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平原

4、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

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5、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

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6、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7、引导学生熟悉: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海底地形

1、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

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三、学看地形图

1、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

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

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

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2、继续阅读图2-39,并和图2-38比较,讨论:

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

(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3、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并强调:

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4、学生回答P31活动第1题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5、学生观察图2-42,思考:

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6、学生口答P31活动2

7、出题检测:

(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

8、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

(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

9、引导学生阅读P30图2-44,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10、出题检测:

11、引导学生观察P30图2-40,思考:

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

(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

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12、结合图2-41和2-45,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并得出结论: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

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基训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1、地形的含义

2、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见表格)

3、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二、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洋盆、海沟

三、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

(1)含义

(2)等高线的疏密与表示的坡度陡缓的关系

(3)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从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看图归纳五种地形各自的特征,并注意区分相似地形的异同点,使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理解较为透彻,但在“世界主要地形在地图上落实不够,此外,在如何辨认不同等高线表示的地表形态讲述不够透彻

 

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学目的]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197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2、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3、教师举例说明:

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4、设问:

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

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

5、学生看书思考:

什么是火山、地震?

6、教师结合资料说明:

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

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

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考:

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4、学生齐读P15文字,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四、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思考: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

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4)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3、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

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五、火山和地震

1、学生观察图2-54,思考: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2、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

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3、应用提问:

2005年1月,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大地震,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问题。

[课堂小结]

理解基本理论:

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教学反思]导入新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对于世界火山地震多发区成因的探讨能让学生准确把握。

但在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问题上因缺乏直观教具,讲解的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